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七年級 111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三次段考 期末考 翰林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460.24 KB
頁數
2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3-08-01,离现在 2 87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11 學年度第 2學期第 3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
命題
教師
得分
1 2
範圍
L5~L6
班級
姓名
一、選擇題:(每題 5分, 60 )
21.( ) 中華民國在民國 40 年~54 年為止,接受了美國許多民生物資、軍事用品的援助,請問:當時美國給予中華民國
多方面援助的目的為何?
(A) 協助中華民國反共大陸 (B) 收購臺灣成為殖民地
(C) 希望中華民國出兵參與韓戰 (D) 圍堵共產勢力的擴張。
22.(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外交上遭受了許多困境,尤其在下列哪一事件發生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更為孤立,
而政府的外交政策改採彈性外交?
(A) 韓戰爆發後 (B) 八二三砲戰爆發後 (C) 退出聯合國後 (D) 解嚴後。
23.( ) 民國 7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鄧小平與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會面相談,在這次的談話中,
鄧小平提出哪一名詞,影響到日後的兩岸關係?
(A) 武力解放臺灣 (B)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C) 一國兩制 (D) 維持現狀。
24.( )下列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在外交上所發生的事情,若按順序排列,請問:下列何者正確?
.臺美斷交 . 臺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美國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峽 .退出聯合國
(A) 甲丙丁乙 (B) 乙丙甲丁 (C) 丁丙乙甲 (D) 丙乙丁甲。
25.( )中共與美國建交後,對兩岸政策也產生了一些影響力,請問:對於兩岸政策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中共和臺灣領導人在第三地進行會談 (B) 中共放棄武力犯臺,並達成和平相處協定
(C) 中共繼續炮擊金門,兩岸依然武力對峙 (D) 中共改採和平統戰,並提出相關策略。
26.( )附表(一)的內容為某旅遊地區的簡介,請問:該地區在附圖(一)中的哪個位置? 附圖(一)
(A) (B) (C) (D) 丁。
27.( )住在桃園的小泉爸爸到中國大陸做生意,不料與投資人發生金錢糾紛被中國公安扣留。請問:小泉在臺灣的家人
可以向下列哪一民間機構請求協助?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海峽交流基金會 ()大陸委員會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28.( )小君在研究有關臺灣農業發展的資料後,得到有關臺灣自耕地與佃耕地比
例變化的統計資料,如附表(二),根據附表(二)內容判斷,導致此
一變化的主要原因為何?
() 二二八事件後政府進行土地賠償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進行土地改革
() 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後將土地歸還人民 附表(二
() 政府規劃加工出口區導致佃耕地降低。
29.( )1980 年代,政府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主要是為了發展什麼產業?
() 高科技產業 () 重工業 () 生化科技 () 民生工業。
位置
臺灣西方的離島
歷史特色
兩岸武力對抗時,此地曾發生兩次重大戰役
景觀特色
地質結構上與中國大陸相連,古蹟及文化景觀眾多,成立「國家公園」
附表(一)
2
30.( )原住民運動曾發起「還我土地」「還我母語」「還我姓名」等三大訴求。請問:下列哪一個時代背景與上述的原
住民運動有相關?
() 戒嚴時期的民主運動 () 大力提倡中華文化,培養國家認同感
() 美援時期美國流行文化流入臺灣 () 解除戒嚴後社會運動盛行。
31.(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後,在臺灣創造了「經濟奇蹟」,而其中的原因與政府「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也有很大的
關聯。請問:當時臺灣農村經濟繁榮起來,與下列哪一項措施最為相關?
() 推行十大建設 () 推行鄉土文化 () 推行土地改革 () 增加任用國際移工。
32.( )蔡英文總統在民國 105 年就任後,一直提倡並推動「南向」政策,根據此一政策的內容來看,下列何國並不在
「南向」的範圍之內?
() 越南 () 菲律賓 () 印尼 () 南韓。
二、題組(每題 5分,共 40 )
70 餘年來,兩岸的關係已由武力對抗轉變為兩岸交流。請回 333435 題:
33. )兩岸處於武力對抗時期時,中華民國國軍常會製作空飄汽球,施放至中國
大陸宣傳。請問:汽球上的標語最可能是下列何者?
()光復大陸 ()解放臺灣 () 三不政策 ()一國兩制。
34. 1987 年,政府開放赴中國大陸探親、文化交流及間接貿易,當時中華民國
的總統是下列何者?
() 蔣經國 ()蔣中正 () 李登輝 () 馬英九。
35. 1993 年,海峽兩岸曾派出代表進行兩岸對談,請問:對談地點在附圖(二)
中的何處?
() () () ()丁。 附圖(二)
請閱讀下列資料,並回答 3637383940 題:
一份臺灣近代經濟發展史中提到:「此一建設的推動,時間上是在我國失去聯合國席位,中共在國際上顯赫得勢,以及日
本與我國斷交不久後。因此,政府的危機意識更加深刻,故全心全力致力於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此一建設正顯示國民
黨政權要在臺灣『生根』的決心。」請問:
36. )根據上文中敘述的是哪一時期的事蹟?
() 民國 40 年代 () 民國 50 年代 () 民國 60 年代 () 民國 70 年代。
37. )根據上文中的敘述是針對哪一項建設的描述?
() 進口替代 () 十大建設 () 土地改革 () 出口導向
38. )延續第(37)題,下列何者是當時推動此一經濟建設的主要人物?
() 蔣中正 () 蔣經國 () 李登輝 () 馬英九。
39. )請從經濟角度判斷,下列何者比較適合說明此一建設推動的時代背景?
() 國際石油價格高漲 () 國外商品強勢競爭 () 戰後經濟嚴重衰退 () 美國停止經濟援助。
40. )下列何者是此一建設推動後的成果?
() 帶動國內景氣的復甦 () 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 農民生活逐漸改善 () 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