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題 5分,共 70 分)
21. (圖一)是歷史課程結束後,小天整理出來的重點整理。請問:根據內容判斷,
小天此次課程主題為何?
(A)戊戌變法 (B)庚子後新政 (C)自強運動 (D)立憲運動
22. 下列關於梁啟超的事蹟,哪位同學說法有誤?
(A)戊戌變法推動者之一 (B)提倡解除纏足、興女學
(C)創辦新民叢報報導政治、經濟等內容 (D)發行萬國公報提倡救國思想
23. 戰爭遺址「二 0三高地」,日俄戰爭爆發後,為取得有利的戰略位置,兩國在此展開激烈爭奪,成為戰爭中,旅順攻防
戰的焦點,攻下此處後,日軍大將乃木希典,以諧音的方式為其取名爾靈山,並用於詩中。根據上文判斷,此高地應
位於中國的何處?
(A)長江流域 (B)山東半島 (C)東北地區 (D)珠江流域
24. 清末民初某本小說裡提到,宴請外國賓客的菜單,包含「荷蘭水、勃蘭地、牛排、生菜英腿、漢巴德、橙子冰忌廉」
等菜餚及酒品。根據上述內容,下列說明何者正確?
(A)此飲食風氣是考察憲政的官員傳回中國 (B)來華洋人將飲食風氣帶入中國
(C)受自強運動影響,提倡效仿西方制度及文化 (D)利瑪竇等傳教士介紹西方知識給皇帝
25. 光緒 32 年,頤安主人在《滬江商業市景詞》裡提到:「電燈裝設有公司,各式琉璃罩亦奇。制器廣通傳氣線,一經開
放火如絲。空中裝設自來風,終日飛旋藉電功。炎夏生涼人意爽,西商法術益精通。」請問:根據上述內容,下列敘
述何者正確?
(A)女權運動帶來的改變 (B)展現自強運動西化改革成效 (C)上述內容描述的地點是洛陽 (D)西方商品已傳入中國
26. 某場戰爭戰敗後,被迫簽下割地、賠款的條約,「他」和梁啟超在赴京參加北京會試途中,聽聞消息後,便邀集十八省
舉人一千二百多人列名上書請願,要求「拒和、遷都、變法」。請問:上述提到的內容與哪件事有關?「他」指的是誰?
(A)戊戌政變、袁世凱 (B)自強運動、李鴻章 (C)立憲運動、康有為 (D)戊戌變法、康有為
27. 光緒年間,北京城門上出現一副對聯:「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此後又流傳一首詩:「已籌三
千萬,意在添艨艟,不圖柄政者,偏作園林供。」此兩首內容主要在暗諷,軍費挪用修築園林,不添戰艦導致三軍皆
敗。請問:對聯在諷刺哪場戰爭?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日俄戰爭 (D)甲午戰爭
28.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綱》提到:「一場軍事戰爭的失敗還不是民族的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
要直到另一場戰爭又失敗了,才知道非學西洋不可,中華民族喪失了二十年的寶貴光陰。」他指的「二十年」是指?
(A)鴉片戰爭→英法聯軍 (B)英法聯軍→日俄戰爭 (C)英法聯軍→八國聯軍 (D)鴉片戰爭→甲午戰爭
29. 《紐約時報中文網》曾描述某場戰爭對支持者來說,就像一個表述問題。他們否認戰爭與○○有任何關聯,並聲稱戰
爭完全是為了捍衛英國的國家榮譽,保護自己的同胞不受所謂中國暴行的傷害。但戰爭涉及○○是逃避不了的事實——
所以它才被倫敦《泰晤士報》和其他報紙稱為「○○戰爭」。戰爭結束後,中國不但要面臨賠款、開放五處港口,還必
須割讓領土。請問:關於○○戰爭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戰後開放港口帶來西方思想及商品 (B)中國因此割讓台灣、澎湖
(C)大量走私工業產品為戰爭導火線 (D)戰爭使中國喪失藩屬國印度
30. 某位學者評論:「 甲 ,首在裁官,京師閒散衙門被裁者不下十餘處。連帶關係,因之失職失業者將及萬人,朝野震
駭,頗有民不聊生之戚。」請問:上述 甲 指的是哪件事?
(A)自強運動 (B)戊戌變法 (C)立憲運動 (D)庚子後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