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策略:
1.六堂課的階段步驟簡列:
第一堂:認識質感之美
1.討論何謂質感?欣賞影片〈美感入門〉質感篇,讓學生對質感有初步的認識。
2.美感電子書–質感構面
3.如何用五官認識質感和記憶質感
4.符合需求的質感:因地制宜,選擇合宜的材料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5.討論質感對生活的影響(ppt):觀察生活空間,分析單一物件的質感與功能,
並判斷該物品是否與整體空間和諧搭配
6.回家作業:A.收集各種不同種類的紙張,以備未來課程運用
B.教師發下每組一個質感收納盒,收集人工物與自然物各 9種(以乾燥不
發霉為原則),以備未來課程運用。
第二堂:偵探大搜查
1.偵探大搜查(啟發有感)
教師提出校園相關照片,用微觀的視點放大生活中的小細節,讓孩子猜猜這是校園
哪裡?請根據照片中的細節,猜出可能位於學校的哪裡?讓學生了解所處生活環境其
質感的多樣性。
2.校園質感踏查:運用團隊的力量,在日常生活收集最多的質感,分組進行校園質感表
面紋理採集,完成實察、採集樣本、記錄將質感分類等工作,進而討論並用文字分
析「質感」的多元性。
第三堂:校園質感大發現
1.小組採集結果分享與討論
2.建立質感詞庫,分列不同材質的感受詞彙(實物,學習單)
3.校園中發現了那些質感?搭配是否合宜?如何與空間達成和諧感?
4.從同一材料但不同質感樣態的物件進行討論,例:一樣都是石材,因為處理方式不
同,而產生不同的質感。
第四堂:紙感.質感
1.學生收集各種不同類別的紙類,探索不同紙類的質感狀態,
例如:分析紙的材質(天然或人造),紙的觸感(平滑、粗超),是否有功能性?
是否可回收?將觀察結果紀錄在學習單。
2.分組討論彼此帶來的紙張有甚麼相同或相異之處,是否有特別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