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興國中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二次段考 歷史科 一年級 班 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48分
( ) 1.在大航海時代,台灣原住民與外來政權之間互動頻繁。請問:下列族群中,何者並未與荷蘭
人發生過武力對抗? (A)漢人 (B)大肚王 (C)麻豆社 (D)新港社。
( ) 2.老台南人吃香腸熟肉時,會跟店家點一碗現今很難吃到的「豆仔湯」,由於吃豆子容易有飽
足感,所以又稱這種豆子叫「椪風豆」」,而椪風豆的由來是荷蘭統治台灣時期引進的一種新
作物。請問:文中提到的「新作物」應是指下列何者?
(A)土豆 (B)紅豆 (C)豌豆 (D)大豆。
( ) 3.清帝國時期的一份史料有如下記載:「諸番傍巖而居,或叢處內山,五穀絕少。砍樹焚根以
種芋,魁大者七、八斤,貯以為糧。」請問:由以上史料可知,早期台灣原住民的農耕方式
主要為何? (A)休耕 (B)游耕 (C)輪耕 (D)精耕。
( ) 4.自2009年開始,每年10月底在淡水滬尾砲台公園演出的「西仔反傳說」,主要是描述19世紀哪
一歐洲國家入侵台灣北部的事件? (A)法國 (B)英國 (C)日本 (D)西班牙。
( ) 5.「他們以雞籠、金包里、三貂社為主體。尤其金包里設有幾個村落,因為地近大屯山的硫磺
,擅長採集與交易硫磺。」這是西班牙治台期間,傳教士對台灣某一原住民的紀錄。如果該
政權想取得硫磺,應與下列何者合作? (A)麻豆社 (B)牡丹社 (C)大肚王 (D)馬賽人
( ) 6.「諸羅縣志」曾提到:「南、北二路設牛頭司,牧野放生息,千百成群。」這是文獻中最早
提到台灣飼養及繁殖耕牛的紀錄。請問:文獻中提到的牛頭司,最有可能為何者所設置?
(A)鄭氏政權 (B)荷蘭人 (C) 西班牙人 (D)清領時期。
( ) 7. 有關臺灣歷史上所發展出來的「新港文書」之內容背景,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僅用於17世紀,是荷蘭人與平埔族訂立土地契約時所用文件 (B)盛行於18世紀,是平埔
族專門用來記錄宗教祭儀 (C)最晚使用至19世紀,常用於早期漢人與平埔族訂立土地契約
(D)17世紀時,荷蘭人教導平埔族使用荷蘭文字來記載重要事項。
( ) 8. 王泮林是生長在1690年左右的福建漳州人,如果他想要到臺灣發展的話,下列何者是他會遇
到的狀況? (A)他必須向台灣省官府申請,獲得許可後方可來台 (B)在拿到開墾執照後
,告知家人,準備一起來台打拼 (C)來台以後,他可以乘坐火車前往雞籠開墾 (D)他會先
就近在台南附近從事開墾。
( ) 9. 今臺中市石岡區的土牛國小有「土牛民番地界碑」,此碑是清乾隆年間,廣東省移民來此開
墾時所設立,依據當時的時代背景推斷,此碑所表示的意義何在?
(A)高山族與平埔族的界線,以避免兩者發生衝突 (B)作為漢人、原住民界線,以保障漢人
開墾權利 (C)作為漢人、原住民界線,以避免漢、原衝突 (D)規範原住民的行政區畫分,
方便管理。
( )10. 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社會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之說法,其中發生在乾隆年間
,為天地會黨起義,事件幾乎擴及全臺,清朝派出福康安率領大軍,歷時14個月才平定,之
後還以「嘉勉義行」的名義把諸羅縣改為嘉義縣。請問:上文所述為哪一事件?
(A)朱一貴事件 (B)戴潮春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郭懷一事件。
( )11. 下列哪一個旅遊景點在清帝國早期隸屬鳳山縣所管轄? (A)南投九族文化村
(B)臺南烏山頭水庫 (C)高雄西子灣風景區 (D)嘉義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 )12. 英商「怡和洋行」自清代以來已在臺灣成立據點,至今仍擁有頂好超市、Pizza Hut等股份
。請問:英商「怡和洋行」可在臺灣設立據點的原因為何?
(A)臺灣納入清朝版圖 (B)臺灣建省 (C)臺灣開港通商 (D)臺灣割讓給日本。
( )13. 王小山是個生活在清朝嘉慶年間努力賺錢打拼養活妻小的福建人。(甲)他想到臺灣打拚卻無
法攜帶妻兒,忍痛將妻兒託給鄰人照顧後,隻身前往臺灣,(乙)遇上無良中間人差點溺死在
臺灣海峽。好不容易自行脫困游上岸卻捲入(丙)戴潮春事件,被官府逮捕入獄,還好發現是
誤會一場而被釋放,(丁)王小山最後與同鄉一起開墾今天臺北盆地。請問上述關於王小山的
遭遇,何者不符合史實?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