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中山國中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第二次期中考試卷
歷史範圍:CH3~CH4 班級 姓名 座號 代號:05
一,單選題,每題 2分
1.(D) 潘南在清朝統治臺灣期間,擔任今臺南一帶西
拉雅族佳里社的頭目,他有時候必須擔任族人
間土地買賣的公證人。由於西拉雅族自己沒有
文字,因此潘南在簽約時,會使用荷蘭人以羅馬
字母拼音寫成的文字,此種文字成為目前臺灣
原住民最早的文字紀錄。請問:此種文字所留下
來的文書後來被稱為:
(A)《新港文書》 (B)《艋舺文書》 (C)《竹
塹文書》 (D)《岸里文書》。
2.(B) 在16、17 世紀,臺灣成為西方列強在東亞地區
的重要貿易據點,主要是因具備下列哪一項優
越條件?
(A)地形 (B)位置 (C)氣候
(D)族群
3.(B)小雲到圖書館查閱臺灣歷史的資料,看到了一張
古地圖(如附圖),由圖上的資料判斷,這應是
臺灣發展史上的哪一個時期?
(A)荷蘭統治 (B)鄭氏治臺 (C)清領時期
(D)日本殖民統治。
4.(A) 臺灣在 17 世紀時有一個原住民部落聯盟,其勢
力範圍主要在今日的臺中市、彰化縣和南投縣
的一部分。當荷蘭人統治臺灣時,雙方爆發衝突,
最後該組織妥協接受荷蘭人統治,因而失去獨
立地位。到鄭氏時期,遭到鄭軍強力鎮壓,該組
織逐漸式微,至 18 世紀已消失瓦解。請問:上
文中提到的聯盟,其共主應該是下列何者?
(A)大肚王 (B)大甲王 (C)新港王
(D)麻豆王
5.(A)西班牙人計畫以臺灣為跳板到日本貿易,但是並
不順利,是因為日本當時進行何種措施所致?
(A)閉關自守 (B)明治維新 (C)鎖國 政 策
(D)同化政策
6.(A)「口口是 1624-1661 年治理臺灣的最高官員。當
該國逐漸征服各地原住民後,即分設北部、南部、
東部及淡水四個地方集會區,並於每年定期在
大員召開會議。此官員於會中除宣達施政措施、
要求與會長老效忠外,還授予長老權杖及維持
村落秩序的權力。」請問:上文中的官員,指的
應是下列何者?
(A)西班牙國王 (B)日治時期臺灣總督 (C)荷
蘭東印度公司駐臺長官 (D)臺灣巡撫
7.(A)十七世紀時,歐洲人在東亞地區進行商貿競爭,
有兩國,不僅有經貿衝突,也有政治、宗教上差
異,強化兩國間衝突(如附表)。請問甲、乙國
分別是哪個國家?
(A)葡萄牙、西班牙 (B)葡萄牙、法國 (C)西班
牙、荷蘭 (D)法國、荷蘭
8.(A) 清領前期,清廷畫定漢番界線,禁止漢人侵入原
住民地界的原因為何?(甲)防止漢番勾結作亂
(乙)防止漢人侵占原住民土地(丙)防止原住民被
漢化(丁)保護生態環境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9.(A)歷史課時,師生共同討論清初實行的「海禁政
策」的目的,學生發表如下。請問其中哪一位學
生的看法正確?
(A) (B)
(C) (D)
10.(A)清康熙 22 年,鄭克塽降清後,清廷官員對臺
灣「棄」、「留」問題發生爭議,最後施琅是
以何種理由說服康熙皇帝保留臺灣? (A)
以民族情感為由,主張臺灣本來就是中國領土
(B)就戰略國防考量,放棄臺灣將影響東南沿
海安全 (C)就經濟觀點,可擴充清朝的經濟
海域 (D)就外交考量,保留臺灣可籠絡荷蘭、
日本。
11.(A)清初對治理臺灣的政策為:(甲)禁止中國漢人
攜眷渡臺(乙)准許搬移眷口(丙)單身入臺者,
須取得渡臺許可證(丁)積極治臺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12.(A)清領時期,臺灣的「羅漢腳」是對下列何者的
稱呼?
(A)平埔族男子 (B)清領時期駐臺的士兵
(C)沒有妻兒,也沒有固定職業的遊民 (D)
與平埔族通婚的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