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接上題。此圖所描繪,應為何時的台灣?今日的哪個
城市?
(A)13 世紀、台北 (B)15 世紀、台中
(C)17 世紀、台南 (D)19 世紀、高雄。
32. 下圖是臺灣某個時期的對外貿易圖,由圖中的貿易
情形可知,這應該是何時期的貿易狀況? (A)荷
蘭在臺時期 (B)鄭氏治臺時期 (C)清帝國時期
(D)日治時期。
33. 歐洲人發現新航路後,在東亞海域展開競爭,下列
關於其所佔領據點的配對,何者正確?
(A)西班牙-澳門 (B)葡萄牙-馬尼拉
(C)西班牙-巴達維亞 (D)荷蘭-大員。
34. 關於明、清時的「海禁政策」。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明朝是為防止海盜
(B) 清朝為防堵荷蘭
(C) 鄭成功因而決定攻取台灣
(D) 日本商人來台貿易活動因而逐漸減少。
35. 西班牙曾到台灣建立商業據點,後為何減少駐軍,
以致被荷蘭人趁機驅離?
(A)因日本鎖國政策,貿易受挫
(B)因鄭芝龍從中作梗,無法與中國貿易
(C)因中國海禁政策,貿易失利
(D)與日本來台貿易商人,因徵稅問題發生爭執。
36.見下圖。何處可見西班牙人曾在台灣活動的紀錄?
(A)甲 (B)乙 (C)丙 (D)丁。
37. 阿德準備為歷史人物寫傳記,他蒐集的資料如附圖
所示。請問:阿德正準備寫下列哪一位歷史人物的
傳記?
(A) 李旦 (B)沈有容 (C)鄭芝龍 (D)顏思齊。
38. 歷史老師上課時,在投影片上放了一張如附圖的地
圖,圖中顯示了臺灣地區的許多地名,這些地名是鄭
成功為何事而留下來的?
(A)圍攻荷蘭人時的佈陣 (B)為提倡文教設立孔廟
(C)開墾荒地修築水圳 (D)拓墾土地實施軍屯。
39. 西元 1652 年,一場原欲於中秋夜的起義,卻因事
跡敗露而倉促起事,事件持續 14 天,近萬人被殺或
被俘,主事者郭懷一及其部下,都在戰鬥中陣亡。
請問:此事件發生的原因為何?
(A)漢人反抗荷蘭的苛捐雜稅
(B)為攻取臺灣,成為反清復明基地
(C)維護商業利益,趕走西班牙人
(D)海商轉移據點,從澎湖轉進台灣。
40. 西元 1683 年,清帝國攻取台灣,下列何者是當時
大軍的主將?
(A) 陳永華 (B)吳三桂 (C)顏思齊 (D)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