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七年級 108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315.25 KB
頁數
2
作者
Bill Gate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10-27,离现在 5 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選擇題:(每題 5分,共 85 )
21. 小新參加八通關古道健行活動,沿途嚮導解說古道為沈葆楨時期所開闢的。請問:開闢此道路的目的為何?
()避免男女比例失衡 ()實施開山撫番政 ()方便傳教 ()防止漢人發生山難
22. 關於清代臺灣社會的諺語,例如:「六死三留一回頭」和「過番剩一半、過臺灣沒得看」,雖有上述諺語出現,
但偷渡來臺者始終不斷。請問:造成偷渡現象不斷的原因為何?
(A)海禁政策使得沿岸居民生存不易 (B)臺灣是個美麗的島嶼適合居住
(C)開港通商後漢人生活空間受壓迫 (D)福建、廣州人口眾多,人民謀生不易
23. 17 世紀某個國家的人來到臺灣南部在各社設立教堂及學校從原住民學校作息表中發現他們的學科活動包
含由副校長用「原住民語言」講授教義、教授外國語…等,在用餐前由學生輪流擔任祈禱者輪讀聖經。
根據 17 世紀臺灣原住民與西方人相處情況,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上述提及的「原住民語言」是指西拉雅族語 (B)禱告者輪讀聖經,聖經內容是用羅馬字拼寫而成
(C)教授外國語是指荷蘭語 (D)用「原住民語言」講授教義,教義是指天主教的教義
24.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請問:下列敘述何者可能是 17 世紀新港文記載的內容?
(A)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簽屬的貿易協定 (B)清朝政府與漢人簽訂的土地契約
(C)荷蘭傳教士翻譯的聖經 (D)荷蘭人撤離臺灣與鄭成功所簽的協議
25. 根據 1632 年神父耶士基佛的報告,內容提到有「一群人」在短期間內能學會我國語言,且擅用多國語言往來
各社貿易,懂得「某項商品」的價值,並提供漢人鹿皮和「某項商品」,以交換日常所需的鹽、布、鐵。
請問:上述的「一群人」可能是指哪一族群?
(A)西班牙人 (B)馬賽人 (C)噶瑪蘭人 (D)西拉雅人
26. 承上題,請問:上述內容中提到「某項商品」為何?
(A)硫磺 (B)白銀 (C)香料 (D)絲綢
2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記載:「…沙轆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
殺戮殆盡,只餘六人,潛匿海口;今生齒又百餘人。…」根據史料記載可知右圖甲
地區的原住民與鄭氏政權發生衝突的過程。請問:根據原住民族與統治政權的情況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上述衝突造成原住民大量傷亡 (B)大肚王在甲地區統轄跨部落聯盟
(C)此事件鄭氏政權採武力鎮壓處理 (D)鄭氏強調不可侵占原住民土地成效極佳
28. 在荷蘭、西班牙、鄭氏來臺前,原住民與海商已有貿易往來,但未對其生活與宗教信仰造成太大的衝擊。
請問:在其他勢力占領臺灣前,原住民的生活應呈現何種風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種植小米、芋頭 (B)以漁獵、游耕維生 (C)原住民大量外銷鹿皮至日本 (D)田野間追捕野鹿
29. 根據史料記載:「臺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不負載道路,俗指謂羅漢腳。」
請問:羅漢腳形成的原因與下列何種政策有關?
(A)海禁政策 (B)渡臺禁令 (C)劃界封山 (D)寓兵於農
30. 右表是清朝統治臺灣期間曾實施的重大政策,請根據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乙→丙→甲→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丙→乙→甲→丁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08學年度第 1期第 2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
命題
教師
得分
1 2
範圍
第一冊 L3~L4
班級
七年
姓名
座號
開山撫番
開港通商
劃界封山
臺灣建省
2
31. 臺灣開港通商後,外國商人威廉來臺貿易,經商結束即離臺,幸運躲過
右圖這場戰禍。請問:來臺期間可能目睹下列哪件事?
(A)搭火車到基隆貿易 (B)看到漢人透過中部道路至東部
(C)發現臺灣有路燈 (D)看到火車站旁設有郵局
32. 熱蘭遮城日誌曾記載:「公司依例舉行儀式,士兵先以步槍對空鳴槍三次,繼由赤崁城、熱蘭遮城、臺江內海
的一艘快艇,以大炮鳴放禮炮,以壯聲威;南路 88 個村舍的長老依序入座,……。之後,照例宣讀公司的重
要規定、長老職責、權杖意涵等等。」根據上述內容,請問:內容中提及的「公司」應是由誰管理?
(A)鄭氏政權 (B)清帝國政府 (C)西班牙人 (D)荷蘭人
33. 承上題,上述所提及的儀式為何?
(A)設立淡水自治聯盟 (B)北路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C)南路地方會議 (D)東部文化協會成立典禮
34. 近日新聞報導中慘遭祝融之災焚毀的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象徵著沖繩的歷史及文化首里城亦見證了琉球
王國的歷史。請問:臺灣某件歷史事件與琉球王國人民遭殺害有關,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事件發生後,政府決定開港通商積極治臺 (B)政府廢除渡臺禁令大量漢人來臺他國人民因此遭殺害
(C)此歷史事件戰火波及到基隆與淡水 (D)事件發生後,設立二鯤鯓炮臺,加強海防
史料一:「方鄭氏之初平也,廷議以其孤懸海外,易藪賊(易成為盜賊聚集之),欲棄之,專守澎湖。」
史料二:「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足共守;日費天府金而無益,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
史料三:「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彼中耕種,尤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
必藉內地輓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臣思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邊境)
35. 請問:上述三則史料最可能出現於何時?
(A)日本入侵臺灣南部後官員討論如何加強沿海防務 (B)西班牙人決定是否裁減在臺駐軍數量
(C)康熙皇帝攻下臺灣後官員表達是否將臺灣納入版圖 (D)鄭成功決定是否以臺灣作為反清復明基地
36. 承上題,根據史料三的內容,此段意見最有可能是誰所陳述?其主要考量為何?
(A)陳永華,物產豐富 (B)施琅,戰略地位重要
(C)沈葆楨,耕地充足 (D)劉銘傳,礦產資源豐富
37. 獅球嶺隧道是臺灣最早的一條隧道,隧道口題有「曠宇天開」四字。
請問:此隧道位於右圖中何處?
() () () ()
題組(每題 5分,共 15 )
請根據圖甲至圖戊清帝國臺灣行政區劃演變圖,回答第 38~40 題。
38. 清帝國規劃甲圖的行政區後,因下列哪個事件爆發,而將行政區劃改為乙圖?
(A)英法聯軍 (B)朱一貴事件 (C)法軍攻臺 (D)日軍侵臺
39. 由圖乙演變至圖丙,清帝國多增設某個行政區,請問:其增設此行政區的原因,與下列何者無關?
(A)漢人大量移入開墾蛤仔難地區 (B)漢人與原住民衝突事件增加
(C)海盜經常侵擾沿岸地區 (D)開港通商使得此區常遭外國入侵
40. 由圖丁演變至圖戊,清帝國再度調整行政區,此次行政區的調整主要是因為外國勢力的入侵關於此次外國勢
力的入侵,下列何者敘述有誤
(A)事件發生後臺灣建省 (B)行政區劃的調整與清朝藩屬國越南有關
(C)受此事件的影響臺灣興建西部鐵路 (D)事件發生後架設跨海電報線及設立電報學堂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