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 十九世紀初期,英商大量走私鴉片,嚴重危害中國,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曾上書皇帝:「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
甚巨,法當從嚴。 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當時的皇帝下令
嚴禁鴉片。按林則徐所奏,鴉片對中國哪些方面造成危害?
甲、 國防 乙、財政 丙、外交 丁、文化。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30. 萓萱在一本歷史書籍中看到如【圖二】的插圖和文字說明:「 日前上午七點鐘,
余沿途所經女子小學堂,見女子絡繹不絕,自七、八歲至十二、三歲不等,
心輒為之起敬。蓋今日之學生,即異日家庭有教育之賢母也。惟眾學生步履
維艱,纏足仍居大半,豈該家長拘執舊見,尚有一半未文明耶?」中國社會
從大力鼓吹女子纏足,以小腳為美,並主張女性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轉變為力倡女子天足,接受教育是受到何種思想影響?
(A)自由權 (B)平等權 (C)受益權 (D)參政權。
31. 上海,原本只是中國一座小漁村,但在外國人進駐後,出現中國最早的電燈,
西式餐館、咖啡廳逐漸普及,路上的行人也逐漸改換西服、洋裝,成為全中國最
摩登的城市。請問:上海的蛻變應始於何時?
(A)十七世紀 (B)十八世紀 (C)十九世紀 (D)二十世紀。
32. 1900 年一群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民進入北京,引起列強聯合出兵的八國聯軍。如果穿越時空來到當時的中國,可以
感受到何種氛圍?
(A) 義和團打著「推翻清朝」的口號 (B)朝廷極力阻止義和團發動攻擊
(C)義和團攻擊的對象是外國人和教民 (D)光緒皇帝坐鎮北京,仍不敵列強攻擊。
33. 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慈禧太后是一味與外國求和,簽訂不平等條約,只顧自己享樂的掌權者;排斥西學,延誤中國
進步的守舊派人士。但在外國人的眼中,慈禧太后卻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美國傳教士 Arthur Henderson Smith 評價慈禧太
后:「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打開,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求一個原因,我想只能
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與才能。」慈 禧太后雖為晚清較保守的人士,但對於中國的改革仍有所貢獻,
下列哪一項改革即與慈禧太后有關?
(A)提倡自強運動 (B)設立京師大學堂 (C)廢除科舉制度 (D)公布責任內閣名單。
34. 清末政府雖力求改革,但成效十分有限,中國人民在數次的失望中逐漸傾向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府,最後在「西元
1911 年」結束清政權。然而,以西元紀年是西方國家的記錄方式,按中國傳統應是以「干支紀年」,如:西元 1894 年為
甲午年,西元 1900 年是庚子年,按此規則,清帝國的最後一年應是何年?
(A)乙未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二、題組(每題 5分)
✽清帝國在屢遭西力衝擊下,有志之士紛紛提出希望政府改革的請願,希望能救亡圖存、力挽頹勢,下列是當時知識份子的
建言,請依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
資料一:「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
事,諸國搆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今日欲整頓海防,舍變法與用人,別無下手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無
不明於洋務,庶練兵、製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漸精強。積誠致行,尤需歲月遲久,乃能有濟。」
資料二:「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然國家既不以此取士,學成亦無所用,……今吾蓋見通商各岸之商賈,西
文學堂之人士,攘臂弄舌,動曰四書六經為無用之物,而教士之著書發論亦侃侃言曰中國之衰弱由於教之未善。…科舉之制
不改,便缺乏才學;師範學堂不立,便無適當的教師;專門學問不加歐分,便不能專精。這三者是中國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