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聲響,稱它為「抖嗡子」或「抖嗡」;河南因竹盒發出之聲如老牛之叫聲,故當地人稱之為「抖老牛」;江蘇 如皋人稱
作「扯腰兒」。還有人認為「單頭鈴」還可以軸心著地旋轉,而稱它為「地鈴」、「地龍」、「地黃牛」等。
扯鈴何時出現,目前已經不可考,但的確是舊時孩子們經常進行的遊戲種類,關於扯鈴的記載也散見在文人的筆記當
中如明代 劉侗、于奕正同撰的《帝京景物略》一書記載著:「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
裡面一次提及了三種常見的童玩,並且因為季節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遊戲;清代 王錫祺《小方壺齋叢鈔》所提「京師兒
童,有抖空鐘之戲」亦有清楚記載。另外清代 魏之琇還創作了〈抖空鐘〉詩,生動地描寫出其樣式、
玩法與韻味:「裁竹成形腰鼓如,兩端繩索弄徐徐。當風急轉如流水,山寺聞鐘韻有餘。」
扯鈴除了在中國風行外,18 世紀時更傳入歐洲,被命名為「diaballo」,此名乃由希臘字根 dia(橫
越、交叉)與 ballo(拋、丟)而來;現今則稱為「diabolo」,或以其外型長得像溜溜球而稱為
「Chinese-Yo-Yo」。
1810 年,法國 巴黎有扯鈴的俱樂部和比賽,扯鈴變成一種時髦的運動,在拿破崙的宮廷中出現了
第一個木製扯鈴;後來英國人也迷上了此神奇的小玩意兒,他們稱之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1960 年,
法國人做出由兩個金屬杯合成的扯鈴,周圍用舊輪胎皮包裹保護著,則為西式扯鈴的由來。
--選自網路文章<扯鈴>
( )25.根據本文所述,下列何者並非文中可得知的訊息?
(A)扯鈴的出現年代 (B)扯鈴在各地的別稱 (C)扯鈴的文獻記載 (D)扯鈴的外型與材質
( )26.根據內容,請問下列選項中的敘述何者完全正確?
(A)扯鈴之所以被稱為「空鐘」,是因繩線纏繞扯鈴時,摩擦而發出的聲音清脆空靈
(B)依據《帝京景物略》一書之記載,扯鈴適合在春末時進行遊戲
(C)扯鈴在中國各地所擁有的別稱,皆與其所發出的聲音有關
(D)扯鈴在歐洲蔚為流行,除了是一種運動外,更影響西式扯鈴的出現
( )27.請問下列選項的詩句,何者所描述的遊戲為扯鈴?
(A)霧谷雲銷妙剪裁,好風相送上瑤台 (B)來疑神女從雲下,去似姮娥到月邊
(C)樂手無踪洞簫吹,精靈盤絲任翻飛 (D)踢碎香風拋玉燕,踏殘花月上瓊瑤
【題組三】
就像海明威所說的,巴黎是美好的宴席,一生都跟隨著他四處流動。
我想我的阿嬤,也有這樣的美好的宴席,出生於台南的她,雖然年老後居住於台北近郊的舊北投,但在她家的餐桌
上擺放的一直都是台南的宴席。
小時候曾住在阿嬤家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阿嬤做的台南香腸熟肉和魯麵,這樣的宴席不是家常菜,只在特別的
日子,像神明或阿公過生日時才會端上這兩道隆重的料理。
香腸熟肉,有點像北部人說的黑白切,但一定要有粉腸、糯米腸、香腸、生腸等等,熟肉中除了白切肉、粉肝外,
還常會有平凡但卻充滿古早味的豬皮。
準備香腸熟肉,可以大費功夫,也可以簡單行事,不怕麻煩者,是連灌粉腸、香腸、糯米腸都自己來(阿嬤就有此
等能耐),現代人怕事,但也要有熟悉的灌腸店家,請他們代勞。
香腸熟肉大多是用川燙烹調,火候的拿捏很要緊,當天食用者一定當天才川燙,隔夜不好吃,有的東西要夾生(如
粉肝),有的要不生不老(如粉腸),有的可以熟爛些(如糯米腸),香腸熟肉雖然是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但都會附一些
蔬菜,常見的如白煮大蘿蔔、白煮韭菜,台南人還喜歡配上一碗鹹湯(如受荷蘭人影響的豌豆仁湯)。
吃香腸熟肉,沾料很要緊,阿嬤都是自己調製;煮肉骨蔬菜高湯混合北港的黑豆蔭油,沾起來入味卻不鹹口。
香腸熟肉攤,在台南人心目中,不只是食物,還代表悠閒的時光,老同學、老朋友許久未見,見面後相約一起吃
香腸熟肉,透露出的訊息還有我們該坐下來聚聚聊聊,香腸熟肉也代表的是人們互相珍重的人情。
魯麵和香腸熟肉一樣是豐盛的食物,但香腸熟肉是分開的豐盛,魯麵則是聚合在一起的豐盛,魯麵本來是家庭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