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第 1學期七年級第 3次定期考試公民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1
ㄧ、選擇題 (1-20 題,每題 3分;21-28 題,每題 5分)
( )01、中興國中辦理七年級戶外教育,在參觀原住民族博物館時,看到有一段話是在介紹傳統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
應是下列何者?
(A)拓墾荒地後,再將良田土地進行轉賣 (B)部落與土地高度連結,不可分割
(C)興建都市化建築,讓土地被有效利用 (D)珍惜土地資源,設置工廠製造農產品。
( )02、政府推動「107
年度原住民族部落活力計畫」,根據這項計畫的相關敘述,何者錯誤?
(A)由文化部負責推動實施 (B)藉由互助共生的部落傳統文化來推動
(C)希望創造部落永續發展的機會 (D)以部落集體的力量來處理部落族人所面臨之處境。
( )03、導師在班會時表示近期有家長反映,常有幹部忘了於放學前公告明日的重要事項,而在深夜時才公布於班級群組
中,導致不少同學未能即時接收到相關訊息,隔天無法順利完成。有同學在群組中氣憤留下不雅言詞辱罵幹部,
他希望班上同學能利用班會時間,集思廣益想出解決方法。請問哪一位同學提出的解決方法最為適當?
(A)小翰:幹部只要願意針對錯誤的行為道歉,這件事就能完美的解決!
(B)文軒:直接重新栗選新的幹部,透過多数決產生人選就不會起紛爭。
(C)南南:導師經驗豐富,直接提供解決方法,由同學附議,最為有效!
(D)林芸:應該先了解為何會延遲公布的原因,再來討論才能有效遵守。
( )04、(承上)導師請同學針對班級事務發表意見,是希望透過討論達到哪一項目的?
(A)透過開會找出個人可發揮的潛能 (B)藉由學生自治培養參與能力
(C)透過討論分享好的學習方法 (D)運用民主程序爭取自身權益。
( )05、(承上)文中提及同學在群組中留下對於幹部的不雅辱罵言詞,請問這將會影響到幹部的哪一項權利?
(A)學習權 (B)受教權 (C)名譽權 (D)財產權。
( )06、附圖為學務處針對校園生活進行問卷調查,列出幾項學生常見行為,
請學生填入發生的頻率代號。從此份問卷中,可以看出什麼樣的校園
生活樣貌?
(A)主要在探討學生間是否尊重彼此的學習權
(B)大部分列出的行為與名譽和隱私方面有關
(C)藉由問卷亦可教導學生如何爭取自我權利
(D)若表中填答時,數字偏高代表出現霸凌問題。
( )07、佳昕參加縣府舉辦的「體驗原住民族文化活動」,下列何者較可能是他在活動中學到的正確知識?
(A)目前原住民族委員會認定的原住民族有
16
族 (B)世襲是各原住民族部落領袖產生的方式
(C)政府指派代表協助管理原住民族部落共同事務 (D)部落是由多個原住民族共同聚居在一起而組成。
( )08、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受國民教育的權利與義務。下列何者「不是」受教育的目的?
(A)學習知識技能,追求理想的生活,達成個人成就 (B)習得能力與知識,使人人都擁有私人財產
(C)培育國民擁有健全人格、民主素養 (D)建立國民法治觀念和國際視野,使國家得以永續發展。
( )09、班會可以讓學生學習民主議事的程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在班會中,負責宣達會議程序的是司儀 (B)班長人選在投票後票數相同,應交由老師決定
(C)班會的討論可以決定身分證是否廢除性別欄 (D)不善表達的同學,沒有參與討論及投票的權利。
( )10、以下是紹洋為專題報告所蒐集的例子,根據內容,他準備的主題應為下列何者?
*布農族的財產制度是以整個家族為單位,所有人共同繼承。
*太魯閣族的狩獵傳統是將捕獲的獵物平分,不因個人獵捕較多而獨占。
*泰雅族的勞動方式採取互相幫助,不分你我,有需要就前往協助。
(A)與土地同生的原住民族 (B)驍勇善戰的原住民勇者
(C)華麗的原住民成年禮 (D)原住民族的共享互助。
( )11、爸爸與剛上國中的女兒一同參加家長座談會,看到教室牆上貼著「班級生活公約」,感慨地說:「以前我們唸書時,
學生只能遵守由學校制定的校規與班規,真羨慕你們現在師生可以相互溝通,共同擬定大家願意接受的生活公
約。」下列何項敘述正確?
(A)學生無法從班級生活公約的遵守學會融入團體生活的適應 (B)班級生活公約制定是一種學生自治行為的體現
(C)班級生活公約可以共同約定不須穿著校服到校 (D)班級生活公約的制定是受教權受到保障的法源
( )12、當部落因傳統領域被政府不當分割,族人面臨權益受到嚴重侵害,下列哪一個方式應該是他們爭取權益較適合的
方式?
(A)號召族人絕食抗議,死守家園不離開 (B)封閉部落,拒絕與政府人員接觸協談
(C)統整族人訴求,與政府單位溝通協調 (D)少數服從多數,無條件配合政府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