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媒體報導:「 二○○○年一月,兩漁民在東山冬古灣退
潮後意外發現兩處遺址。文物專家初步挖出部分文物,
包括鐵炮、銅銃、炮彈、彈丸、火藥、手雷、陶瓷器、
船用帶纜樁、船板殘段等,其中四門銅銃上鑄有「國姓
爺」的國字······」報導中所稱的「國姓爺」,曾經趕
走荷蘭人,使台灣成為他反清復明的基地。請問「國姓
爺」指的是下列何者?
(A)顏思齊 (B)鄭芝龍 (C)鄭成功 (D)施琅。
32. 接上題。此遺址的挖掘,將有助於了解中國哪一時期的
歷史?
(A)宋元之間 (B)明朝中葉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33. 「大員」的稱呼最早是指臺灣的何地?
(A)澎湖 (B)安平 (C)雞籠 (D)淡水。
34. [圖四] 為十七世紀台江內海形勢圖。「乙」地為荷蘭佔
領台灣時開發修築,今為安平古堡,荷蘭時期遺蹟僅存
古堡前方為外城南城垣的磚牆。老榕盤根,無限滄桑,
見證著三百多年的台江風雲。請問:此城當時主要功能
為何?
(A)荷蘭人統治臺灣和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B)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總部
(C)商業市街,吸引中日等國商人前來貿易
(D)招募漢人前來開墾,輸出農產品。
35. 中研院研究指出:「根據荷蘭史料,當時東印度公司指
揮官萊爾森於 1622 年到福州談判,明朝官員為了勸誘
他們撤出○○,建議他們到······也就是臺灣,間接同
意明朝船隻到大員與之通商。······當時明朝官員向萊
爾森說:『你不知道大員怎麼去,我們派船帶你去』」。
○○指的是荷蘭進占大員之前,先進占的地點應是下列
何處?
(A)澎湖 (B)安平 (C)雲林 (D)嘉義。
36. 中研院研究也指出:「同樣年代,明代的史料記載的是,
官員軟硬兼施,並請海商△居中協調,荷蘭的新任長官
宋克,才在 1624 年搭乘熱蘭遮城號商船,來到大員上
岸,宋克也成為荷蘭建立臺灣政權的首任長官,他也在
大員建立熱蘭遮城。」海商△指的是下列何人?
(A)李旦 (B)沈有容 (C)顏思齊 (D)鄭芝龍。
37. 台灣因位於東亞航線樞紐,成為各方勢力競逐的據點。
[圖五]中,可見台灣與鄰近地區的貿易往來熱絡。請
問:此圖應為台灣哪一時期的對外貿易圖?
(A)荷據時期 (B)鄭氏治台時期
(C)西班牙統治時期 (D)史前時代。
38. 承上題。此時期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為何是「走私
貿易」?
(A)荷蘭領台後,因課稅問題與中國商人爆發衝突
(B)中國明朝與在台的荷蘭爆發爭奪澎湖的軍事衝突
(C)此時的中國南方正處「南明時期」的戰爭紛擾
(D)中國政權對此時的台灣政權實施「海禁政策」。
39. 西元 1624 年,西班牙曾經短暫到台灣北部活動。關於
此事,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
(A) 比荷蘭人早一步到台灣發展
(B) 其目的之一是為牽制荷蘭勢力
(C) 後因鄭氏勢力介入而離開
(D) 因中國實施海禁而貿易受挫。
40. 鄭氏治台時期,重視「軍屯」。關於此事,下列敘述何
者正確 ?
(A) 與荷蘭競逐台灣時的軍事策略
(B) 其目的主要是為解決糧食問題
(C) 後因此而積極與荷蘭貿易
(D) 因日本實施鎖國而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