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題 5分,共 70 分)
41. 數字在每個國家的意涵不同,在華人心中「4」是不吉利的數字,但對泰國人正好相反,他們認為這個數字會帶來好運,
同樣的數字,在不同文化,卻有著不同的詮釋。請問:這與下列哪種因素有關?
(A)風俗習慣的差異 (B)宗教信仰的不同 (C)族群文化的優劣 (D)法律不同的影響
42. 擂茶是客家人招待貴賓的一種茶點,「擂」有「研磨」之意,將茶葉、芝麻、花生等原料研磨成粉,加入熱開水沖泡調
勻,再加入玄米飲用(經過浸泡、蒸煮、曝曬、拌炒而成)。擂茶能解渴、充飢,亦可當作養生飲料。關於擂茶的敘述,
下列何者正確?
(A)屬於劣勢文化,文化消失已久 (B)擂茶因原料產於大自然,因此擂茶與文化無關
(C)擂茶展現獨特的客家精神,屬於客家文化 (D)被客家人視為重要的宗教信仰
43. 同德國中運動會進行班際大隊接力,各班卯足全力練習,比賽當天積極投入比賽,參賽選手遵守比賽規則,避免影響
最終成績。請問:上述內容說明下列何者的重要性?
(A)社會流動 (B)社會規範 (C)社會分工 (D)社會互動
44. 公民老師整理了法律和其他社會規範的比較表,根據下表內容,何者答案錯誤?
45. 「文化」是人類為了適應或改變生活環境所做的努力,長期累積、創造發明出來的成果。
下列畫線的部分,何者非屬文化的範疇?
(A)段考前去同德國中旁的豐年宮,向土地公祈禱 (B)與同學去埔子圖書館,找尋公民課報告資料
(C)假日與弟弟去中正公園運動和遛狗 (D)畢業旅行到恆春半島,體驗生態之旅
46. 「穆斯林信守不吃豬肉的戒律;印度教徒信守不吃牛肉的戒律;佛教徒則信守不殺生的戒律,一律素食。」
根據上述內容,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不同文化產生不同法律 (B)信仰對信徒具有約束力 (C)價值觀影響法律的制定 (D)信仰與社會規範無關聯
47. 過去,儒家非常重視孝道觀念,《孝思賦》:「慈烏反哺以報親」;現今,依據《民法》規定子女應孝敬父母,並且有扶
養父母的義務。根據上述內容,符合下列哪些社會規範?
(A)風俗習慣、法律規範 (B)倫理道德、宗教信仰 (C)宗教信仰、法律規範 (D)倫理道德、法律規範
48. 有媒體曾報導:移工多數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他們定期在臺北車站聚會,未來可能會造成社會混亂。
下列哪一項解讀最能說明上述報導?
(A)跨國移工帶來的社會問題 (B)跨國移工常常與本地民眾發生衝突
(C)媒體報導有意賦予跨國移工負面形象 (D)跨國移工無法遵守本地的社會規範
49. 胖虎到媽祖廟拜拜,聽到隔壁老爺爺教導孫子,平常應多做善事,以後才有機會上天堂,如果常做虧心事或壞事,就
會下地獄。請問:這位老爺爺運用哪種社會規範教導孫子?
(A)超自然力量處罰 (B)輿論譴責 (C)良心譴責 (D)公權力的制裁
50. 有關社會規範的敘述,下列敘述何者有誤?
(A)社會規範如同比賽規則,具約束個人行為的功能 (B)從小被教導應遵守規則,以符合社會規範
(C)社會成員可自由選擇想遵守的社會規範,因此無法維持社會秩序 (D)社會分工逐漸細膩,社會規範顯得格外重要
51. 每個文化皆有其獨特性,但人對文化的理解,往往不盡相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優勢文化才能代表人類生活的成果 (B)已開發國家的文化一定比較好
(C)文化本身具有文化位階 (D)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