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新營高中美感教育課程成果報告

pdf
1.83 MB
16 頁
cere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105 108 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
106 學年度第 2學期 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
種子教師
成果報告書
委託單位:
教育部
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執行單位: 國立新營高級中學
執行教師: 李真美 教師
1
輔導單位: 南區 基地大學輔導
2
目錄
實驗計畫概述
一、 實驗課程實施對
二、 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可貼原有計畫書內容即可,如有修改請另註)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 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二、 實驗課程執行紀
三、 教學研討與反思
四、 學生學習心得與成果(如有可放)
3
實驗計畫概述
一、實驗課程實施對象
申請學校 國立新營高級中學
授課教師 李真美
實施年級 二年級
班級數 5
班級類型 ■普通班 □美術班 □其他
學生人數 186 名學生
二、課程綱要與教學進度
課程名稱:
「葉.紙的質之美」
課程設定
發現為主的初階歷程
質感 每週堂數 ■單堂
□連堂 教學對象
□國民中學 年級
■高級中學 年級
□職業學校 年級
學生先修科目或先備能力:
*
先修科目:
■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
學生曾修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體驗、認識「紙」材料特性與「構造」的方式。
□並未修習美感教育課程
*
先備能力:
1. 學生認識高二美術課程「雕刻」「塑造」「組合構造」概念。
2. 學生了解表現形式與風格會因個人差異化有不同表現風貌。
3. 學生了解藝術的空間表現需求與美感形式的建立。
4. 學生建立勇於嘗試及挑戰的信心。
4
一、
課程活動簡介:
藉日常造形物讓學生發現「什麼是質感?」; 以「蛋的變身秀」讓學生進一步發現質感
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讓學生探索體驗可塑性高的材料特質從做中學思考因著哪些加工技巧有著不同的五感感
受與呈現。
配合高二美術課本中「陶瓷藝術」「雕塑造形的禮讚」單觀察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
時代的價值觀,讓學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擇。
進行校園踏查,感受「新中」校園植物之美。以可塑性高的材料(紙黏土作為工具,
進行「一葉一故事」置物容器的設計,試驗出具材質美感、盛裝生活記憶與環境的生活小物
二、教學目標
既有目標/能力指標:
1.學生了解工具特質及使用須知有助於作品美感的表現。
2.學生透過探索、表現而發現美感的形式要素。
3.學生樂於嘗試及挑戰的信心。
學生將會:
1.發現「什麼是質感?」
2.發現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3.從記憶質感出發,搜尋與分析生活上的造形物及其美感。
4.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的價值觀。
5.能說出比較美的「材質」表現。
6.能進行可塑性高的材質(紙黏土)嘗試,練習各種視覺表現方式和組合方式。
7.能比較不同材料特質、表現方法、濕度與乾燥方式…對於造型視覺美感產生的改變與影
響。
8.能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表達及反思討論。
9.能透過課程欣賞他人作品優點,達成美感之提升。
核心概念: 關鍵問題:
所預期達成的構面 具體 能力面向:
1.用五官認識質感(記憶質感)
2.材料與技術的演進質感的變化越來越豐
1.生活中有哪些材質(觸感)給你美好或難忘的
經驗?
2.阿嬤、媽媽和你用過的購物袋有什麼不同?
阿公、爸爸和你用過的便當盒有什麼不同?
5
3.日常用品的質感反映了每個時代的價值
4.符合需求的質感(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
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與
空間才會有好的品質)
5.單一與群體的質感視覺遊戲
3.新科技新技術(3D 列印)對材質的影響?
你對臺北花博流行館創新思考有何看法?
4.衣服適合我的年紀?
能否舒服?修飾身形?
今日的場所活動會不會造成不便?
整體和諧?
5.微觀單一物與集合群化巨觀觀察的比較
學生將知道/知識:(理解的知識) 學生將能夠/技能:(理解的技能)
1.用五官認識質感,記憶質感
2.質感的種類與功能
3.每個時代的(陶瓷)器物的質感所反映
價值觀。
4.了解可塑性高材質(紙黏土)構造物的
視覺表現方式多樣化的可能性。
5.應用可塑性高的材質「構造」方法於生
活中的事物。
6.質感的視覺遊戲單一與群體的排列組合
1.校園踏查,感受「新中」校園材質之美。
2.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
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3.觀察日常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與多元美感意
象。
4.發現搓、揉、擀、壓、切割…等造形方式,黏
土條、黏土版、圓球、黏土圓錐體…等立體造
形與材質美感的關聯。
5.選擇符合需求的質感表現方式構造組合出具
有視覺美感的「一葉一故事」置物容器(碟)
的設計。
6.思考並運用所學創作作品與展示
三、教學策略:(表現任務及歷程)
以學生中心為取向、強調「做中學」的教學策略
1.在教師引導下發現學習
6
2.在合作學習中追求新知
3.寓求知於生活的教學活動
1. 六堂課的步驟簡列:
第一堂變身大考驗
藉日常造形物讓學生發現「什麼是質感?」物體材質所呈現在色彩、光澤、紋理、粗細、厚
薄、透明度等多種外在特性的綜合表現。
「蛋的變身秀」讓學生進一步發現質感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與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
物體表面的感覺。
從記憶質感出發搜尋與分析生活上「原來是紙」的造形物及其美感並深切體會材質的
化。
第二堂塑造.創試記」造形練習:
讓學生體驗可塑性高的材質(陶土油土黏土…)實作之觸感差異讓學生搓、揉
壓、切割…等造形方式發展黏土條、黏土版、圓 球、黏土圓錐體…等立體形,並
著組合、變化具有美感的造形。
第三堂「睹物思情」
配合高二美術課本中「陶瓷藝術」「雕塑造形的禮讚」單觀察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
的價值觀,讓學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擇。
第四堂「一葉一故事」
帶領學生進行校園踏查感受「新中」校園植物之美學生將收集資料融入視覺美感要素,
分組討論以可塑性材料(紙黏土-配合高二美術課本中「陶瓷藝術」)作為工具,撿拾的樹
葉發想進行「一葉一故事」置物容器的設計選擇符合所需求的材質美感的條件與方法,
強化材質和校園環境的美感與和諧的關連試驗出具材質美感的環境生活小物,並繪製其創
意構想圖,記錄創意發想過程,同時觀摩其他各組,試著說出其優點和建議。
第五堂「小物大集合」
就材料之質感在美感與表現上的意義讓學生以遊戲方式排列其作品感受個別與群化的
質感變化,並分享其思考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材質美感目標的方法。
第六堂
於創作發表時,分享與提問反思:
1)引導學生分享創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2)讓學生加以修飾後,再票選最佳者。
7
2. Show & Tell 提問簡列:
1E
A校園踏查給你最美的感動?
A
2E
A質感的轉化?
A
3E
A說說看臺灣早期和當今質感的時代形式性與價值美學?
A
4E
A紙黏土材質有哪些特質?
A
5E
A怎麼樣讓紙黏土形成容器呢?
A
6E
A怎麼樣讓紙黏土形成容器的表現組合方式比較美呢?
A
7E
A怎麼樣組合排列展示作品比較美呢?
A
8E
A觀摩各組,並說出哪一組最好?可以怎麼改變最美?為什麼?
3.以上請簡要說明,課程意圖。
期望學生們探索材質時珍惜每一時代的美學價值也能培養耐心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從做
中學,接受不同層次的挑戰,或許也開發個人休閒娛樂模式或未來生涯的新契機。
期望自己透過教學活動,繼續散播「希望」「愛」「美」的種子。
四、預期成果:
1.學生學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並能理解,可以應用在生活中。
2.學生能經由練習構造組合活動,對影響美與造型的關鍵有所思考和理解。
3.能思考構造組合方法、運用簡易技巧表達美的創意。
參考書籍:(請註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等資訊)
1. 美感電子書
2. 美術,曾國安等編著,華興文化,2017/02/01
3. 陶藝技法 123,李亮一,雄師,1986/02/15
4. 中式麵食製作技術(酥糕類麵食),周清源主編,中華穀物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2007
5. 烘焙新手必備的第二本書,胡涓涓著,幸福文化,2011/01
6. 搓搓揉揉玩黏土特殊需求幼兒的黏土教學,蔡昆瀛等編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
育中心,2010/12
7. 105 學年度美感生活教育計畫-第三階段課程 ppt
教學資源:
1. 構造相關照片
2. www.rdsoap.com
教學進度表
8
週次
上課日期(暫訂)
課程進度、內容、主題
1 05/07-05/11
變身大考驗」:
可塑性高材質體驗與特色了解;藉「原來是紙」的造形物及其
美感,並深切體會材質的變化。
2 05/14-05/18 塑造.創試記」造形練習:
可塑性高的材質(紙黏土)造形立體構造物的方法
3 05/21-05/25
「睹物思情」: 觀察器物的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的價值觀讓學
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
擇。
4 05/28-06/01
「一葉一故事」帶領學生進行校園踏查,感受「新中」校園植
物之美。以紙黏土作為工具,撿拾的樹葉發想,進行「一葉一
故事」置物容器的設計。
5 06/04-06/08
「一葉一故事」:學生選擇符合所需求的材質美感的條件與方
法,強化材質和校園環境的美感與和諧的關連,試驗出具材質
美感的環境生活小物
6 06/11-06/15 「小物大集合」:藉展示感受個別與群化的質感變化並分享在
學習歷程所遇到的問題及如何解決問題最後達成目標的方法
9
實驗課程執行內容
一、核定實驗課程計畫調整情形
(請簡要說明課程調整情形即可)
依核定實驗課程計畫實施執行過程中遇國定假期或學校各項活動(例如
考、園遊會、籃球比賽……等)時,於該進度前後週次調整課進度。
二、6小時實驗課程執行紀錄
(請填寫表格 x6,可參考美感練習誌第一冊 12~17 頁)
課堂 1
A 課程實施照片:05/07-05/11
B 學生操作流程:
1-PPT」教學
2-Q&A」問答方式進行提問。
C 課程關鍵思考:
1-材質本身的特殊屬性
2-材質人為加工後所表現在物體表面的感覺。
10
課堂 2
A 課程實施照片:05/14-05/18
B 學生操作流程:
1-實作體驗可塑性高的材質(陶土、油土、紙黏土…)之觸感差異。
2-實作發現搓、揉、擀、壓、切割…等造形方式。
3-實作發展黏土條、黏土版、圓 球、黏土圓錐體…等立體造形。
4-實作組合、變化具有美感的造形。
C 課程關鍵思考:
1手塑造形方法與材質樣貌。
2-幾何形的組合、構成。
11
課堂 3
A 課程實施照片:05/21-05/25
B 學生操作流程:
1-認識質感所反映每個時代的價值觀
2-讓學生探索發現日常用品充滿豐富多變細膩的質感來自每一次的選擇。
C 課程關鍵思考:
1-時代風格的辨識
2-質與形的關聯
12
課堂 4
A 課程實施照片:05/28-06/01
B 學生操作流程:
1-學生進行校園踏查,觀察植物生態,感受「新中」校園植物之美
2-採集「葉」的形態。
3-分組討論葉形發想。
4-進行「一葉一故事」置物容器的設計。
C 課程關鍵思考:
1-「葉」的形態與造形
2-置物容器的探索
13
課堂 5
A 課程實施照片:06/04-06/08
B 學生操作流程:
1-讓學生以遊戲方式,排列、組合感受個別與群組的變化。
2-思考「形、色、質」統一與協調的因素。
3-思考及分享最後達成「質之美」的方法。
C 課程關鍵思考:
1-調和
2-群化
14
課堂 6
A 課程實施照片:06/11-06/15
B 學生操作流程:
1-觀摩作品
2-分享與提問反思
C 課程關鍵思考:
1-單一作品(個別)之美
2-集合作品(集體)之美。
15
三、教學觀察與反思
(一)感謝:美感教育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所有工作夥伴們的
熱情付出與努力,特別是南區基地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行政團隊
吳紫均、劉恩均、林怡伶三位助理夥伴的支持與及時協助,以及
本校郭調清校長領導主計張麗津主任、學務林崇傑主任、教務
處教學組陳玟志組……等行政團隊支持與協助,計畫才能順利
完成。
(二)參與美感教育課程學校實驗課程實施計畫能透過共學、研
習,與時俱進的學習才能夠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能,不斷的為教學
現場注入新活力與創意期待 108 學年後美感計畫能啟動新的
發展,造福社會。
(三)執行過程中,學校各項活動與教學時間之重疊期間,雖影
響學生對教學的反應,例如:段考期間,學生較關心學科成就的
準備;園遊會、籃球比賽……等學校特色活動時,學生會投入較
多時間、精力準備……。未來可思考如何將美感 6大構面和學校
特色活動結合發展主題,發現生活中處處是美感。
(四)此次計畫申請經費以 42萬元為原則因考量未來大學
繁星推薦高中在校評量之成績公平性本校普通科高二 5班學
生全部皆列入計畫對象,相對壓縮給予學生材料之補貼
16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