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感採集:中高年級藝術領域教案設計

pdf
1.24 MB
8 頁
User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附件2
110年度數位學習創新教案設計
服務學校
鷺江國小
設計者
江美惠
領域/
藝術領域
實施年級
中、高年級
單元名稱
質感採集
總節數
節,200 分鐘
行動載具
作業系統
□Android 系統 □Chrome 系統 iOS 系統 □Windows 系統
設計依據
學習
重點
1--6 能使用視覺元素與想像
力,豐富創作主題。
2--2 能發現生活中的視覺元
素,並表達自己的情感。
2--7 能描述自己和他人作品的
特徵。
3--2 能觀察並體會藝術與生活
的關係。
核心
素養
-E-A1 參與藝術活動,探
索生活美感。
-E-B1理解藝術符號,以表
達情意觀點。
-E-C2 透過藝術實踐,學
習理解他人感受與團隊合作
的能力。
E--1 色彩感知、造形與空間
的探索。
A--1 視覺元素、生活之美、
視覺聯想。
教材來源
自編
教學設備/
Ipad 、觸控式螢幕
使
APP 內容
CanvaIpad 照相Ipad 照片、學習吧、教育部美感入門電子書
學習目標
1. 能清楚描述質感給人帶來的感受。
2. 能透過引導理解視覺、觸覺與質感間的記憶與感知或許不同。
3. 能正確描述不同質感的差異。
4. 能分辨不同物品的質感。
5. 能透過 Canva 軟體將採集的材料質感進行質感編輯改造。
6. 能表達心得與發現。
PBL 課程大綱說明
呈現問題/
分析問題
1. 視覺與觸覺之間是否有關聯性,眼睛所見就是真實的質感嗎?
2. 當我們從生活空間與經典建築的質感迷宮中,捕捉無數空間的表情,我們
如何呈現主題的思考?
探究問題
藉由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來探索美感,透過視覺、觸覺的描述分析,引導學生
討論。
解決方案
透過校園質感採集,對觸覺質感的再發現,促進視覺與質感的連結性。
學習成果
挑戰質感改造並進行分組討論與分享。
課程架構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活動內容及實施方式
時間
使用軟體、數位資源或
APP 內容
第一節 記憶質感-用五官認識質感
1. 教師影片引導「人的一生隨時都在接觸質感,用
觸覺和視覺認識質感,並且予以記憶,往後只要眼睛
看見某種質感,就能想起觸摸它的感覺。」例如: 高跟
鞋踩過平滑如鏡的石材地板;輕趴在蓬鬆的毛巾上
等,對於質感的記憶與情感就會被喚起,成功地達到
傳遞訊息的目的。
2. 請同學尋找家中或學校自己喜愛的物件帶到學校,將
物品放入體驗箱中,讓班上分組並進行形容詞描述物
品,猜物品。
3. 透過遊戲來解析物品質感,視覺與觸覺之間是否有關
聯性,眼睛所見就是真實的質感嗎?引導學生產生興
趣。分析不同質感給人帶來的差異。
4. 學生運用 IPAD 搜尋以討論單的內容生活環境中的質
感,分組搜尋及討論紀錄。
第二節 質感演進-建築材料
1. 教師介紹質感與材料的關係:隨著人類文明發展,材
料種類漸增製作技術益發演進,質感的變化越來越豐
富。
例如:早期材料選擇不多,以易於取得的木、石、獸
骨為主,且工具粗陋、工法簡單,製作物的質感通常
40
40
教育部美感入門電子
書〉P53-57
IPAD、討論單
教育部美感入門電子
書〉
學習吧:
記憶
引發
視覺以
外感官
思考
感觸
轉化視
覺形式
較接近材料本質,同時也較粗糙質樸;隨著時代演
進,開採、創造材料的技術提升,工法進步,製作物
就越來越光滑細緻。
2. 學生閱讀影片〈台灣演義:台灣建築史(1/3),認識台
(1895以前)建築受到「天氣、地形、移民影響」
因素,有了豐富多樣的建築特色。
3. 學生分組討論並歸納與紀錄台灣北、中、南地區使用
建築(1895年以前)材料的特色與原因。
4. 學生閱讀影片〈台灣演義-台灣建築史(2/3)〉認識台
灣日治時期建築受到快速西化、安全考量…等因素的
影響,使台灣建築有了蓬勃發展的樣貌。
5. 學生分組討論並歸納記錄台灣建築在日治時期有那些
改變與原因。
第三節 質感採集-認識拓印
1. 教師介紹「拓印」:根據文獻,通常認為開始於東
漢。而據《唐書·百官誌》中記載,百官中有「拓書
手」,應該就是拓印批準的「拓本」,所以可以確定,
拓印術的發明是在唐朝之前。拓印,原本指的是拓印
在石碑上的碑文,但是後來人們把需要複制的文字刻
在木板上,制成版模,然後拓印,就成了雕版印刷。
因此可以說,拓印術本身是印刷術的前身。
2. 教師介紹各種拓印作品:鉛筆拓印、水彩、蠟筆拓
印、魚拓、碑拓。
3. 學生閱讀影片〈拓印製作過程_快速簡易製作拓片〉
中國古代的拓印技術,距離現在至少已有1500 ~
2000年的歷史。自古以來,許多字畫都以石碑的樣子
出現,有人喜歡這些字畫,就小心的把碑石上的文
字、圖案拓印下來,這種技術叫做「拓碑」
4. 教師說明「質感採集」的方法與步驟:
將學習單放置於拓印物品上,四邊用紙膠帶固
定。
拿出「複寫紙(紅、黑、藍)」放在學習單上,注
意複寫紙的正反面。
利用「布或擦布」擦印,將拓印物品的紋路轉印
在學習單上面。
5. 學生利用教室周遭環境物品練習「質感採集」
6. 教師說明校園質感採集的地點與對象。
第四節 質感遊戲-觸覺與視覺
1. 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園中進行「建築材料與植物」的質
感採集。
學生利用視覺感受校園中各種建築材料與植物的
質感,將看到的感覺記錄下來。
40
40
(1)台灣演義-台灣建築
(1/3)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JeDiWgTPJfQ
(2) -台灣建
築史(2/3)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CkDneYuDdU4
學習吧:
1. 拓印製作過程_如何
快速簡易製作拓片
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_PgeN_YRGYU&t=22
s
2.「拓印成果」與「數
位成果」引導
學生利用觸覺感受校園中各種建築材料與植物的
質感,將觸摸的感覺記錄下來。
2. 學生討論與分享
第五節 質感遊戲-質感改造
1. 教師請學生將校園質感採集的成果運用 IPAD 的照相
功能拍照,及利用照片功能將照片中不需要的部分利
用裁剪進行修圖動作。
2. 教師解說 Canva 軟體的操作方式。
上傳照片
開啟「印刷品-傳單」模式
編輯底色
套用框架
放入照片
照片編輯:透明度、旋轉、尺寸
3. 學生運用 Canva 軟體進行質感採集照片的改造。
4. 學生作品分享。
40
IPAD
AppCanva
Ipad 照相、照片功能
學習吧:
_相機及
Canva
說明: 記憶質感-用五官認識質感
說明:學習吧課程
說明: 教室周遭環境物品練習「質感採
說明:學習吧課程「拓碑介紹」
集」
說明: 教室周遭環境物品練習「質感採
集」
說明:校園中建築材料質感採集
說明: 校園中建築材料質感採集
說明: 校園中建築材料質感採集
說明:學生數位作品成果
說明:學生分享作品感想
說明:學生拓印作品分享
心得與修正:
1. 秉持美感教育做中學的想法,以體驗式的教學讓學生更能吸收美感的精髓,但在
課程進行時發覺課程時間不夠,分配較為不易,及建築材料對學生的認知較為難懂與
校園中缺乏多樣性的建築材料造成採集不易,故在課程進行中,加入了「校園植物質
感」,使其更貼近生活美學,將美感教育轉化為國小學生能接受的學習內容。
2. 原訂質感採集的方法是「利用複寫紙轉印的方式」將手指用布包起後進行擦印,
讓學生在擦印過程中能感受到質感的不同。但在課程進行時發現男學生在擦印並無明
顯的困難發生,女學生因力道關係,擦印的效果不佳。故在課程進行時允許學生利用
擦布包裹布的方式進行擦印。為加強學生對質感的感覺加入了「用眼睛看的感覺和用
手觸摸的感覺」活動,並將兩者的感覺記錄下來。
台灣演義-台灣建築史(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eDiWgTPJfQ
台灣演義-台灣建築史(2/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DneYuDdU4
拓印製作過程_如何快速簡易製作拓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geN_YRGYU&t=22s
美感課程/質感123 https://www.aade.org.tw/example/%E8%B3%AA%E6%84%9F-1-2-3/
教育部美感入門電子書
美感教育教案及活動示例---質感篇 台北市中正高級中學 蔡紫德老師
1. 質感採集學習單
2. 質感分析討論單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