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第 2 學期七年級第 3 次定期考試公民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2
( )13、為了減少社會中不公平的現象,政府應依照個人、地區的需求,給予適當的資源,下列作法何者不適當?
(A)增設偏遠地區的公車班次 (B)提高偏鄉教師的薪資待遇
(C)優先實施都會區的疫苗施打 (D)建立偏鄉常態性的巡迴醫療制度。
( )14、政府透過許多管道推動社會福利相關政策,例如:以公益彩券回饋金,協助經濟弱勢民眾繳納部分健保相關費用;
放寬低收入戶審查門檻,協助經濟弱勢家庭獲得社會救助等。上述政府的二項作法,最主要是為了達成下列何項
目的? (A)確保民眾財產權利 (B)縮短城鄉發展差距 (C)保障人民生存權利 (D)推廣志工服務活動。
( )15、右表為甲國人口發展趨勢的推估數據。根據表中內容判斷,政府最可能以下列哪
一項政策來面對此種發展趨勢? (A)增加多元入學管道 (B)提高失業給付金額
(C)保障性別平等權利 (D)健全老人福利制度。
( )16、每年的 4 月 7 日是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2023 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
是「人人健康」(Health for All)!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在 2030 年前達到全民
健康覆蓋的目標。臺灣實施全民健保覆蓋率已達 100%,每位民眾享有從出生到終
老、從預防保健到長期照護等各種質優的醫療照護服務,使得疾病不再成為造成貧富差距的主要原因。上述政府
實施全民健保的社會福利政策,與下列何者屬於同一類?
(A)提供老年農民的福利津貼 (B)女性被保險人可以向勞保局請領生育給付的國民年金
(C)開設新住民機車考照輔導班的福利服務 (D)建構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的健康與醫療照護。
( )17、身心障礙團體對於現行公益彩券盈餘款分配方式提出建言:「過去是以各縣市人口數分配公益彩券盈餘,但有部
分地區的身心障礙人口數偏高,於是他們建議改為依照社福需求人口比例來分配,較符合實際需求。」請問:這種
觀點,是為了達成哪一方面的公平正義? (A)使每個人都享有基本自由與權利 (B)確保每個人都有公平的機會
(C)對弱勢群體提供較多的照顧 (D)對不同方面的弱勢群體提供一樣的照顧。
( )18、某研究分析,臺灣家庭所得最高的 5%家庭的小孩,他們就讀臺灣大學機率是所得最低 5%家庭的 6 倍,顯示出
資源較多的學校,學生經濟背景也較佳。請問:上述內容與下列哪一社會不公平現象相關?
(A)利益分配 (B)責任負擔 (C)貢獻程度 (D)需求滿足。
( )19、2023 年 5 月 5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社會福利基本法》,預計從五大方面補強社會安全網:如社會住宅納入社會
福利範圍;政府委辦事項與評鑑機制,納入社福事業與使用者代表意見;各級政府首長成立社福政策會;各級國土
計畫/都市計畫納入社會福利土地與空間使用需求;人民社會福利權受侵害時,得依法尋求救濟等重大改革。有關
「社會安全」的概念,下列何者正確?(A)國家保障生存權不顧及工作權 (B)讓每個人能過著有尊嚴的生活
(C)人雖生而平等,基本權利因人而異 (D)必須接受國家提供的生活方式。
( )20、疾管署雖已將 COVID-19 防疫常態化,但因應國內近期疫情上升,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新興變異株仍具
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請問:疾管署
持續監測與各項防疫作為,符合哪項社會福利政策? (A)社會保險 (B)社會救助 (C)福利服務 (D)健康與醫療照護
( )21、為感謝新生兒家庭生育辛勞及紓緩育兒負擔,桃園市政府開辦生
育補助,右表為最新的補助標準,有關該補助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對生育婦女所提供的一次性現金給付,屬社會津貼
(B)針對生育婦女所提供,是福利服務
(C)沒有生育就領不到生育津貼,不是真正的公平
(D)家住屏東,將小孩出生登記在桃園是善用社會福利資源。
( )22、勞動基準法第 21 條:凡受僱於適用勞動基準法行業之勞工,不論本國籍或外國籍,雇主給付之工資,皆不得低
於基本工資。以上是依哪一個原則來追求公平正義? (A)自由原則 (B)特權原則 (C)差異原則 (D)機會均等原則。
( )23、台南市社會局推行「惜食續食愛心倉儲」,建置愛心食物銀行實體店面,與公有市場攤商合作,攤商可將進貨量過
多或賣相不佳但仍可食用的食材放到專用冰箱,再由社會局轉贈鄰近社區關懷據點,作為長輩共餐補充食材。上
述作法,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民間力量的投入可以協助推行社福政策 (B)政府推動社福政策無法滿足所有人
(C)個人體認社會福利資源不應浪費 (D)政府財政困窘導致資源分配不均。
年分
(年)
人口結構(%)
14 歲
以下
15-64 歲
65 歲
以上
2000
21.2
70.3 8.5
2008
17.0
72.6 10.4
2016
13.2
73.4 13.4
2056
8.0
52.5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