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0 學年度第 1學期七年級第 3次定期考試歷史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1
ㄧ、選擇題 (1~20 題4分;21~30 題2分)
( )01、阿雅做了一份「臺灣民間信仰」的研究,翻閱到一段資料描述: 「清代早期移民至
臺灣拓墾生存艱辛或因水土不服,或疫病、械鬥等各種因素客死他鄉,死後草草埋
葬。也反映出早期移民守望相助及其對無主孤魂的敬畏」。請問阿雅研究的神祇為
何? (A)媽祖 (B)土地公 (C)有應公 (D)清水祖師
( )02、小廷和家人旅遊,來到某地發現有一座廟宇,如附圖。據說這座廟宇是在清帝國時
興建,歷史悠久,為此地居民的信仰中心。請問小廷一家來到的地方有何特色?(A)
該地過去為潮州人聚居之處 (B)械鬥頻繁,建此廟宇祭祀無主孤魂 (C)祭祀者
為有血緣關係的同姓者 (D)原為海邊漁村,今則已成商港。
( )03、清代臺灣環境惡劣,漢原衝突嚴重,械鬥頻繁,人民為求自保,常透過神明祭祀為
媒介,形成以居住地域為範圍的祭祀圈,而不同祖籍的移民,供奉神祇也不同。請
問:泉州移民供奉哪一位原鄉神明? (A)開漳聖王 (B)清水祖師 (C)三山國王 (D)王爺。
( )04、志明在圖書館翻閱了某本 1831
年編的地方志,裡面記載:「街衢縱橫,皆有大街,長三里許,泉廈郊商居多。舟
車輻湊,百貨充盈。」到了
20
世紀初,這座位於臺灣中部的城市已告衰落,盛況不再。這是指下列哪一個城市?
(A)八里坌 (B)鹿耳門 (C)鹿港 (D)艋舺
( )05、清帝國晚期,茶葉取代糖成為首要的外銷產品,此一現象對臺灣的影響為何? (A)臺灣糖產量銳減 (B)臺
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 (C)清廷重視北臺灣的政經地位,致力加以
提升 (D)臺灣以外銷茶葉來換取軍用物資
( )06、附表是臺灣三個不同時期對外貿易的主要進出口貨物,依所處時代
先後順序排列應是下列何者?(A)乙丙甲 (B)乙甲丙 (C)丙甲
乙 (D)丙乙甲
( )07、清帝國時期,臺灣與中國之間有著密切的貿易關係,由於兩岸往來
頻繁,行郊因應而生。請問:至今鹿港仍有「泉郊會館」的招牌,由地名推斷,當時的鹿港商人以何地的商人為
貿易對象? (A)泉州 (B)廈門 (C)福州 (D)天津
( )08、1860
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 (A)南部米糖生產減少,經濟
蕭條 (B)南部未開放對外的通商口岸,導致發展落後 (C)北部由於臺灣建省,而成為政治中心 (D)北部出
口茶與樟腦,帶動城鎮興起
( )09、「1872
年
4
月
6
日,□在淡水獨自展開傳教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是語言,有一天□在山上看見一群小孩在放牛,
於是便以掛錶吸引他們,每天花 5~6
個小時與他們一起玩、聊天,並把新的字句都記下。5
個月後,□用福佬話
完成第一次證道,之後更出了一本《西臺辭典》。」請問:□應是下列何人? (A)馬偕 (B)馬雅各 (C)鄭
用錫 (D)鄭芝龍
( )10、清帝國早期來臺的移民,如果想要開墾,該以下列哪一種合法方式獲得土地比較適合? (A)隨意占據土地,自
由開墾 (B)向地方官府申請執照,進行開墾 (C)向原住民騙取土地開墾 (D)透過洋人購買番地開墾
( )11、小鈺在書上所看到的一段話如下:「無田宅、無妻子、不士不農、不工不賈、嫖賭摸竊、械鬥樹旗,靡所不為。
單身遊食四方,隨處結黨,且衫褲不全,赤腳終生。」請問:這是描述清帝國早期下列何者的生活寫照? (A)
羅漢腳 (B)讀書人 (C)傳教士 (D)原住民
( )12、下表是臺灣開港通商後,部分洋行在臺的營運狀況。若考慮當時商品產區與出口地,
這些洋行最可能皆設置於圖中何處?
(A)甲 (B)乙 (C)丙 (D)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