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每題4分)
1. ( )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有許多重大的變革,而有「新石器革命」之稱。請問:此時期對人類有何重要意義?
(A)已知用火取暖、照明與熟食,使生命得以延長 (B)開始使用文字,明確記載當時人們的各種活動 (C)進
入農業產食階段,人們開始有餘暇從事文明創造 (D)發展嚴密的軍事及國家組織,保障群體的安全。
2. ( )討壺怒吼聯盟要求臺大歸還卑南遺址的文物,於是臺大在民國
94
年
4
月先歸還了一批,其中包括陶壺、石質標
本等大約
164
箱文物。根據考古學者的分類,卑南文化屬於哪一個時期? (A)舊石器時代 (B)銅器時代 (C
)新石器時代 (D)鐵器時代。
3. ( )小雲看到一篇關於史前文化的報導,文中提到考古隊在八里某處挖掘出先民使用過的陶罐、鐵刀等器具,由這些
出土文物,可看出此文化遺址應屬於哪一時代? (A)舊石器時代 (B)金屬器時代 (C)新石器時代早期
(D)新石器時代晚期。
4. ( ) 附圖是全球南島語系分布圖,根據此圖判斷,下列哪一族群不屬於南島語族? (A)日本大和民族 (B)菲律
賓原住民 (C)馬達加斯加原住民 (D)臺灣原住民。
5. ( ) 下圖是臺灣某考古遺址中,同一文化層出土的四種石器。圖中何者最適合作為判斷該文化層所屬時代的證據?
(A)甲 (B) 乙 (C) 丙 (D) 丁
6. ( ) 臺灣地區的原住民,可分為平埔族群和高山各族。其中關於高山各族的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A)漢化的時
間較平埔族早 (B)又稱為「熟番」 (C)可分西拉雅、泰雅等九族 (D)多分布於臺灣山區與東部地區。
7. ( ) 雅貞今年暑假準備到臺東觀光,旅行社安排的行程中包括到當地的遺址公園參觀。請問:如果雅貞想先了解此一
遺址的史前文化,他可以上網查閱哪一文化的資料? (A) 大坌坑文化 (B)圓山文化 (C) 卑南文化 (D)
十三行文化。
8. ( ) 臺灣大約在四百多年前從史前時代進入了歷史時代,是因為下列哪一項文明的出現? (A)陶器 (B)鐵器
(C)文字 (D)農耕。
9. ( ) 在臺灣原住民中,某一族群因為長期與漢人接觸,漢化頗深,如今已不容易與漢人區分開來。請問:我們可以從
下列哪一個敘述來認識這個族群? (A)此族群多分布在臺灣山區與東部地區 (B)長濱文化人極有可能是這個
族群的祖先 (C)白鹿傳說是此族群重要的文化記憶 (D)此族群中順從統治者的部落被稱做「熟番」。
10. ( ) 某個臺灣文化遺址頗富區域性色彩,如各種磨製大型石器;另有貝塚,保存了大量食用後棄置的貝殼、獸骨、魚
骨等;而且從石器的類型可判斷當時已經有進步的農業。請問:以上應為哪一文化遺址? (A)長濱文化 (B)
大坌坑文化 (C)圓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11. ( )大約七千年前,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共同特徵為:磨製石器、燒製陶器、飼養家畜,以
及農業的出現。請問:下列哪些遺址是新石器時期的代表?(甲)大坌坑文化(乙)長濱文化(丙)圓山文化(丁)卑南
文化(戊)十三行文化 (A)甲乙丙 (B)甲丙丁 (C)乙丙丁 (D)丙丁戊。
12. ( ) 16
世紀以後,澎湖與臺灣逐漸成為漢人捕魚、貿易、走私的場所。當時哪一國人也常到臺灣活動,並稱臺灣為高
砂、高山國? (A)荷蘭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