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單選題 :(每題 5分,共 70 分),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中
21. 馬鈴淑同學參加電視益智節目的錄影,來自全臺各地的好手齊聚一堂。她發現其中一位學生的校名相當特別
,
足以反映清帝國統治時期,漢人合資開墾與土地分配的現象。請問:該同學最有可能來自下列哪一所學校?
(A)爽文國中 (B)八里國中 (C)左營國中 (D)頭份國中。
22. 承上題,益智節目競賽時,線索題提供三個線索包括「漢人、越界、蛤仔難」。
請問:馬鈴淑同學應回答下列哪一個答案才能得分?
(A)施琅 (B)吳沙 (C)曹謹 (D)鄭用錫。
23. 洪羅伯同學前往某地參加活動,海報如右圖(一)。他在現場採訪並實況直播說:
「…這裡每年都舉辦盛大的跑水節活動,為感念康熙年間,一位林先生向施世榜
提供興建水圳的良方,終於解決了農田灌溉的問題…」請問:若直播內容正確,
洪羅伯同學提及的水圳,應為下列何者?
(A)貓霧捒圳 (B)八堡圳 (C)瑠公圳 (D)曹公圳。
24. 承上題,洪羅伯同學進一步介紹該水圳說:「…(甲)水圳位在今日的彰化;(乙)是官方主導興建的水圳;(丙)在清
代是臺灣灌溉規模最大的水圳;(丁)由漢人與原住民合作修築。…」請問:他介紹的內容,何者才符合史實?
(A)甲乙丙 (B)乙丙丁 (C)甲丙 (D)乙丁。
25. 顏書基同學蒐集資料,整理出清帝國統治臺灣時期,臺灣分類械鬥事件的統計圖,
如圖(二)。請問:若該圖統計的結果符合史實,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男性與女性間的分類械鬥頻繁 (B)分類械鬥以不同祖籍的衝突最常見
(C)姓氏的分類械鬥多於閩粵械鬥 (D)福建籍不曾與福建籍的移民發生械
鬥。
26. 清帝國統治臺灣初期,臺灣分類械鬥頻繁的原因,下列何者錯誤?
(A)政府實施開山撫番導致漢番衝突不斷 (B)移民的語言與生活習慣不同
(C)移民為了爭奪田地、水源或商業利益 (D)社會上「羅漢腳」人數眾多。
27. 清帝國統治臺時期,移民除了宗教信仰之外,還有凝聚族群力量、聯絡族人情感的宗族組織。一般而言,
祭祀對象主要為中國大陸赫赫有名的同姓祖先,祭祀成員則是未必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請問:這類宗族
組織,被稱為下列何者?
(A)媽祖 (B)阿立祖 (C)開臺祖 (D)唐山祖。
28. 清代臺灣「有應公」廟的四處林立,其建廟的目的相當特殊。請問:下列關於「有應公」廟的說明何者錯
誤?
(A)祭祀對象為無主孤魂 (B)突顯當時械鬥頻繁 (C)反映移民生存之艱辛 (D)能凝聚後代子孫的情感。
29. 清代早期移民來臺的漢人,多忙於拓墾,後來隨著經濟生活逐漸改善,社會風氣也有了下列何項轉變?
(A)攜家帶眷返回大陸原鄉的人增加 (B)接受西方宗教信仰的人數攀升
(C)侵占原住民土地的現象不再發生 (D)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數逐漸增加。
30. 朱雪高同學想瞭解傳教士馬偕在臺的貢獻。請問:他應該實地踏查下列哪一個地點,才能獲得最多的資料?
(A)臺中大肚 (B)新北淡水 (C)臺南安平 (D)高雄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