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0.( )原住民運動曾發起「還我土地」、「還我母語」、「還我姓名」等三大訴求。請問:下列哪一個時代背景與上述的原
住民運動有相關?
(A) 戒嚴時期的民主運動 (B) 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培養國家認同感
(C) 美援時期美國流行文化流入臺灣 (D) 解除戒嚴後社會運動盛行。
31.(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後,在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而其中的原因與政府「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也有很大的
關聯。請問:當時臺灣農村經濟繁榮起來,與下列哪一項措施最為相關?
(A) 推行十大建設 (B) 推行鄉土文化 (C) 推行土地改革 (D) 增加任用國際移工。
32.( )蔡英文總統在民國 105 年就任後,一直提倡並推動「南向」政策,根據此一政策的內容來看,下列何國並不在
「南向」的範圍之內?
(A) 越南 (B) 菲律賓 (C) 印尼 (D) 南韓。
二、題組(每題 5分,共 40 分)
70 餘年來,兩岸的關係已由武力對抗轉變為兩岸交流。請回答 33、34、35 題:
33.( )兩岸處於武力對抗時期時,中華民國國軍常會製作空飄汽球,施放至中國
大陸宣傳。請問:汽球上的標語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A)光復大陸 (B)解放臺灣 (C) 三不政策 (D)一國兩制。
34.( )1987 年,政府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文化交流及間接貿易,當時中華民國
的總統是下列何者?
(A) 蔣經國 (B)蔣中正 (C) 李登輝 (D) 馬英九。
35.( )1993 年,海峽兩岸曾派出代表進行兩岸對談,請問:對談地點在附圖(二)
中的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 附圖(二)
請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 36、37、38、39、40 題:
一份臺灣近代經濟發展史中提到:「此一建設的推動,時間上是在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中共在國際上顯赫得勢,以及日
本與我國斷交不久後。因此,政府的危機意識更加深刻,故全心全力致力於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此一建設正顯示國民
黨政權要在臺灣『生根』的決心。」請問:
36.( )根據上文中敘述的是哪一時期的事蹟?
(A) 民國 40 年代 (B) 民國 50 年代 (C) 民國 60 年代 (D) 民國 70 年代。
37.( )根據上文中的敘述是針對哪一項建設的描述?
(A) 進口替代 (B) 十大建設 (C) 土地改革 (D) 出口導向。
38.( )延續第(37)題,下列何者是當時推動此一經濟建設的主要人物?
(A) 蔣中正 (B) 蔣經國 (C) 李登輝 (D) 馬英九。
39.( )請從經濟角度判斷,下列何者比較適合說明此一建設推動的時代背景?
(A) 國際石油價格高漲 (B) 國外商品強勢競爭 (C) 戰後經濟嚴重衰退 (D) 美國停止經濟援助。
40.( )下列何者是此一建設推動後的成果?
(A) 帶動國內景氣的復甦 (B) 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C) 農民生活逐漸改善 (D) 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