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十九世紀時,和中國其他省分相比,臺灣可說是相當進步的省分,當時臺灣已有現代化設施,請問:它們的出現與何事有關?
(A) 鴉片戰爭後,外國勢力進入臺灣 (B)英法聯軍後,清帝國推動自強運動
(C) 牡丹社事件後,臺灣建省 (D)清法戰爭後,沈葆楨任首位巡撫
22.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後,對來臺漢人有諸多限制,請問:符合以下哪一個條件才能順利渡海來臺?
(A)必須是單身男子 (B)必須事先申請許可 (C)已有家人在臺定居 (D)沒有固定職業。
23. 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之時,對海疆政策著重「禁」與「防」,將開拓的主力集中在西部陸疆,但在哪兩次外力侵下,清帝
國海疆安全遭受嚴重危害,清帝國才意識到「欲強化海防,必先建設臺灣」因而轉為「積極治臺」?
(A)鴉片戰爭 (B)英法聯軍 (C)牡丹社事件 (D)甲午戰爭。
24. 酷愛甜點、飲料的秉嘉發現森永牛奶糖、開喜烏龍茶、星巴克咖啡都是由一家名為「德記洋行」的代理商進口,於是上網搜
尋它的沿革,發現1867 年德記洋行即在臺灣設立分行,一路經營到現在。請問:德記洋行得以在臺灣設立分行與何事有關?
(A)英法聯軍後,中國開放通商口岸 (B)清法戰爭波及臺灣,清帝國加強管理
(C)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進行轉口貿易 (D)日本關閉商館,西班牙人以臺灣為貿易轉運站。
25. 右圖是乾隆26 年(西元1761 年)繪製的原漢社群地界圖,請問這張地圖
顯示出何種歷史意義?
(A)圖中的「甲」應是漢人居住地
(B)圖中寫著「牛」和「溝」的地方應是「紅牛溝」
(C)這張地界圖與清帝國的劃界封山政策有關
(D)此圖顯示漢人不斷侵奪原住民土地,原住民只能往內山移動
26. 1636 年一位牧師在臺南開辦了全臺灣第一所原住民學校,用羅馬字母拼
出當地原住民語言,自此,臺灣原住民進入文字時代。下列有關這所學校
的相關敘述,何者正確?
(A)這所學校的目的是傳播天主教 (B)教材是荷蘭文翻譯的聖經
(C)學校招生的對象以馬賽人為主 (D)這所學校為原住民拼出的文字即是今日所說的新港文字。
27. 臺灣原本是太平洋上沒沒無聞的小島,直到 17 世紀歐洲積極向海外發展,發現臺灣位於東亞航線
樞紐,使臺灣成為各方勢力競逐的焦點,有些國家甚至占據臺灣部分區域劃為統治範圍,透過統
治改變當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請問:居住在圖中何處的原住民並非外來勢力主要統治範
圍,仍保有較多原住民文化?
(A)甲 (B)乙 (C)丙 (D)丁。
28. 大航海時代,當外來者來到臺灣時,有些原住民部落選擇與外來者合作;有的則選擇對抗;有的則
是因無力抵抗而選擇遷徙。下列關於原住民對外來者的因應,何者敘述錯誤?
(A)新港社與荷蘭人是合作關係,協助對付郭懷一事件
(B)麻豆社和荷蘭人是對抗關係,但遭荷蘭軍隊擊敗
(C)大肚王和荷蘭人是對抗關係,但與鄭氏政權是合作關係
(D)馬賽人與各國外來者多是貿易夥伴關係。
29. 歷史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了如右的分類圖,請問:老師分類的依據為何?
(A) 荷蘭與西班牙各自接觸的原住民
(B) 與外來政權合作或反抗的原住民部落
(C) 原住民經濟活動的分類
(D) 原住民宗教信仰的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