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題5分,共65分)
21.( )清帝國統治初期,臺灣的教育文化並不發達,直到十九世紀後,才逐漸轉型為文治社會,請問:造成這種轉變
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 經濟逐漸好轉 (B) 西方勢力衝擊 (C) 實施國民義務教育 (D) 原住民漢化有成 。
22.( )「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以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上述內容來自《渡臺悲歌》,內
容中說明臺灣生活險惡,但是,即便如此,哪兩個省的居民仍然勇於前往臺灣發展?
(A) 廣東、廣西 (B) 江蘇、浙江 (C) 福建、雲南 (D) 福建、廣東。
23.( )陳吉祥生活在臺灣某個時期,此時期的政府正執行嚴厲的渡臺政策,當時陳吉祥與同鄉朋友從福建省偷渡來臺
灣謀生,卻無法攜帶家眷,來到臺灣後又沒有固定的職業與住所,生活不穩定,被視為社會秩序的隱憂。請
問:當時官方會如何稱呼像陳吉祥這類的移民?
(A) 羅漢腳 (B) 原住民 (C) 義民 (D) 開臺祖。
24.( )附表(一)是康熙年間諸羅縣大埔地區人口比例,請
問:附表(一)的人口比例,與下列者最為相關?
(A) 傳染病導致女子死亡人數多,造成男多女少
(B) 女子多與生番結婚,造成女子人數難以統計
(C) 受渡臺禁令影響,不准攜家帶眷,造成男多女少
(D) 多次發生械鬥,女子大量死亡,造成男多女少。
25.( )清帝國統治前期,由於官府管轄範圍僅限於府城或縣治所在地,其餘區域管轄不及,因此發生了許多動亂,嚴
重影響社會秩序,當時人們常自行解決各種紛爭。請問:下列哪一組合最常結合起來,攻擊敵對勢力?
(A) 相同祖籍 (B) 相同性別 (C) 相同信仰 (D) 相同年齡。
26.( )清帝國統治臺灣時,人們常提到「唐山」,有句諺語「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這句俗諺中也提到「唐
山」,請問:「唐山」是指下列何者?
(A) 荷蘭 (B) 平埔族 (C) 西班牙 (D) 中國。
27.( )附圖(ㄧ)是屏東縣六堆忠義亭,此處主要祭拜的對象為協助清廷平定朱一貴事件而
喪生的客家義民,其實,許多民眾以武力反抗政府行動時,各地都曾有「義民」協
助清廷,請問:會有義民協助清廷,其背後與下列何者最爲相關?
(A) 清廷利用族群間的不合鎮壓民眾
(B) 義民是清廷駐守在臺灣的清軍
(C) 清廷為了發揚急公好義的精神
(D) 義民是一群成為清軍的羅漢腳。
28.( )十九世紀以後,臺灣陸續有傳教士傳教,當時傳教士透過各種方式來幫助自己順利進行傳教工作,例如:傳教
士馬偕、 馬雅各等,都曾將西式醫療與教育制度引進臺灣,請問:當時這些傳教士來臺灣,其背景與下列何者
最為相關?
(A) 荷西統治 (B) 鄭氏政權統治 (C) 清廷開港通商 (D) 日本殖民統治。
29.( )下列為臺灣宗族組織與分類原則的配對,請問:何者正確?
(甲) 開臺祖-以來臺第一代為祭祀對象
(乙) 開臺祖-成員無血緣關係
(丙) 唐山祖-以原鄉的同姓祖先為祭祀對象
(丁) 唐山祖-成員有血緣關係
(A) 甲 乙 (B) 甲 丙 (C) 乙 丁 (D) 丙 丁。
30.( )清帝國統治時期,清廷依照納稅與否,區分原住民族,請問:有納稅的原住民稱為下列何者?
(A) 生番 (B) 熟番 (C) 平埔族. (D) 高砂族。
31.( )臺灣是一個擁有多元信仰的地方,有關信仰的俗諺也非常多。有俗諺說:「三月瘋媽祖,四月迎王爺,五月城
隍生。」也有一說為:「北城隍、中媽祖、南王爺。」請問:俗諺中提到一些神明,代表何種類型的宗教信仰?
(A) 原鄉信仰 (B) 共同信仰 (C) 基督教信仰 (D) 唐山宗族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