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單選題 :(每題 5分,共 65 分),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中
21.七年甲班來了一位轉學生,老師介紹他從□□□□轉來,這個學校的所在地,因早期某個外來政權,為了解決
糧食不足的問題,實施軍屯而得名。請問:老師介紹的□□□□,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瑠公國中 (B)八里國中 (C)爽文國中 (D)左營國中。
22.承上題,老師接著請轉學生介紹原學校附近的歷史古蹟。若該轉學生的回答正確,他最有可能提及下列何處?
(A)鹿港老街 (B)曹公圳遺跡 (C)獅球嶺隧道 (D)臺北郵政總局。
23.大雄同學假日到嘉義公園參觀,他看到公園內有座「福康安紀功碑」,據說,這是為表彰清代欽差大臣福康安,
在「某事件」中率軍平亂的功蹟。此後,清廷便將諸羅縣改為嘉義縣。請問:上述的「某事件」應指下列何者?
(A)郭懷一事件 (B)朱一貴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牡丹社事件
24.靜香同學上網瀏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網站,發現一份數位典藏文獻,
如右圖(一) 。這份乾隆年間的文件,具有新港文與漢文兩種文字並存的特徵。
請問:根據上述特徵,下列關於這份文件的分析,何者「最不可能」?
(A)這份文件是關於基督教傳教的內容 (B)這類文件一般俗稱「番仔契」
(C)這類文件在今日的臺南地區發現最多 (D)新港文字是西拉雅族的語言。
25.七年乙班將舉辦益智問答的活動,同學們正在設計問答的題目。請問:當
某題設定的答案為「八堡圳」時,下列哪一個提示並不適用?
(A)位於今日的彰化地區 (B)清代灌溉範圍最大的水圳
(C)由施世榜主持修築 (D)由官方主導所興建。
26.行政院文化部自 2017 年起,推動「再造歷史現場」之專案計畫,希望能透過公共投資,活化各地方之文化
資產與資源,形成區域文化景觀。請問:下列哪一項計畫再造的歷史現場,最適合用來說明,清帝國統治臺
灣時期,開始推動「開山撫番」的關鍵?
(A)《大基隆歷史現場再現整合計畫》 (B)《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
(C)《牡丹社事件再造歷史場域計畫》 (D)《臺南 400 年--文化資產場域再現計畫》。
27.大航海時代的臺灣,扮演著國際貿易轉運站的角色。請問:右圖(二)是臺灣
某個時期對外貿易的關係圖。請問:依據圖中所提供的資料判斷,這個時期
從外地進口的物資,應以下列何者為主?
(A)鹿皮 (B)茶葉 (C)白銀 (D)軍用品。
28.鄭氏治臺時期,為了穩固政權,推廣儒家文化,曾經有下列哪一項措施?
(A)鼓勵漢人使用新港文字 (B)在臺灣實施滿清的典章制度
(C)興建全臺灣第一座孔廟 (D)斷絕與歐洲人的通商貿易。
29.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主要的貿易對象是中國大陸,清廷曾陸續開放臺灣的
港口,進行兩岸對渡的貿易。請問:下列何者是當時所謂的合法「正口」?
(A)雞籠 (B)鹿港 (C)淡水 (D)打狗。
30.承上題,隨著兩岸貿易日漸興盛,臺灣出現「郊」的商業組織。請問:下列關於「郊」的敘述何者「錯誤」?
(A)主要運銷臺灣的茶、樟腦等經濟作物 (B)通常處理運送貨物,以及解決惡性競爭等問題
(C)郊商也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回饋地方 (D)「泉郊」是指主要前往泉州貿易的商業組織。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第 2次段考評量題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