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七年級 111 上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631.36 KB
頁數
3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01,离现在 2 8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11 學年度第 1學期第 2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
命題
教師
得分
2 3
範圍
L3~L4+p82~83
班級
姓名
一、選擇題:(每題 5分, 65 )
21.( )18 世紀《地方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臺灣一種無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賣,不負載道路,俗指謂羅漢
腳。嫖賭摸竊,械鬥樹旗,靡所不為。謂其單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也。」當時臺灣
會出現上述的情況,與下列政府實施的哪個政策最為相關?
(A) 海禁政策 (B) 劃界封山 (C) 化番為民 (D) 渡臺禁令。
22.( )木頭頭同學以「原住民與外來政權的關係」為主題,在歷史課
進行分組報告,附圖(一)是木頭頭同學報告內容的總整
理,請問:附圖(一)的內容中,何者需要修正?
(A) (B) (C) (D) 丁。
23.( )清廷曾經在臺灣棄留問題的爭執上,某一官員提到:「住在臺灣的是裸體紋身的番人,不需要和他們共同守護臺
灣。」,請問:這句話如何理解較為恰當?
(A) 官員覺得番人可以自己守護臺灣
(B) 官人認為番人武力強大
(C) 官人對番人有歧視態度
(D) 官人覺得和番人相較之下,自己較為卑賤。
24.( )2019 年是 51日是日本仁德天皇即位的日子,仁德天皇是日本第 126 代天皇,同時,當日宣告日本由「平成」
進入「令和」時代。請問:依據上述內容,日本官方應該是使用下列何種紀年方式?
(A) 西元紀年 (B) 帝王紀年 (C) 干支紀年 (D) 宇宙紀年。
25.( )喜歡歷史的小蛋殼同學,每次讀到有興趣的歷史內容時,常常會想像自己也在歷史現場的情景。這次,小蛋殼同
學讀到一篇『劉銘傳治臺時期的臺灣』時,小蛋殼同學想像著,若自己是劉銘傳治臺時期的臺北居民,可能會
有下列哪一種生活經驗?
(A) 正在打電報給臺南親友
(B) 市場上西班牙人透過漢人與原住民交易取得鹿皮
(C) 搭火車到高雄拜訪親友
(D) 正在發生清法戰爭,法軍進攻基隆、淡水等地。
26.( ) 附圖(二)是晚清兩件重要的事件後與來臺者,請問:這兩件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下列何者敘述最為接近?
(A) 清帝國對臺貿易政策轉變
(B) 世界各國對臺灣戰略位置重視
(C) 清帝國治臺政策轉變
(D) 臺灣原住民發起獨立建國運動。
27.( )以下是 17 世紀某報告中的內容,內容如下: 請問:內容中的『我國』,是指哪國家?
事件
牡丹社事件
清法戰爭
來臺者
沈葆楨
劉銘傳
(甲)大肚王在鄭氏的鎮壓下逐漸式微
(乙)麻豆社與荷蘭人合作平定郭懷一事件
(丙)荷蘭人透過長老有效控制原住民部落
(丁)西班牙人透過傳播天主教促進與原
住民的互動
附圖(一)
附圖(二)
2
(A) 西班牙 (B) 荷蘭 (C) 英國 (D) 葡萄牙。
28. )八通關古道全長約 152 公里,是清帝國統治時期所建,八通關古道是橫貫臺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
是僅存的一條古道,目前已獲列國定古蹟。八通關古道為沈葆楨時所開鑿的通往後山的道路。請問:當時沈葆
楨開鑿此道路的目的為何?
() 防止盜匪上山築巢 () 實施開山撫番政策 () 發展觀光事業 () 進行水土保持。
29.( )木頭頭與馬蒂亞斯是 17 世紀臺灣原住民,他們常常帶著火槍到山上與其他朋友一同去狩獵,由於許多原住民都有
火槍,因狩獵比以有效率。請問:木與馬蒂亞當時的原擁有的火可能
下列何者相關?
(A) 西方傳教士贈送
(B) 與荷、西當局合作以獲得
(C) 北部原住民大量製作販賣
(D) 向在臺拓墾的漢人劫掠。
30.( ) 「新港文字」出現後,代表臺灣原住民進入歷史時代。當時新港文字的出現,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 宗教傳播 (B) 經商貿易 (C) 軍事作戰 (D) 提高文化素質。
31.( )附圖()是臺灣某一時期行政區劃圖,由附圖()判斷,此行政區劃的演變
,與下列何事有關?
() 林爽文事件後
() 英法聯軍之役後
() 牡丹社事件後
() 清法戰爭後。
32.( )清帝國國統治時期,諸羅縣的「義民」因協助平定某場民變而被當時的清朝皇帝
特頒「褒忠」匾,而後「諸羅縣」改名為「嘉義縣」,意為「嘉其義行」
今日雲林縣「褒忠鄉」之名也是由此事件而來。請問:上述的民變應是指下列
何者?
(A)郭懷一事件 ()朱一貴事件 ()林爽文事件 ()戴潮春事件
33.( )小瓜瓜同學在搜集臺灣歷史資料時看到附圖()臺灣建設圖。請問:小瓜瓜同學看到的這幅臺灣建設圖中的建設與
下列何者有關?
(A) 沈葆楨 (B) 鄭經 (C) 施琅 (D) 銘傳。
二、題組(每題 5分,共 35 )
請依照附圖(五)回 343536 題:
34.( )附圖(五)中的甲、乙、丙、丁開放為通商口岸,與下列何者有關?
馬賽人不善農業耕,而以鹿和硫磺漢人換取生所需用食、鹽、布,他們
計算、富有語言能力,我國也曾經透過他們協助前往東部開採黃金,獲得不少商業利益。
附圖(四
附圖(三)
3
() 英法聯軍之役
() 清法戰爭
() 鄭成功擊退荷蘭
() 施琅攻臺。
35.( )附圖(五)中的甲、乙地區,曾經在 17 世紀時被哪一個國家占據?
() 英國 () 西班牙 () 葡萄牙 () 日本
36.( )附圖(五)中甲地舊地名為何?
() 雞籠 () 滬尾 () 葛瑪蘭 () 打狗。
請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 3738 題:
以下資料是清帝國統治臺灣之初,對於臺灣原住民處境的描述。
資料一:清代《番俗六考》
「沙轆(今臺中市沙鹿區的舊稱)番,原有數百人,勢力最大,後遭鄭氏將領劉國軒殺戮殆盡,剩下的六人,躲
藏在海口。」
資料二:清代郁永河《裨海紀遊》
「鄭氏繼荷而至,立法嚴格,殺戮不分男女老幼……。今大肚、牛罵(今臺中市清水區的舊稱)、大甲、竹塹(今
新竹地區的舊稱)諸社,草木叢生、土地荒廢不見一人……。」
37.( )請問:上述資料所描述的原住民處境,是指臺灣哪個區域的原住民情況?
() 北部 () 中部 () 南部 () 東部。
38.( )綜合資料一與資料二的內容來看,臺灣部分原住民遭遇的處境與人口銳減的責任歸咎於何者?
() 鄭氏政權 () 荷蘭政權 () 西班牙政權 () 清帝國政權。
下列是清末某一事件發生後,雙方的討論內容,請根據討論內容判斷,回答 3940 題:
甲:日本國這次的行動,清廷居然承認是保民義舉的行為。
乙:此次遇害難民之家,清廷給撫卹銀兩。日本國所有在該處修道、建房等件,中國願留自用。先行議定籌補銀兩,
另有議辦之據。
39.( )甲述中所說的「清廷承認日本此舉是『保民義舉』的行為」,所謂的「保民」是指哪一地方的人民? ()
() 福建 ()琉球 ()越南。
40.( )乙述說的「該處」最接近今日何地?
()基隆 ()淡水 ()恆春 ()澎湖。
附圖(五)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