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歷史老師正在介紹某位歷史人物,說道:「…他曾經被政府所重用,但卻在民國 49 年試圖籌組中國民主黨,
被冠上『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組黨失敗。」請問:根據老師的描述,下列哪一件事與該歷史人物相關?
(A)在《臺灣民報》雜誌中傳播新知 (B)在《美麗島》雜誌中鼓吹解嚴
(C)在《文化協會會報》中喚醒民族意識 (D)在《自由中國》雜誌中批評時政。
32. 今年高齡 90 歲的張奶奶,身體硬朗、頭腦清晰,她回想起 1940 年代的生活觀察,彷彿就像昨日。請問:
下列關於她的敘述,何者最不符合史實?
(A)當時大戶人家的女孩子,幾乎都纏足 (B)偶爾還會看見少數長輩,在抽鴉片煙
(C)每逢祝祭日(國定假日),要參拜神社 (D)日曜日(星期日)有放假,公園人潮聚集。
33. 日治時期,總督府曾將臺灣人「〇〇」、「纏足」和「辮髪」視為三大陋習。請問:當時總督府對上述「〇〇」
所採取的做法為何?
(A)因為有利可圖,並未積極禁止〇〇 (B)為提高勞動產能,全面禁止〇〇
(C)訂定獎勵辦法,斷絕〇〇有重賞 (D)實施連坐法,未舉報〇〇者有重罰。
34. 承上題,請問:總督府採取何種方式,改變臺灣人的風俗習慣與破除陋習?
(A)透過學校教育在小學校推廣放足、斷髪觀念 (B)透過警察保甲制度以漸禁手段加以廢止
(C)由臺人自發性的摒棄陋習,總督府不加干涉 (D)頒布法令強制禁止陋習,違者入獄監禁。
35. 西元 2020 年7月病逝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經歷過日治時期到
戰後臺灣,從威權獨裁時期到民主時代。若要研究其擔任總統
期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右圖(三)中有哪些事可做為其代表?
(A)甲乙丙丁 (B)乙丙戊 (C)丙丁戊 (D)丁戊。
36. 聯合國於西元 1950 年起,訂每年的 12 月10 日為「國際人權日」
西元 1979 年12 月,黨外人士藉此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
但活動中,群眾與憲警爆發衝突,多人被逮捕。請問:關於上述事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衝突發生的地點在臺北 (B)參加者主要為知識青年與大學生
(C)活動訴求為呼籲政府解嚴 (D)事件之後黨外人士成立臺灣民眾黨。
二、題組題 :(每題 5分,共 20 分) 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中
◎請閱讀下列資料,回答第 37〜40 題
37. 從以上三則資料敘述的內容來看,該事件應為下列何者?
(A)二林事件 (B)二二八事件 (C) 美麗島事件 (D)雷震事件。
38. 承上題,關於該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列何者錯誤?
(A)宣布全臺戒嚴,使人民失去自由 (B)臺灣物價高漲政府卻無能為力
(C)政府不願讓臺籍人士擔任官員 (D)部分公務人員貪污、濫用職權。
39. 根據資料三的內容判斷,其最有可能是下列何人的言論?
(A)陳誠 (B)陳儀 (C)蔣中正 (D)蔣經國。
40. 關於上述事件的後續發展,當時哪一個職位的人,因此遭受到免職處份?
(A)臺灣總督 (B)中華民國總統 (C)臺灣省主席 (D)臺灣省行政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