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請問事件的起因與台灣總督府推動的何種政策最相關?
(A)殖民地特殊統治政策 (B)內地延長主義 (C)皇民化運動 (D)理蕃政策。
30. 下列何者不是霧社事件的影響?
(A)重新檢討原住民政策 (B)加強教化,使原住民更加認同日本統治
(C)開始請原住民到日本觀光,以帝國的興盛威嚇原住民。 (D)將原住民集體移往他處。
31. 日治初期,臺灣人民武裝抗日不斷,日本政府每年需對臺灣補助七百萬日圓,再加上「惡疫瘴癘」肆虐,光是接收臺灣
時,日軍就病死四千多人,日本逐漸認為臺灣殖民地對日本而言是負擔,所以有所謂的「臺灣賣卻論」。後藤新平主政
後,提出「治臺新方案」。請問:他採取了以下哪些措施,直接促使財政收入提高,減少日本政府的經濟負擔?
(甲)修築公路 (乙)建立專賣制度 (丙)修築縱貫鐵路 (丁)實施土地與林野調查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 (C)乙丁 (D)乙。
32. 右圖是 1905 年~1935 年臺灣米糖產量成長圖。請問臺灣米糖產量的提升與下列何
者較無關聯?
(A)稻作改良 (B)新式糖廠 (C)嘉南大圳 (D)縱貫鐵路通車。
33. 承上題,此時的稻米多輸往何地?
(A)中國 (B)日本 (C)歐洲各國 (D)南洋各國。
34. 某位英國商人在日治時期來到臺灣觀光,他不可能會經歷下列哪一種體驗?
(A)直接向原住民收購樟腦外銷。 (B)使用紙幣交易
(C)從臺北乘坐火車到高雄,前往製糖會社參觀 (D)參觀完工的嘉南大圳
35. 下列何者不是日治時期實施的交通建設?
(A)縱貫鐵路電氣化 (B)修築機場
(C)台北郵便局 (D)整建基隆港、高雄港。
36. 1930 年代,隨著日本國內軍國主義的抬頭,日本積極準備向外擴張,軍方大倡「南進國策論」,希望取得東南亞豐富的
自然資源,以做為日本帝國的「南方生命線」。與此同時在台灣實施「南進政策」。關於「南進政策」,下列敘述何者錯
誤?
(A) 使臺灣成為南進的補給基地 (B)當時的經濟政策為「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C) 目的是為了取得石油、橡膠等資源 (D)使台灣逐漸從農業社會起步邁向工業社會。
第一憨,種甘蔗予會社磅。臺灣總督府規定:各蔗作區畫定一定範圍的區域,此區域內的甘蔗未經許可,不得運出
區域之外,或供作砂糖以外成品的製作原料。
37. 以上資料,要表達的社會現象是下列何者?
(A)保證甘蔗的收購價格,使蔗農生活受到保障,避免削價競爭 (B)保障製糖會社,壓低成本,增加製糖的收益
(C)引進新式製糖業,糖從此成為重要輸出物資 (D)輔導糖廠轉型,奠定臺灣工業化基礎。
38. 關於日月潭發電所,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為水力發電廠 (B) 1934 年完工後,總督府得以發展國防軍需工業。
(C)主要是供應台灣東部的電力 (D)當時的經濟政策是「工業台灣,農業南洋」。
39. 關於嘉南大圳,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當時的經濟政策是「工業日本,農業臺灣」。 (B)設計者是八田與一
(C)灌溉嘉南平原,提高稻米、蔗糖產量,使在來米得以外銷日本。 (D)完工後,台灣水田的比例超過旱田。
40. 阿梅出生於台北州,家裡講日文,有節日時會去附近神社參拜。最疼她的哥哥因為戰爭死在南洋;。請問:當時的政府
最有可能是採取的哪一政策?
(A)殖民地特殊統治 (B)皇民化運動 (C)內地延長主義 (D)保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