雲林斗南高中美感與設計課程成果報告

格式
pdf
大小
2.43 MB
頁數
27
作者
clover tsai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18,离现在 2 7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11 112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
111 學年度第 1學期 學校課程實施計畫
高級中等學校基本設計
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創意課程/設計教育課程
種子教師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執行單位: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執行教師:
陳榮暐
教師
輔導單位:
中區
1
目錄
壹、課程計畫概
一、 課程實施對象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貳、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課程執行紀錄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參、同意書
一、 成果報告授權同意書
壹、課程計畫概
一、課程實施對
申請學校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授課教師
陳榮暐
實施年級
九年級
課程執行類別
一、高級中等學校基本設計選修課程(18 小時 1學分)
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
二、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學美感創意課程(6-18 小時)
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___小時
國民中學_7_小時
班級數
7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200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雲鄉紙美-農業首都的質感地圖
美感構面類型:(單選或複選)色彩 質感 比例 構成 構造 結構 無涉構面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探索為主的中階歷程
應用為主的高階歷程
每週
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普通高中 年級
技術高中 年級
綜合高中 年級
國民中學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八年級時曾修比例構面主題的課程。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概述學生預想現狀及需求)
上過童軍課,對於校園植物有初步的認識。
一、課程概述(300字左右)
雲林為農業大縣,物產豐饒,所以接著帶領學生發想並蒐集雲林其他地方的農特產品,
探索其實際質感,甚至是該地方給人的質感意象;然後與雲中街生活聚落的「紙農書院」合
作,學習處理農特產原料,加入適當比例的紙漿中,製成具有各地方代表特色的手工紙(雲
農紙),呈現質感之美。
手抄紙製作在我國的教學現場已經越來越普遍,但尚欠缺最初環節-紙漿的來源。本課程
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除了「雲
農紙」這條主線之外,也開放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
的手工花草紙,並且加以利用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二、課程目標
美感觀察
1. 品嚐米紙、蔡倫紙、肉紙等不同的口感
2. 五官感受各種不同材質的天然物與人造物(例如:毛、木、石、貝、陶瓷、金屬、玻
璃、紙張、布料、塑料…)。
3. 觀察植物纖維。
美感技術
1. 手工造紙技術取纖、入料混漿、抄紙、壓紙、上板風乾。
2. 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美感概念
1. 質感的基本概念與質感意象。
2. 擬真質感。
3. 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與空間,才會有好的品質
其他美感目標
1. 配合校本課程(饗食時醞)結合食農教育讓學生認識食用紙的種類與製作概念
養飲食的美感素養。
2. 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目標12確保永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
3. 2--2 能表達對生活物件及藝術作品的看法,並欣賞不同的藝術與文化。
三、教學進度表(依需要可自行增加)
週次
上課日期
課程進度、教學策略、主題內容、步驟
1
單元目標
1. 喚醒學生的身體感官能力,用五官認識質感、記
憶質感。
2. 分辨各種不同天然物與人造物的質感,並用語言
文字表達出來。
3. 了解質感意象的概念。
操作簡述
1. 教師介紹質感的基本概念,
2. 矇眼體驗活動:瞎子摸象
教師準備數種不同材質的物品樣本,讓學生先單
純用手觀察探索質感的多樣性,練習說出自己觸
摸的感覺,藉以訓練視覺以外四官的敏感度。
3. 眼罩取下後教師介紹質感意象的意義,引導學生
用形容詞描述各種材質帶給我們的感官知覺和情
感聯想,並填寫於學習單。
2
單元目標
1. 認識紙的質感之美,了解符合需求的質感。
2. 認識擬真質感。
操作簡述
1. 教師準備數種可以吃的紙例如∶米紙、蔡倫
紙、肉紙等,讓學生品嚐、描述口感、猜測製作
原料,認識農作物纖維的高附加價值。
2. 教師準備數種不同質感的紙張,讓學生觀察體驗
各種紙質,並分析材質(實際和擬真)與需求的
關聯性。
3. 透過教學影片認識造紙技術。
3
單元目標
1. 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
者需求的產品。
2. 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
操作簡述
外聘講師教授花草手工紙製作:
1. 介紹造紙纖維。
2. 演示造紙工序。
3. 校園中現場採集適合入紙的植物纖維素材。
4. 簡單篩選處理後入料混漿(基底紙漿由紙農書院
提供)
5.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抄紙、壓紙、取紙、上板風
乾。
乾燥後擇日取紙,教師先代為收藏完成品、進行作
品評量。
4
單元目標
1. 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
者需求的產品。
2. 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
操作簡述
外聘講師事先尋求農會、果菜市場等校外機構協
助,蒐集適合入紙的農特產素材,回收利用,初步
加工處理。
1. 學生觀察觸摸雲林各地方的農特產素材(西螺-
稈、虎尾-甘蔗、崙背-牛糞、古坑-咖啡),探索
它們實際質感,以及該地方給人的質感意象。
2. 講師教授對農特產素材進行「取纖」工序:
敲槌農特產素材,取出纖維,使其成為造紙原
料,讓學生體驗「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
3. 學生重複上一節課所學的造紙工序入料混漿、
抄紙、壓紙、取紙、上板風乾,完成一張雲農紙
5
單元目標
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者
需求的產品。
操作簡述
1. 欣賞國際與台灣設計師運用紙材創作的經典案
例,明白如何將材質的質感意象轉化成可視的成
品,加強學生的鑑賞與創作知能。
2. 立體造型紙燈罩實作活動
(1) 學生使用課堂3完成的花草手工紙,以繞圈或
折疊的技巧製作立體造型紙燈罩。造型舉
柱形、房屋形、天燈形、動物形、其他
創意形…。
(2) 將電子燈粒放入燈罩中檢視透光效果,教師
進行作品評量。
3. 教師預告下一堂課程內容,請同學回家蒐集各種
質感物品,帶來學校,
6
單元目標
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者
需求的產品。
操作簡述
活動一質感光譜-哩哩叩叩物件超展開
引用改編111-1教師培訓工作坊-色彩1000
作坊的課程設計教師說明活動方式讓同學將自己
和老師攜帶的各種質感物品放在大桌子上依軟
粗糙、細緻的十字象限位置擺放。
活動二Material Board 快速設計
1. 學生各小組派代表抽題,然後依照抽到的題目
大桌子上挑選數件符合其質感意象的物品,
2. 將挑選回來的質感物品擺放在大墊板,呈現出
美感(例如服飾店可選擇布料質感物品和皮革質
感物品搭配)
3. 同學票選每人發二張圓點貼紙學生自由欣賞各
組的質感組合板,評審最符合題目質感意象的
品給予貼紙。
4. 統計各組貼紙張數,最高人氣的小組給予獎勵。
7
單元目標
2--2 能表達對生活物件及藝術作品的看法,
並欣賞不同的藝術與文化。
操作簡述
1. 紙感拼圖創作:引用總計畫團隊開發的自拍拼
圖─美感體驗課程」, 讓同學欣賞他校學生質感拼
圖的實施狀況與優良作品。
2. 複習上一節課所製作4種質感的「雲農紙」所呈
現的質感意象為何專題創作時可以如何搭配組
合。
3. 學生挑選數張 「雲農紙」,加上教師準備的其他
質感手工紙,運用撕貼畫的方式在正方形空白紙
上拼貼出某種主題圖案。
四、預期成果:
1. 了解質感的基本概念與質感意象。
2. 提高五官敏感度,能分辨並用語言文字表達各種不同天然物與人造物的質感。
3. 能欣賞紙的質感之美,了解符合需求的質感。
4. 會運用合適的材料與工法,製作兼具美觀且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
5. 讓孩子親眼見證自己手採的原料變成美麗的工藝品,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
6. 以手工紙為載體,呈現雲林農特產的質感之美,讓各地方特色被看見。
7. 發展對於質感的品味,提升美感素養。
五、參考書籍:(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漢寶德等(2013《生活美學理念推廣系列叢書 2,台北:行政院文化部。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陳慧玲(2009)。《 孩子的十二堂美學課》, 新北:長霈。
楊偉中等(2011)。《 環境‧生活‧美學》, 台南: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
仲谷正史等(2017)。《 觸覺不思議》,台北:臉譜
La Vie 編輯部(2018《觸之美:從手到心的美感體會》,台北:麥浩斯
曹江紅,張大偉(2003)。《 造紙史話》,台北:國家。
劉仁慶(2019)。《 中國手工紙的傳統技藝》, 北京:知識產權。
網站
http://www.aesthetics.moe.edu.tw/lessons/ 美感教育電子書
六、教學資源:
教學簡報、影片、投影機、銀幕、音響、電腦、印表機、學習單、相機、眼罩、數種不同
材質的物品樣本、數種不同質感的紙張、已處理紙漿、手抄紙製作器材、雲林各地方農特
產品、撕貼畫工具。
貳、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1. 教學進度課堂 4原本是計畫讓學生發想雲林各地方的農特產,探索其實際質感與質
感意象,然後分配任務回家蒐集農特產素材,課堂 5整節課請外聘講師教授「取
纖」工序;但與講師細談、講師課前試做後發現某些素材處理所需時間超過一節
課,而且還要事先煮過,不適合全程在學校進行。所以實驗課程簡化,將雲農紙製
程濃縮為一節。
2. 筆者因為參加 111-1 教師培訓工作坊獲得靈感與增能,將培訓所學立即帶回學校實
驗課程中,因此增加課堂 6的質感光譜和快速設計單元。
3. 教學進度課堂 8取消,因為學期已經結束,而且成果不如預期、未尋覓到適合辦微
型展的場地。
4. 原計畫第二學期將手工花草紙送印刷廠,印製國中三年來的閱讀歷程」證書,但
後來發現依學生目前技術所能手抄出的花草紙表面肌理太不平均、凹凸太大、紙張
厚度不夠,無法進機器印刷,所以取消。
二、6-18 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教師介紹質感的基本概念,
2. 矇眼體驗活動:瞎子摸象
對於教師準備的數種不同材質物品樣本,學生先單純用手觀察探索質感的多樣性,練
習說出自己觸摸的感覺,藉以訓練視覺以外四官的敏感度。
眼罩取下後聆聽教師介紹質感意象的意義,學生用形容詞描述各種材質帶給我們的感
官知覺和情感聯想,並填寫於學習單。
C 課程關鍵思考:
「滑世代」的青少年們手機不離身,「光滑、堅硬、冰冷」可能是霸占他們質感經
驗資料庫最大宗的感官知覺!為了開發學生原本貧乏的身體感官能力,筆者設計矇眼體
驗活動,讓參與者迴避對於視覺的依賴,強迫只能利用觸覺、聽覺去認識物品的質感、
記憶質感,深沉地體會自己心裡面的情感反應。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學生品嚐教師準備的數種可以吃的紙,例如∶米紙、蔡倫紙、肉紙等,描述口感、猜
測製作原料,認識農作物纖維的高附加價值。
2. 觀察觸摸各種教師準備的數種不同質感的紙張,並分析材質(實際質感和擬真質感)
與需求的關聯性。
3. 透過教學影片認識造紙技術,預習下一堂課的學習內容。
C 課程關鍵思考:
人們為何要做擬真質感的紙?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正確地使用材料和合適的工法,
揮質感的優點,就能製造出兼具美觀且好用的產品與空間。然而擁有質感之美的材料對一
般人而言不太容易取得,而且某些材料價格昂貴;為了降低成本,又能追求高品質,替代
方式便是模擬真實質感的紙張。教學者宜透過各種商業設計案例,引導學生思索其擬真效
果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例如:餐廳牆壁貼「磚牆擬真實質感壁紙」是為了呈現鄉村、懷舊
的氛圍。
課堂 3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聆聽外聘講師教授花草手工紙製作方法:
1. 認識造紙纖維的種類
2. 學習造紙工序。
3. 校園中現場採集適合入紙的植物纖維素材。
4. 簡單篩選處理後入料混漿(基底紙漿由紙農書院提供)。
5. 學生兩人一組,進行抄紙、壓紙、取紙、上板風乾。
C 課程關鍵思考:
紙是怎麼做出來的?絕大多數的同學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透過執行造紙工序,
親自動手採集校園中的花瓣、葉片、樹皮,篩選撕碎,放入紙漿混合,讓學生大量觸摸
體驗各種天然植物的質感,也提升對於校園生活的情感。
課堂 4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學生觀察觸摸雲林各地方的農特產素材(西螺-稻稈、虎尾-甘蔗、崙背-牛糞、古坑-
啡),探索它們實際質感,以及該地方給人的質感意象。
2. 學習對農特產素材進行「取纖」的工序:
敲槌農特產素材,取出纖維,使其成為造紙原料,讓學生體驗「從零到壹」的創造過
程。
3. 學生重複上一節課所學的造紙工序:入料混漿、抄紙、壓紙、取紙、上板風乾,完成
一張雲農紙。
C 課程關鍵思考:
1. 不同的材質所呈現出來的質感表情各有特色,而且也可以引發我們不同的情感印象與
好惡,這些是本堂課要仔細引導學生去體會的學習內容。
2. 取纖的工序不容易,加上課堂的時間限制,在校能產出的成品有限,實施上可以每班
分組製作兩種雲農紙,安排不同班製作不同的雲農紙,最後累積數種質感紙張,做為
接下來紙感拼圖創作的共用素材庫。
課堂 5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欣賞國際與台灣設計師運用紙材創作的經典案例,明白如何將材質的質感意象轉化成
可視的成品,加強學生的鑑賞與創作知能。
2. 立體造型紙燈罩實作活動:
(1) 學生領取課堂 3完成的花草手工紙。
(2) 以繞圈或折疊的技巧將手工紙做成立體造型。造型舉例:柱形、房屋形、天燈
形、動物形、其他創意形…。
(3) 用膠水黏合。
(4) 立體造型底部內摺約 1公分加固。
(5) 將電子燈粒放入燈罩中檢視透光效果,給教師進行作品評量。
C 課程關鍵思考:
如何彰顯花草手工紙之美?以筆者目前的研究,薄的花草手工紙做成燈罩最適合,因為
用透光的方式不但可以把夾在紙纖維中的花瓣、葉片形色之美展現出來,甚至還能夠加
分!至於做成書籤、卡片雖然也可以,但是花草手工紙纖維長、而且長短粗細不一,不
易剪裁;而且還要施以加厚、重壓的工序,才能增硬度。
課堂 6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活動一:質感光譜-哩哩叩叩物件超展開
聆聽教師說明活動方式,同學將自己和老師攜帶的各種質感物品放在大桌子上,依軟、
硬、粗糙、細緻的十字象限位置擺放。
活動二:Material Board 快速設計
1. 學生各小組派代表抽題,然後依照抽到的題目到大桌子上挑選數件符合其質感意象的
物品,
2. 將挑選回來的質感物品擺放在大墊板上,呈現出美感(例如:服飾店可選擇布料質感
物品和皮革質感物品搭配)。
3. 同學票選:每人發二張圓點貼紙,學生自由欣賞各組的質感組合板,評審最符合題目
質感意象的作品給予貼紙。
4. 統計各組貼紙張數,最高人氣的小組領取獎勵。
C 課程關鍵思考:
筆者曾經參加的 111-1 教師培訓工作坊-校園裡的美感永續實踐-第二天課程,「水越
設計」團隊帶領學員進行「色彩 1000 擊共創工作坊」;其中「10X100 件物件超展
開」和「Material Color Board 快速設計」這兩個活動跟筆者這學期的美感課程設計
相關性很高,適合做為高階應用創作前的階梯,有效引導學員理解「材料性質」和
「情感印象」之間的關係與轉換,因此筆者現學現賣,將工作坊所學引用改編進本校
美感課程之中。
課堂 7
A 課程實施照片:
B 學生操作流程:
1. 欣賞他校學生質感拼圖的實施狀況與優良作品。
2. 複習上一節課所製作 4種質感的「雲農紙」所呈現的質感意象為何?專題創作時可以
如何搭配組合。
3. 紙感拼圖創作:
(1) 選擇主題(教師提供的或自訂均可)。
(2) 挑選數張 「雲農紙」或教師準備的其他質感手工紙。
(3) 領取其他工具材料毛筆、排筆、水杯、稀釋好之糨糊水、木板、有印幾合造型格線
之正方形空白紙。
(4) 毛筆沾清水畫線,分割造型,運用撕貼畫的方式在空白紙上拼貼出決定好的主題圖
案,具象或抽象造型均可。
(5) 手工紙表面刷糨糊水黏貼,完成。
C 課程關鍵思考:
如何用具象的「材料性質」呈現出抽象的「情感印象」,是「質感」這個構面教學最高
層次的難題。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筆者引用總計畫團隊開發的「自拍拼圖─美感體驗
課程」,將平板拍照取材方式改成擬真材質的雲農紙撕貼,讓數個並列質感刺激觀眾的
聯想力,體會其中的奧妙。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哇!好漂亮~當孩子看到手工花草紙透光之美,有感而發出驚呼聲,老師費心佈局的辛
苦也化解了一大半!花草紙這個單元是成功的,教學成效超過預期!感謝紙農書院石頭老師
和羿心老師大老遠載來了二十槽的天然纖維紙漿,以及許許多多的造紙器材,帶領同學們體
驗與校園環境充分結合的露天美感課。
手工花草紙延伸利用的部分,很可惜沒辦法送印刷廠印製國中三年來的「閱讀歷程」證
書,建議有意願實施的教育人員可改良手工花草紙的平整度,並且用絹印的方式印刷,應該
可以成功。
最後紙感拼圖創作—應用的部分,成效不如預期,可能是引導的部分還不夠細緻,而且
已經學期末,沒辦法加課處理好收尾的部分,缺少學生作品描述或訪談;雲農紙的質感表情
也不夠明顯。未來的教學規劃希望能精進紙感拼圖創作教學的配套措施,並與紙農書院繼續
合作研發更多樣化、更能凸顯雲林各地農特產質感的手工雲農紙,完成紙感地圖資料庫的遠
程目標
四、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
1.學習單
2.實作成品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