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同德國中 七年級 108 下學期 社會領域 歷史 第一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691.47 KB
頁數
2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10-27,离现在 5 0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21. 下圖是臺灣近代史上相當著名的旗幟,它的出現與
下列哪件史實有關?
(A)不滿荷蘭殖民臺灣 (B)拒絕清廷接收臺灣
(C)抵抗法軍侵略臺灣 (D)反抗日本占領臺灣。
22. 關於「臺灣民主國」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起因於中法因越南問題爆發甲午戰爭,中國戰
敗,割讓臺灣
(B)清廷指派當時台灣巡撫籌組臺灣民主國
(C)以唐景崧為義軍統領,丘逢甲為大將軍
(D)後因兵力、武器不如日本而瓦解。
23. 日治時期,臺灣漢人持續不斷的抗日行動,尤以
「西來庵事件」最為慘烈。關於此事件,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爆發於 1930 年的南投山區
(B)遭判死刑有 866 人,有期徒刑 453 人,總計
1319 人,犧牲慘重
(C)由臺灣民主國大將軍劉永福領導抗日
(D)此事件後,臺灣島上再無武裝抗日行動發生。
24. 日本殖民統治之初,設立臺灣總督府,作為最高統
治機構。後又頒布「六三法」,將原本應體現民意的
?」權也賦予臺灣總督,致使總督大權在握,不受
約制,被台灣人稱為「土皇帝」。請問:?」權指的
是甚麼?
(A) 行政權 (B)司法權 (C)立法權 (D)軍事權。
25. 為了有效監控各地,並且徹底防止與撲滅全臺各地
的抗日勢力,日本利用何者嚴密監控地方?
(A)軍人 (B)警察 (C)郵差 (D)教師。
26. 日治時期,民間設置一組織,協助警察達成社會控
制,以青壯年男子為重要主力。請問:該組織應該
是指下列何者?
(A)救國團 (B)民防團 (C)壯丁團 (D)地方團練。
27. 關於日治時期所推動的「皇民化運動」,下列敘述
何者正確?
(A)總督府為壓制武裝抗日行動所推行
(B)內容包含學生定期參拜神社
(C)要求台灣人改說國語,禁說日語
(D)組織臺灣的漢人,組成高砂義勇隊赴南洋作戰。
28. 接上題。此運動哪一戰事有關?
(A)中日甲午戰爭
(B)清法越南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
(D)第二次世界大戰。
29. 日治時期曾發生原住民襲擊日本人的事件,引起總
督府大規模的鎮壓,甚至以施放毒氣、飛機轟炸等
方式,令原住民死傷慘重。請問:此事件發生的地
點位於下圖中何處?
(A) (B) (C) (D)丁。
30. 總督府為進一步掠奪山區資源,曾以軍警的力量深
入山區,並以鐵絲電網來隔離原住民,此即何種政
策的實施?
(A) 保甲政策 (B)「理蕃」政策 (C)海禁政策
(D)渡臺禁令
桃園市立同德國中 108學年度第 2學期 1次段考評量題目卷
科目
歷史
命題
教師
得分
範圍
B2 L1~L2
班級
姓名
座號
31. 下圖為西元 18961906 年臺灣財政收支圖,從圖
中看來,當時臺灣的財政收入也逐年增加。請問:
此情形的主要原因為何?
(A)統一度量衡 (B)興建水圳工程
(C)實施皇民化運動 (D)實施專賣與基礎建設。
32. 下圖為臺灣稻米年產量及出口數量圖。圖中稻米的
年產量與出口量的大增,應與下列哪項事實有關?
(A)總督府採行「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分工
(B)配合日本的對外戰爭,實施「工農並重」
(C)二次大戰末期,總督府將臺灣農產運銷中國
(D)總督府開始發展「工業臺灣,農業南洋」的國防
軍需工業。
33. 大同參加「臺灣人口普查」研討會,會場上播放著
不同階段時期的臺灣人口普查資料。請問:臺灣第
一次實施人口普查是在何時?
(A)清領前期 (B)清領後期
(C)日治前期 (D)日治後期。
34. 下附表為四個年份的臺灣稻米產量和輸出量,西元
1938 年的產量與輸出量與西元 1900 年相比,增加
的數量幅度相當大,這種情形應與下列何者有關?
(A)嘉南大圳的完工
(B) 全臺人口數暴增
(C) 蔗糖產量供過於求
(D) 太平洋戰爭爆發,臺米被徵收送日。
年代
產量
輸出量
1900
286
44
1909
460
98
1934
900
450
1938
982
520
35. 日治時期,總督府著手電力的開發工作。請問:當
時進行電力開發計畫的目的為何?
(A)供應縱貫鐵路完工通車後所需電力
(B)壓制抗日份子
(C)為建設台灣為南進政策基地
(D)為興建中的造船廠提供電力。
36. 接上題。西元 1934 完工,提供電力 10 萬瓩,遠超
過全島需求,單位發電成本較高的火力電廠停爐,
轉為備載,成為名符其實的「臺灣之心」。請問:上
述發電所位於何處?
(A)南投日月潭 (B)高雄橋仔頭
(C)台南烏山頭 (D)桃園石門山。
37. 關於日治時期總督府所推動的各項基礎建設。下列
敘述何者正確?
(A) 有助於日後工業化的發展
(B) 成立中央銀行,統一發行貨幣
(C) 完成台北到屏東的西部縱貫鐵路
(D) 整建台中港與高雄港,作為貨物的進出口門戶。
38.
關於「嘉南大圳」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總督推動「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分工體系
(B)使臺灣稻米大量銷往東南亞
(C)為提供工業化後大量人口移入的糧食所需
(D)為當時的總督八田與一推動建造。
39. 阿德是生活在 20 世紀初的臺灣人。請問:關於阿德
的職業規劃,下列敘述何者可成真?
(A)到製糖廠當工人 (B)到原民部落收購樟腦販售
(C)準備報考警官學校 (D)到山上開民宿。
40. 臺灣結束日治時期,與下列何事密切相關?
(A) 中日甲午戰爭
(B) 清法越南戰爭
(C)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D)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20 91日,台灣史上最大規模水利工
程「嘉南大圳」動工,將原本貧瘠到只能依賴
自然降雨的嘉南平原「看天田」,搖身一變成為
肥沃大穀倉的重大工程,翻轉了嘉南平原的百
年命運,更深深影響整個區域的經濟體系,甚
至整個台灣的農業結構。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