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題 (1~32 每題 3分,第 33 題4分)
( )01、「仙拚仙,拚死猴齊天」用來形容清帝國時期臺灣械鬥的社會現象。械鬥的原因有很多(甲)因為當時渡臺禁令的
影響,羅漢腳眾多,(乙)又因語言、祖籍不同產生隔閡,(丙)當移民為爭奪水源、土地、利益時,就容易發生衝突。
(丁)為防禦械鬥,而設計寺廟。配合臺灣歷史的發展來看上述敘述,其中哪一項與史實不符而需要修改? (A)甲
(B)乙 (C)丙 (D)丁。
( )02、一八六○年代以後,臺灣政治經濟重心逐漸由南部轉移至北部,其主要原因為何?
(A)南部米糖生產下降,經濟蕭條,造成人口往北移動
(B)南部多颱風與地層下陷,天災頻傳,迫使人口外移
(C)北部移民來源複雜,經常發生變亂,必須駐兵鎮壓
(D)北部發展茶與樟腦,外銷貿易成長,經濟發展快速
( )03、這個地方製茶工房林立,茶葉產期,茶行必須雇用許多女工,多則五、六十人,少則二、三十人,甚至有漳、泉
婦女來此短期工作,每日工資四、五錢不等。請問:這個地方應是下列何地? (A)大稻埕 (B)艋舺 (C)安平 (D)
打狗
( )04、某一地方志記載:「此人在富戶的支援下,聚眾二百餘人,進入番地。1798 年在烏石港築成頭城,作為拓墾的基
地,其後閩、粵移民陸續加入,逐漸拓墾,終將宜蘭平原全境開拓。」文中的「此人」是何者? (A)朱一貴 (B)
張達京 (C)施琅 (D)吳沙。
( )05 臺灣在清帝國時期所興築的四大水圳,由北而南依序為何? (A)曹公圳、瑠公圳、貓霧捒圳、八堡圳 (B)八堡圳、
曹公圳、貓霧捒圳、瑠公圳 (C)瑠公圳、貓霧捒圳、八堡圳、曹公圳 (D)貓霧捒圳、曹公圳、八堡圳、瑠公圳。
( )06、清帝國晚期,臺北逐漸成為臺灣的經濟中心,主要是因為下列何者的緣故? (A)洋行的成立 (B)茶的外銷 (C)
國際貿易大量入超 (D)甲午戰爭的爆發。
( )07、請參考下側的清代臺灣產業分布圖,並回答下列問題:茶葉、蔗糖、樟腦的產地分別位於圖中哪個區域? (A)
甲、丙、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 )08、清帝國時期,臺北盆地漸漸開墾,因此增開港口,而當時水路可直通大科崁。請問:當時開放港口為下列何者?
(A)淡水 (B)八里坌 (C)萬華 (D)景美。
( )09、跑水祭是台灣一項地方上祭祀活動,每年在八堡圳取水口舉辦,彰化縣長會率領民眾體驗跑水樂趣,這活動主要
就是紀念當年建立八堡圳的有功人士。請問紀念的是下列何人:(A) 曹謹 (B)郭錫瑠 (C) 施世榜 (D)張達京。
( )10、從下列哪些敘述可看出清帝國時期,臺灣在文教方面已有迅速的發展?(甲)書院林立;(乙)進士、舉人的急速增加;
(丙)會黨林立 (A)甲乙 (B)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
( )11、清帝國統治前期,大量移民到台灣,也將其原鄉的信仰帶進台灣,其中廣東潮州(客家)的原鄉信仰為下列何者 (A)
三山國王 (B)保生大帝 (C)玄天上帝 (D)開漳聖王。
( )12、「臺灣在戰後再度進入國際貿易市場,海關、領事館等機構正式出現。不僅各國商人可以到通商口岸做買賣,西洋
傳教士也能自由進出傳教,馬偕牧師即為著名代表之一。」上述現象發生於臺灣哪一時期?〔97.第一次基測修訂〕
(A)荷蘭統治時期 (B)鄭氏統治時期 (C)清代統治後期 (D)日本統治前期。
( )13、在以前,舶來品(進口貨)是高級品,是價錢昂貴的東西,難免有冒牌貨,冒牌貨不敢走“正港”,必定是走“偏
港”,於是正正當當從合法港口進來的外國貨品就叫做 tsiãʟ-kaŋ`・e(正港的),表示正牌的舶來品,請問下列那
一個港口不是正港 (A) 鹿港 (B)打狗 (C)鹿耳門 (D)八里坌
( )14、清朝統治臺灣前期,商人曾經在臺組織「行郊」這樣的商業組織,這類組織成立的目的為何? (A) 控制商品價
格,維護商人利益 (B)從事社會公益,扶持相關行業成立 (C)拓展貿易範圍,對外搶奪市場 (D)整合地方宗教,
使宗教衝突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