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清帝國在臺灣從實施「劃界封山」到推行「開山撫番」,
使高山原住民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請問:這樣的轉變
關鍵在於下列哪一事件發生?
(A)林爽文事件 (B)牡丹社事件
(C)大甲西社事件 (D)加禮宛事件
32. 清代臺灣「有應公」廟四處林立。下列關於「有應公」
的解釋,何者錯誤?
(A)祭祀對象為無主孤魂 (B)屬於民間的特殊信仰
(C)能凝聚後代子孫的情感 (D)反映出移民生存之艱辛
33. 關於清代臺灣的「分類械鬥」下列何者最無關連?
(A)閩粵人士共組「金廣福」墾號
(B)做為防禦設施的「鹿港隘門」
(C)「頂下郊拼」後興建的「霞海城隍廟」
(D)「有應公」四處林立
34. 下圖為「清代臺灣三大商品出口總值比較圖」。請根據
當時經濟發展的狀況,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甲:通常在大稻埕加工後出口
(B)乙:由淡水出口到歐美,產量曾居世界之冠
(C)丙:由安平或打狗出口,歷史悠久
(D)甲乙丙:皆仰賴郊商經營
35. 根據對清帝國統治時期,臺灣經濟、社會、文化多方面
的觀察,當「洋行」逐漸興盛的同時,可推知臺灣亦能
觀察到下列何種現象?
(A)糖郊、米郊的生意更興隆 (B)吸鴉片的人越來越多
(C)民變與械鬥越來越頻繁 (D)鹿港重要性越來越大
36. 下圖為清帝國領臺時期,某水圳興建模式的說明。請問:
根據內容推斷,該水圳主要灌溉今日的哪一地區?
(A)臺北盆地 (B)臺中盆地 (C)彰化平原 (D)高雄地區
37. 顏書基同學前往某地考查,蒐集到在地知名歷史人物的
資料如下:「 …李春生是晚清經營茶葉貿易致富的商人,
也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的信徒。曾結識傳教士馬偕,並協
助其傳教。」請問:根據上述內容判斷,顏書基同學前
往的地點應為下列何者?
(A)臺南 (B)鹿港 (C)高雄 (D)臺北
38. 某同學上網蒐集資料,整理出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臺
灣分類械鬥事件的統計表(如下表)。請問:若該表統計的
結果符合史實,則該表無法證實下列何種現象?
(A)分類械鬥並不包括「漢番衝突」
(B)分類械鬥以「祖籍間的衝突」最為常見
(C)「閩客之間」的械鬥,多於「姓氏分類械鬥」
(D)「閩南人與閩南人之間」也有發生械鬥衝突
二、題組題:(每題5分) 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中
請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第39〜40題問題:
39. 由上述資料分析,使陳福謙致富的商品,有下列哪一項
特徵?
(A)主要由淡水出口到各地
(B)主要的產地在臺灣南部
(C)採集過程容易發生原漢衝突
(D)臺灣開港後逐漸沒落
40. 由上述資料分析,下列關於陳福謙的敘述何者錯誤?
(A)曾是與外國商人交涉買賣的「買辦」
(B)主要在今高雄一帶從事對外貿易
(C)組織「行郊」以利兩岸的產品運銷
(D)後來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新興領導階層
-----------------考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