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頁 ,共 7頁】
(三)
食蛇龜的別名是「黃緣閉殼龜」、「黃緣箱龜」、「山龜」,牠是野生動物保育法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也是瀕臨
絕種野生動植物。食蛇龜的背甲顏色為深褐色,中央有條黃色稜脊;頭部顏色呈橄欖色,眼睛後方具黃色縱帶,
臉頰為黃色;鷹鉤嘴;腹甲黑色,中間有條橫向韌帶,可使腹甲的前後兩半分別向上移動,與前後的背甲閉合,
使外觀有如密閉的箱子,因此這類烏龜又被稱為「閉殼龜」、「箱龜」。
食蛇龜是臺灣唯一原生「全陸棲」的龜,生活在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淺山森林、丘陵、平原環境,與人類
活動的環境重疊,是臺灣唯一的陸棲龜類。分布於中國大陸南部、臺灣、日本
琉球群島等地區。
食蛇龜動、植物都吃,包含森林中掉落的果實、花、葉子,到牠嘴巴塞得下的各類動物,例如蝸牛、蚯蚓、
蛞蝓,但牠就是不吃蛇。那麼為什麼要叫「食蛇」龜呢?事實上,牠們很喜歡吃蚯蚓,食蛇龜吃蚯蚓的畫面,看
起來就好像在吃蛇呢!
食蛇龜因為人類的濫捕,數量急遽下降,牠的龜殼被視為藥材,食蛇龜行動慢很容易捕抓,加上生得少及繁
殖期長,因此消失的速度很快,臺灣曾經查獲了近萬隻走私龜即將偷渡,是不是表示保住這近萬隻生命了?不見
得。因為不知道盜獵者究竟從哪些地方抓來食蛇龜,無法將食蛇龜送回原棲地,不能貿然野放,否則可能造成遺
傳結構改變或傳染病散播等問題。
除了提升大家的保育觀念以外,民眾也可以發揮力量,發現不法販賣或陷阱,立即通報相關單位,在野外如
果發現原生淡水龜,不可將地點透露,更不可帶回家飼養。
食蛇龜的瀕臨絕種令人痛心,期待保育議題能受到重視,讓食蛇龜能安心生活。
(改寫自網路文章《國道、石虎、平安龜保育與創作特展》)
【 】31、關於食蛇龜的敘述,下列何者說明正確?
(A)喜歡吃蛇,因而以此特性命名 (B)因甲殼色深且前後閉合似箱,故稱箱龜
(C)是亞洲唯一陸棲龜,生活在淺山環境 (D)牠的繁殖期短且甲殼能當中藥材。
【 】32、關於食蛇龜頻臨絕種的議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食蛇龜面臨最大的危機是環境遭到破壞 (B)重懲不法與重視保育能改善問題
(C)發現食蛇龜時要立刻通知大家小心不可傷害 (D)破獲走私的食蛇龜,對於復育大有幫助。
【 】33、關於本文的寫作手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採第一人稱方式,詳盡描述保育食蛇龜的重要性
(B)運用生動的摹寫與譬喻方式刻畫了食蛇龜的外形
(C)文中提及食蛇龜的外形特徵、生活棲地與覓食特性
(D)文末藉人為濫捕與物種滅絕議題呼籲世人重視保育。
(四)
陳凰鳳:越南女兒.台灣母親
知道自己外籍新娘的身分在臺灣是一個買賣標的,陳凰鳳很受傷。她如何把這些視為生命中的石頭,彎下身
撿起丟掉,成為一個讓人尊敬的大學老師?
目前在政大外語學院擔任越南語講師的陳凰鳳,去年接受新聞臺訪問時,分享了在臺灣身為外籍新娘被歧視
的歷程:「我剛到臺灣時,看到到處貼的『外籍新娘 20 萬』,我看到我這個身分是別人用買賣方式來評斷......」陳
凰鳳用流利的中文道出不平的心聲,引起很大的迴響。剛到臺灣時飽受歧視,她為了怕孩子也被歧視,因此反而
努力的參與孩子校園的生活。為了融入臺灣社會當一個新臺灣人,陳凰鳳要比一般人更努力。
端坐時雙腿併攏,開心大笑時不忘用手掩嘴,來到臺灣第十六年,陳凰鳳從在家相夫教子的越南媳婦變成在
政大開班教越語的講師。無論身分如何轉換,她始終沒有忘記母親在家鄉教導過她的點點滴滴。
化解文化衝突,走出家庭當志工
陳凰鳳的父母都是順化古城人,長年的皇城文化薰陶,讓他們格外重視禮節與道德,「我爸媽認為,這是家
庭教育的一部分,不能等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才開始。而且對女兒特別注意與關心,因為女兒以後是別人的媳
婦,如果教得不夠好,女兒過得辛苦,做父母的會心疼,也會被認為家教不好。」
家中七個孩子,四女三男,在她的成長年代,越南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依舊重,女人一定要從小學習料理家
事,也要會做菜、能照顧好孩子。「我媽媽教女兒,不是把我們叫來碎念或責罵,而是把她成長過程學到的一切
編成小故事,幫孩子一邊梳頭、一邊述說著故事。」她記得,媽媽說著說著,會夾雜幾句:「你們以後不一定會
和我一樣。」但最後總不忘補上:「可是啊,女人還是要懂得三從四德、要賢淑喔!」
結婚第七年,夫妻倆決定帶著稚齡兒女回臺定居,她一心想像媽媽一樣當個賢妻良母專心持家,但看著其他
新住民帶著母國文化來到臺灣,兩方文化衝突產生誤會與悲劇,陳凰鳳決定去當志工,也因此得知更多悲傷的故
事。「有個姐姐在準備祭拜牲禮時,不知道臺灣傳統必須全雞、全魚,按照越南習慣全部切塊、切片,婆婆看了
勃然大怒,但兩人語言不通,媳婦不知道哪裡做錯,而造成極大的誤解。」此外,在越南無論年紀,只要是輩分
較長,都會被尊稱為姐姐,但臺灣同輩間習慣直呼其名,「有位姐妹一直被小姑喊名字,覺得不受尊重,也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