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七年級 110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南一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658.29 KB
頁數
2
作者
Bill Gates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8-22,离现在 3 66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1
一、 單選題 (每題 5分,共 80 )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中
21. 關於臺灣日時期的政治社會運動如右圖()。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盛行於皇民化運動時期
(B)受民族自決思潮的鼓舞
(C)大多以武裝示威方式爭取權益
(D)透過警察與保甲的推廣與協助。
22. 承上題,關於這些政治社會運動的發展,下列敘述何者錯誤?
(A)甲:首度由林獻堂在日本東京發 (B)乙:發揮啟迪民智、傳播新知的功能
(C)丙:由蔣渭水等人所倡組的政黨 (D)甲乙丙:主要的目的在推翻日本殖民統治
23. 靜香同學研讀歷史課本,看到其中一張圖片如右圖()
請問:根據對該圖史實的理解,下列何者敘述正確
(A)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終於獲得成功
(B)臺灣歷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獲准成立
(C)臺灣總督府首次開放地方議員的選舉
(D)臺灣地方首長皆由民選實現地方自治。
24. 小杉同學上網查詢西元 1925 臺灣發生的「二林事件」。請問:
下列何者是該事件所帶來的影響?
(A)中華民國總統無法再連選連任 (B)臺灣總督府改為臺灣省政府
(C)有助於培養臺灣人的守法觀念 (D)開啟了臺灣全島性的農民運動。
25. 日治時期總督府致力於興建下水道工程、建立自來水系統,設置醫院等,其目的與下列何者最為相關?
(A)培育基層人 (B)防治傳染病 (C)破除三大陋習 (D)提供就業機會。
26. 臺灣史上曾經有一段時期,政府以「戒嚴」與「動員戡亂」為由,任意逮捕民眾或打壓異議分子,形成所謂
的「白色恐怖」時期。請問:下列哪一項宣傳標語,最符合當時臺灣的政治社會氛圍?
(A)臺灣光復歡天喜地 (B)前進南洋全力支援 (C)保密防諜人人有責 (D)內臺融合一視同仁。
27. 關於臺灣政治發展的歷程,依其發生的先後順序排列何者正確?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乙.首次政黨輪替;
.縣市級以下實施地方自治; .解除《戒嚴令》
(A)丙甲丁 (B)丁丙乙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丙乙。
28. 日治時期臺灣人的身分認同,有了重大的改變。以原住民為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參加「高砂義勇隊」
前往南洋作戰的原住民,當時他們的身分認同,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自認是亞細亞的孤兒 (B)以部落為中心的生蕃 (C)有國族概念的日本人 (D)面漢化的高山族。
29. 民國 70 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社會快速變遷,原住民族也開始積極投入街頭運動,為族人爭取權益。請問:
下列何者屬於原住民運動的訴求?
(A)設立「山地保留區」 (B)組織「山地服務隊」 (C)族群應予以「正名 (D)「山地平地化」
30. 臺灣的戒嚴時期,人民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皆受到限制。即使如此,仍有人不畏懼權威,透過
文字或行動,向政府表達訴求。請問:下列何者不屬於戒嚴時期追求自由民主的行動?
(A)野百合學運 (B)籌組中國民主黨 (C)成立民進黨 (D)美麗島事件。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10 學年度第 2學期第 2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科
命題
教師
得分
範圍
34
班級
七年
姓名
座號
2
31. 歷史老師正在介紹某位歷史人物,說道:「…他曾經被政府所重用,但卻在民國 49 試圖籌組中國民主黨,
被冠上『知匪不報』的罪名入獄,組黨失敗。」請問:根據老師的描述,下列哪一件事與該歷史人物相關?
(A)在《臺灣民報》雜誌中傳播新知 (B)在《美麗島》雜誌中鼓吹解嚴
(C)在《文化協會會報》中喚醒民族意識 (D)在《自由中國》雜誌中批評時政。
32. 今年高齡 90 歲的張奶奶,身體硬朗、頭腦清晰,她回想 1940 年代的生活觀察,彷彿就像昨日。請問:
下列關於她的敘述,何者最不符合史實?
(A)當時大戶人家的女孩子,幾乎都纏足 (B)偶爾還會看見少數長輩,在抽鴉片
(C)每逢祝祭日(國定假日),要參拜神社 (D)日曜日(星期日)有放假,公園人潮聚集。
33. 日治時期,總督府曾將臺灣人「〇〇「纏足」「辮髪」視為三大陋習。請問:當時總督府對上述「〇〇
所採取的做法為何?
(A)因為有利可圖,並未積極禁止〇〇 (B)為提高勞動產能,全面禁〇〇
(C)訂定獎勵辦法,斷絕〇〇有重賞 (D)實施連坐法,未舉報〇〇者有重罰
34. 承上題,請問:總督府採取何種方式,改變臺灣人的風俗習慣與破除陋習
(A)透過學校教育在小學校推廣放足、斷髪觀念 (B)透過警察保甲制度以漸禁手段加以廢
(C)由臺人自發性的摒棄陋習,總督府不加干涉 (D)頒布法令強制禁止陋習,違者入獄監禁。
35. 西元 2020 7月病逝的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經歷過日治時期到
戰後臺灣,從威權獨裁時期到民主時代。若要研究其擔任總統
期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右圖()中有哪些事可做為其代表?
(A)甲乙丙丁 (B)乙丙戊 (C)丁戊 (D)丁戊。
36. 聯合國於西 1950 年起,訂每年的 12 10 為「國際人權日」
西元 1979 12 月,黨外人士藉此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大會。
但活動中,群眾與憲警爆發衝突,多人被逮捕。請問:關於上述事件,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衝突發生的地點在臺北 (B)參加者主要為知識青年與大學生
(C)活動訴求為呼籲政府解嚴 (D)事件之後黨外人士成立臺灣民眾黨。
二、題組題 (每題 5分,共 20 ) 請將答案填入答案卡
請閱讀下列資料,回答第 3740
37. 從以上三則資料敘述的內容來看,該事件應為下列何者?
(A)二林事 (B)二二八事件 (C) 美麗島事件 (D)雷震事件。
38. 承上題,關於該事件發生的背景,下列何者錯誤?
(A)宣布全臺戒嚴,使人民失去自由 (B)臺灣物價高漲政府卻無能為力
(C)政府不願讓臺籍人士擔任官員 (D)部分公務人員貪污、濫用職權。
39. 根據資料三的內容判斷,其最有可能是下列何人的言論?
(A)陳誠 (B)陳儀 (C)蔣中 (D)蔣經國。
40. 關於上述事件的後續發展,當時哪一個職位的人,因此遭受到免職處份?
(A)臺灣總督 (B)中華民國總統 (C)臺灣省主 (D)臺灣省行政長官。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