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興國中11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段考 歷史科一 年級 班 號 姓名:
一、單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74分
( ) 1、將遺址繪製成層層堆疊的文化層,位於最底層的應該是哪一個時代的文物?
(A)電器時代 (B)金屬器時代 (C)新石器時代 (D)舊石器時代 。
( ) 2、明朝與清朝均曾實施「海禁政策」。關於上述其原因分別為下列何者?
(A)前者為鄭氏父子、後者為倭寇 (B)前者為倭寇、後者為鄭氏父子 (C) 前者為日本、後
者為西班牙 (D)都是為了鄭氏父子。
( ) 3、十七世紀的台灣是海盜及走私者的天堂,如果想了解上述現象,我們可研讀誰的傳記?
(A)鄭芝龍 (B)施琅 (C)沈有容 (D)劉銘傳。
( ) 4、學者曾指出,新石器時代的指標是「產食經濟的發展」,人類從被動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
轉變成主動的糧食生產者。由此可知:學者主要是強調新石器時代中何者對人類生活的重大
影響? (A)用火 (B)漁獵 (C)農耕 (D)煉鐵。
( ) 5、歷史老師要求學生在教室布置一個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區,下列哪一個文化不應該陳列
其中? (A)吃剩的水果殘渣 (B)木柴燃燒後的灰燼 (C)用火燒製而成的陶器
(D)用打製方式製造而成的粗糙石器。
( ) 6、透過對哪一樹種的研究,可推論史前時代的台灣原住民與太平洋諸島有交流?
(A)樟樹 (B)台灣杉 (C)檜木 (D)構樹。
( ) 7、史前時代各個階段的分界,主要是依據什麼?
(A)文字的紀錄 (B)使用器物類型 (C)人種類別 (D)定居的地點。
( ) 8、「秀秀的祖先世居新竹,屬於道卡斯族的後代子孫,但她卻以為自己是漢人,渾然不知自己
祖先的歷史。」關於上述現象,該如何解釋最恰當?
(A)平埔族與漢人互動頻繁,被漢化 (B)漢人以武力征服平埔族
(C)平埔族與高山族械鬥,平埔族失敗 (D)平埔族人數少,最後融入高山族。
( ) 9、北興戲劇社的同學想表演穿越劇,劇本中想表現「長濱文化人穿越到現代過節日的方式」。
下列四個節慶活動,何者最能呼應長濱文化人的生活方式?
(A)清明節吃潤餅 (B)春節領紅包 (C)端午節包粽子 (D中秋節烤肉。
( )10、每年政府機關在台南市的古蹟「延平郡王祠」舉行祭祀,這是為了追念何人的功業?
(A)鄭芝龍 (B)顏思齊 (C)鄭成功 (D)沈葆楨。
( )11、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鄭氏時期是用何種方法來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A)積極從事土地拓墾 (B)向日本、南洋購買稻米 (C)強逼原住民提供糧食
(D)從中國走私稻米。
( )12、考古學者在下列哪一個史前文化遺址發現台灣最早的稻米化石?
(A)十三行遺址 (B)大坌坑遺址 (C)南關里遺址 (D)圓山遺址。
( )13、鄭氏治台時期,曾實施「寓兵於農」的政策,該政策實施的最主要目的與下列何者有關?
(A)生產出口物資 (B)解決糧食問題 (C)取得軍火物資 (D)提高租稅收入。
( )14、八月一日為原住民族日,紀念這一天《憲法》條文正式將「山胞」修正為「原住民」,確立
台灣原住民在法律上的地位。請問:這個事件應該生在哪一個時期?
(A)鄭氏時期 (B)清帝國時期(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時期。
( )15、十七世紀,鄭成功鄭經父子先後來到台灣,建立政權。當時他們除實施墾殖外,亦採行下
列何種方法維持財政? (A)實施公有共享制度 (B)與原住民交換貨物 (C)對外拓展海
上貿易 (D)引進西方開礦技術。
( )16、「這個史前文化會用石板棺把死去的親人埋葬在住家地面下。死者仰身平躺,腳多朝向都蘭
山。棺內常有精美的陪葬品,展現他們的工藝技術。」依據上文,下列對於這個史前文化的
敘述,何者錯誤? (A)該文化遺址位於台灣東部 (B)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化
(C)當時已有埋葬死者的觀念 (D)陪葬品中有精美的玻璃手環。
( )17、台灣舊地名往往是追溯歷史的活化石,若要研究西班牙治台的情形,下列何者較沒有參考
價值? (A)雞籠 (B)淡水 (C)大員 (D)蛤仔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