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每題 5分,共 85 分)
21. 小新參加八通關古道健行活動,沿途嚮導解說古道為沈葆楨時期所開闢的。請問:開闢此道路的目的為何?
(A)避免男女比例失衡 (B)實施開山撫番政策 (C)方便傳教 (D)防止漢人發生山難
22. 關於清代臺灣社會的諺語,例如:「六死三留一回頭」和「過番剩一半、過臺灣沒得看」,雖有上述諺語出現,
但偷渡來臺者始終不斷。請問:造成偷渡現象不斷的原因為何?
(A)海禁政策使得沿岸居民生存不易 (B)臺灣是個美麗的島嶼適合居住
(C)開港通商後漢人生活空間受壓迫 (D)福建、廣州人口眾多,人民謀生不易
23. 17 世紀某個國家的人來到臺灣南部,在各社設立教堂及學校,從原住民學校作息表中,發現他們的學科活動包
含由副校長用「原住民語言」講授教義、教授外國語…等,在用餐前由學生輪流擔任祈禱者輪讀聖經。
根據 17 世紀臺灣原住民與西方人相處情況,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上述提及的「原住民語言」是指西拉雅族語 (B)禱告者輪讀聖經,聖經內容是用羅馬字拼寫而成
(C)教授外國語是指荷蘭語 (D)用「原住民語言」講授教義,教義是指天主教的教義
24. 荷蘭人統治臺灣時,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請問:下列敘述何者可能是 17 世紀新港文記載的內容?
(A)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簽屬的貿易協定 (B)清朝政府與漢人簽訂的土地契約
(C)荷蘭傳教士翻譯的聖經 (D)荷蘭人撤離臺灣與鄭成功所簽的協議
25. 根據 1632 年神父耶士基佛的報告,內容提到有「一群人」在短期間內能學會我國語言,且擅用多國語言往來
各社貿易,懂得「某項商品」的價值,並提供漢人鹿皮和「某項商品」,以交換日常所需的鹽、布、鐵。
請問:上述的「一群人」可能是指哪一族群?
(A)西班牙人 (B)馬賽人 (C)噶瑪蘭人 (D)西拉雅人
26. 承上題,請問:上述內容中提到「某項商品」為何?
(A)硫磺 (B)白銀 (C)香料 (D)絲綢
27.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中記載:「…沙轆番原有數百人,為最盛;後為劉國軒
殺戮殆盡,只餘六人,潛匿海口;今生齒又百餘人。…」根據史料記載可知右圖甲
地區的原住民與鄭氏政權發生衝突的過程。請問:根據原住民族與統治政權的情況,
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上述衝突造成原住民大量傷亡 (B)大肚王在甲地區統轄跨部落聯盟
(C)此事件鄭氏政權採武力鎮壓處理 (D)鄭氏強調不可侵占原住民土地成效極佳
28. 在荷蘭、西班牙、鄭氏來臺前,原住民與海商已有貿易往來,但未對其生活與宗教信仰造成太大的衝擊。
請問:在其他勢力占領臺灣前,原住民的生活應呈現何種風貌,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種植小米、芋頭 (B)以漁獵、游耕維生 (C)原住民大量外銷鹿皮至日本 (D)田野間追捕野鹿
29. 根據史料記載:「臺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不負載道路,俗指謂羅漢腳。」
請問:羅漢腳形成的原因與下列何種政策有關?
(A)海禁政策 (B)渡臺禁令 (C)劃界封山 (D)寓兵於農
30. 右表是清朝統治臺灣期間曾實施的重大政策,請根據時間先後順序排列,下列何者正確?
(A)乙→丙→甲→丁 (B)乙→甲→丙→丁 (C)丙→甲→乙→丁 (D)丙→乙→甲→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