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八年級 110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803.22 KB
頁數
3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8-19,离现在 3 6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圖一】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一一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三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
命題
教師
2 3
範圍
L5~L6
班級
座號
一、選擇題(每題 5分)
21. 十八世紀中期隨著工商業快速發展西方國家渴望中國放寬通商限制,在幾次交涉不成後逐漸轉為激烈衝突。下列
通商限制的敘述,何者有誤
A)不能任意與中國商人交易 B)貿易港口僅限廣州、泉州
C)需遵守朝貢貿易的規則 D)不得直接與官方往來。
22. 1896 913 《紐約時報》特別專文介紹中國的郵政文中提到中國自古以來靠驛站傳遞公文靠民間私營機構
傳遞民間書信,但兩者均腐敗不堪。1876 年,清廷設立「送信官局」,開始中國近代郵政制度。請問:近代郵政機構應
設立於下列何種地區?
A)各省官衙 B)邊區驛站 C)通商口岸 D)外國使館。
23. 晚清眾多對外戰爭的失敗對中國外交上的打擊便是「天朝體制」瓦解,被迫接受與其他國家是「國與國」的關係
非「宗主國與保護國」的關係。下列何項措施足以顯示清帝國「天朝體制的瓦解」?
A)設立公行專責貿易事務 B)允許英國遣使覲見皇帝 C)下詔預備立憲 D)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24. 清末在中國出現一種平民百姓學習英語的風潮由於沒有正式的英語教育中國人學習英文時經常出現發音上的障礙,
例如:將「咖啡」唸成「加非」「啤酒」唸成「比耳」,巧克力唸成「炒扣來」讓外國人一頭霧水。請問:此種學習英
語的風潮應興起於何時?
A)鴉片戰爭後 B)英法聯軍後 C)甲午戰爭後 D)八國聯軍後。
25. 【圖一】是民國初期的國小教科書,按文中所述,中國與外國關係不對等,受到
不平等待遇,請問:這種局勢的形成是以清末哪一場戰爭為發端?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
26. 十九世紀中期,東亞地區在西力的衝擊下,陸續展開改革運動,其中以日本成效
最為卓著,躋身世界列強之列。以下四位同學對改革後的日本提出自己的想法,
僅有何人所述完全正確
A 以喬:曾發動牡丹社事件,並因此而併吞臺灣
B 奕亘:中國與日本因遼東半島問題爆發甲午戰爭
C 詩錡: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割讓朝鮮給日本
D 念慈:日本戰勝俄國後,勢力進入中國東北
27. 十九世紀中期東亞地區在西力衝擊下陸續展開改革運動中國和日本皆曾在這波浪潮下進行改革立恩將兩國改革
之異同製成表格,下列何者需要修改
項目
A)時間
B)外力刺激
C)開端
D)改革重心
中國—自強運動
始自 1860 年代
英、法要求開港
皆因戰敗,決心改革
注重軍事國防
日本—明治維新
美國要求開港
全面改革
28. 晚清時期民眾對於公眾事務的關注度提高報刊亦如雨後春筍般出版有外國人創辦的報章雜誌亦有中國人自辦的
報刊這些刊物的出現有助於西方新思潮的引進亦能帶動城市庶民文化的發展下列四種報章雜誌何者最具有通俗
性,深具文化啟蒙功能?
2
【圖二】
A
B
C
D
29. 十九世紀初期,英商大量走私鴉片,嚴重危害中國,當時擔任兩廣總督的林則徐曾上書皇帝:迨流毒於天下,則為害
甚巨,法當從嚴。 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促使當時的皇帝下令
嚴禁鴉片。按林則徐所奏,鴉片對中國哪些方面造成危害?
甲、 國防 乙、財政 丙、外交 、文化。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丙。
30. 萓萱在一本歷史書籍中看到如【圖二】的插圖和文字說明:「 日前上午七點鐘,
余沿途所經女子小學堂,見女子絡繹不絕,自七、八歲至十二、三歲不等,
心輒為之起敬。蓋今日之學生,即異日家庭有教育之賢母也。惟眾學生步履
維艱,纏足仍居大半,豈該家長拘執舊見,尚有一半未文明耶?」中國社會
從大力鼓吹女子纏足,以小腳為美並主張女性應「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轉變為力倡女子天足,接受教育是受到何種思想影響?
A)自由權 B)平等權 C)受益權 D)參政權。
31. 上海原本只是中國一座小漁村但在外國人進駐後出現中國最早的電燈,
西式餐館咖啡廳逐漸普及路上的行人也逐漸改換西服、洋裝成為全中國最
摩登的城市。請問:上海的蛻變應始於何時?
A)十七世紀 B)十八世紀 C)十九世紀 D)二十世紀。
32. 1900 年一群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民進入北京,引起列強聯合出兵的八國聯軍。如果穿越時空來到當時的中國,可以
感受到何種氛圍?
A 義和團打著「推翻清朝」的口號 B)朝廷極力阻止義和團發動攻擊
C)義和團攻擊的對象是外國人和教民 D)光緒皇帝坐鎮北京,仍不敵列強攻擊。
33. 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慈禧太后是一味與外國求和簽訂不平等條只顧自己享樂的掌權者排斥西學延誤中國
進步的守舊派人士但在外國人的眼中慈禧太后卻是一位偉大的女性。美國傳教士 Arthur Henderson Smith 評價慈禧太
后:中國的門戶面對敵對勢力從來未被打開,這在中國半獨裁統治的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要求一個原因,我想只能
說是這位統治者本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品質與才能」慈 禧太后雖為晚清較保守的人士但對於中國的改革仍有所貢獻,
下列哪一項改革即與慈禧太后有關?
A)提倡自強運動 B)設立京師大學堂 C)廢除科舉制度 D)公布責任內閣名單。
34. 清末政府雖力求改革,但成效十分有限,中國人民在數次的失望中逐漸傾向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府,最後在「西元
1911 年」結束清政權。然而,以西元紀年是西方國家的記錄方式,按中國傳統應是以「干支紀年」西元 1894 年為
甲午年,西元 1900 年是庚子年,按此規則,清帝國的最後一年應是何年?
A)乙未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二、題組(每題 5分)
清帝國在屢遭西力衝擊下有志之士紛紛提出希望政府改革的請願希望能救亡圖存力挽頹勢下列是當時知識份子的
建言,請依據文章內容回答問題:
資料一今則東南海疆萬餘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託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
諸國搆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今日欲整頓海防舍變法與用人別無下手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
不明於洋務,庶練兵、製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漸精強。積誠致行,尤需歲月遲久,乃能有濟。」
資料二「自強於今日,以開民智為第一義。……然國家既不以此取士,學成亦無所用,……今吾蓋見通商各岸之商賈,西
文學堂之人士攘臂弄舌動曰四書六經為無用之物而教士之著書發論亦侃侃言曰中國之衰弱由於教之未善…科舉之制
不改,便缺乏才學;師範學堂不立,便無適當的教師;專門學問不加歐分,便不能專精。這三者是中國的病根。」
3
35. 閱讀「資料一」可知,上書者希望清帝國進行哪方面的改革?
A)器物 B)制度 C)思想 D)全面西化。
36. 「資料二」認為中國改革成效不彰與何者關係密切?
A)改革只注重武器的購買,而忽略教育的推動 B)地方人士大力提倡改革,但中央守舊派人士仍舊反對
C)中國傳統儒學不適用,應全盤西化方能救國 D)若不改革考試及學校制度,雖引進西學亦無用。
37. 按照你對清帝國晚期各項改革背景之理解,「資料一」和「資料二」應分別是想促成何項改革?
A)自強運動、戊戌變法 B)戊戌變法、庚子後新政 C)庚子後新政、立憲運動 D)自強運動、庚子後新政。
清末以來,清廷面臨一連串對外戰爭的挫敗,逐漸展開回應與改革。請見下表,回答下列問題:
38. 清帝國在受到哪一場戰爭衝擊下才警覺到中國確有不如外人之處,推動大規模的改革運動?
A)甲 B)乙 C)丙 D)丁。
39. 李鴻章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他沉痛地總結他一生的努力是悲嘆何戰役的失敗?
A)丙 B)丁 C)戊 D)己。
40. 清帝國末年在眾多西力衝擊下,中國有志之士曾經想方設法提出救國之策,力挽中國頹勢,其中哪一場戰役的衝擊促使
人民力倡「君主立憲」?
A)乙 B)丙 C)戊 D)己。
道光
咸豐
同治
光緒
宣統
西力
衝擊
1840
1857~1860
1874
1894
1900
1904~1905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