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中山國中 七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17.51 KB
頁數
2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3-24,离现在 3 21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社會科七年級第三次定期考查答案卷
歷史範圍:Ch5-Ch6 年級___班座號:___姓名:_______ 代號:05
一、 單選題,每題2
1. )「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為清帝國時期「買辦」
出身,在臺灣開港通商後崛起,成為富甲一方的
商人。關於李春生,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承宇:擅長使用新港文與山區生番溝通
()廷兆:同時也在行郊為買家與賣家服務
()震銓:對茶葉的經營,帶動南臺灣的經濟
()九云:通曉外語,能擔任翻譯對外交涉。
2. )菲亞說:「這群人士無家室、無恆產、無固定工
作,隻身在臺謀生。彼此間因同病相憐,無形中
發展出特殊的感情,於是歃血為盟,結拜為兄
弟,容易成為臺灣社會的亂源。」請問:這描述
的是清領時期哪些人的處境?
()清廷官兵 ()羅漢腳
()傳教士 ()平埔族。
3. )清乾隆年間,登一從漳州移民到艋舺地區從事土
地拓墾,當時可能有哪一生活經驗?
()合法攜帶家中眷屬來臺定居
()利用八堡圳的水源灌溉農田
()在農暇之餘會販賣茶葉為生
()和同鄉聚居並祭祀開漳聖王。
4. )下圖為清帝國時期臺灣的舉人與進士人數成長
圖,試從此圖判斷下列何者敘述較貼近史實?
()亭妤:清初政府貪污,各地缺乏教育機構
()于捷:早期移民致力拓墾,文風不盛導致
()若湘:康熙御賜鄭用錫「開臺進士」匾額
()芷錂:政府在艋舺廣建社學提升就學率。
5. )開港通商後,西方文明再次傳入臺灣,其中傳教
士具有重要地位,下列關於英國長老教會第一位
駐臺傳教士馬雅各的敘述何者正確?
()來臺初期主要在淡水、基隆傳教
()在府城建立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館
()為提倡女子教育設立淡水女學堂
()因替人拔牙被稱為口腔外科先驅。
6. )清領時期臺灣曾發生過許多抗官事件,造成許多
人的犧牲,下列關於「民變」的敘述何者正確?
()鈞博:開港通商後吏治不良導致人民不滿
()品謙:清代規模最大的民變是郭懷一事件
()庭輔:戴潮春事件是清代歷時最久的民變
()宥鈞:大港口事件發生在泰雅族的居住區。
二、 題組題,每題2
請根據下列短文回答 7~10
清代來臺的漢人移民,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拓墾,其實
很不容易。尤其是較晚來臺的移民,只能往靠山地區拓
墾,因此有不少慘烈的犧牲。例如:西元 1835 (道光 15
)組成的「金廣福」墾號,在入墾新竹靠山地區的過程
中,就曾與原住民族浴血奮戰十數次,因此今日在當地還
可見到不少的大墓公或萬善祠等埋葬無主孤魂的場所,反
映漢人移民在土地開發的過程中死傷慘重。
7. )清代開墾土地需要龐大資金,所以大多採合資方
式共同拓墾,西元 1835 年組成的「金廣福」墾號
就是一例,請問:從其命名可以看出有哪些族群
參與了合資?
()閩南人與熟番 ()廣東人與福建人
()漳州人與泉州人 ()客家人與平埔族。
8. )當地的大墓公或萬善祠等埋葬無主孤魂的場所,
比較類似下列何者?
()王爺公廟 ()土地公廟
()恩主公廟 ()有應公廟。
9. )關於文中所呈現的論點,下列何者敘述較接近作
者的想法?
()原住民在近山地區的拓墾既艱辛且危險
()原漢之間的相處除了衝突之外也有合作
()近山地區的大墓公就是原漢合作的證據
()漢人拓墾的威脅來自於原住民族的襲擊。
10. )文中提到較晚來臺的漢人移民,只能往靠山地區
拓墾。下列同學對於造成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推
論及敘述,何者正確?
()政府對拓墾地區並無限制
()外國勢力入侵沿海的影響
()靠山地區的土地較為肥沃
()平原地區幾乎被開墾殆盡。
下圖為清代臺灣產業分布圖,請根據下方附圖回答
11~13
11. )茶葉、樟腦、蔗糖的產地分別位於圖中哪個區
域?
()甲乙丙 ()乙丙甲
()甲丙乙 ()乙甲丙。
背面尚有試題,請繼續作答
12. )開港通商後,關於臺灣主要外銷商品的敘述,何
者正確?
()甲地所產商品是開港後最大宗輸出品
()乙地所生產的商品出口歷史最為悠久
()丙地商品的產地主要分布於丘陵地區
()這些輸出品主要經由郊商外銷到全球。
13. )下列各商業市鎮,何者是因為甲、乙兩地的產品
而崛起的?
()府城 ()鹿港 ()艋舺 ()大稻埕。
下圖為清帝國時期臺灣主要水圳的分布圖,請根據下方
附圖回答 14~17
14. )清帝國時期渡海來臺的移民以務農維生,灌溉水
源的取得非常的重要,關於附圖中的水圳,何者
是灌溉範圍最北方的「甲」水圳?
()曹公圳 ()瑠公圳
()八堡圳 ()嘉南大圳。
15. )清代統治初期,臺灣的水圳絕大多數都是民間自
主興築,但是十九世紀後有一座水圳卻是由當時
的縣令為了紓解旱象,而由官府主導帶領民眾修
建,請問這座主要興建者為官方的水圳為何?
() () () ()丁。
16. )灌溉水源是拓墾成敗的關鍵,隨著拓墾的擴展,
漢人興建水圳以取得水源,甚至與原住民達成
「割地換水」的協議,並且合作興建大規模的水
利設施,其中原漢合作的水圳為何?
() () () ()丁。
17. )施世榜於 1709 年開始建造,此一清代全臺最大規
模的水利工程,其灌溉面積一萬二千餘甲地,涵
蓋一半以上的縣域,所以後人將施世榜尊稱為臺
灣水利建設的祖師爺,此一水圳為何?
() () () ()丁。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