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題 (1~8 題每題 3分、9~27 每題 4分)
( )01、妙耘參加臺灣東部文化之旅,聽到解說員提到:「根據學者推測,這些人已有群居生活,但是不會製作陶器,也
不懂農耕技術,主要的生活工具只有敲打方式製作的石器,以及用動物骨頭加工的角器。」據此推斷,這應是哪
一時代的先民生活? (A)卑南文化 (B)圓山文化 (C)長濱文化 (D)十三行文化(習作)
( )02、右圖是卑南文化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飾,考古學家在宜蘭、臺北等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都發掘出形狀類似的
玉飾。關於這種情況,下列何者推論最為合理?(習作)
(A)玉石不是臺灣的特產,這些應該都是從海上貿易而來
(B)這種形狀類似情形只是偶然發生,沒有特殊歷史意義
(C)這顯示出遠古時代的臺灣與中國大陸人們有密切往來
(D)臺灣島內玉器形式的相似,反映出島內文化間的交流?
( )03、小智撰寫歷史報告時,蒐集了長濱文化、網形文化的資料,請問:小智的報告主題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臺
灣原住民族的傳說與遷徙 (B)臺灣舊石器時期文化的特色 (C)臺灣新石器石器文化的發展 (D)臺灣金屬器時期
文化的演變。
( )04、下列哪一史前文化的遺址地點遍布臺灣各地區?(習作) (A)長濱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卑南文化 (D)十三行
文化
( )05 郁永河所著偽鄭逸事中曾提到:「成功在海外島嶼,養兵十餘萬人,鎧甲與頭盔十分堅利,戰艦則數以千計。此
外,他與內地往來,收買人心,而財用能夠不匱乏,是因為有對外貿易的利益。本朝嚴禁對外貿易,任何舢板小
船都不得入海,然而商賈壟斷通商,賄賂守口官兵,暗自與鄭氏往來,藉此使商品通達廈門,然後通販各國。凡
中國諸種貨品,海外之人皆仰賴鄭氏供應。於是通商貿易之利皆被鄭氏壟斷,財用便日益富饒。」請問上述資料
可知鄭成功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維持對外貿易活動? (習作) (A)走私貿易,獲取商品 (B)歸降清帝國,壟斷貿易
(C)出兵福建,打通貿易 (D)占據金、廈,出兵臺灣
( )06、電玩公司出品一款遊戲──「大航海時代的臺灣」,主角威廉是由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派遣、率領船隊來到臺灣
的長官。他必須通過下列三道關卡,才能夠成為臺灣的統治者。如果這款遊戲是以史實為基礎所設計的,請回答下
列問題:威廉要達成第二道關卡的任務,必須取得臺灣的哪些資源做為商品?(習作) (A)稻米、蔗糖、鹿皮 (B)
絲綢、瓷器、香料 (C)鹿皮、稻米、白銀 (D)小米、芋頭、蔗糖
( )07、鄭經統治時期,曾在臺推動文教建設,以下列何者為例?(習作) (A)推動義務教育 (B)教導閱讀聖經 (C)籌
畫建立孔廟 (D)教授新港語文。
( )08、「礫石砍器」是指圓形礫石經過敲擊後,成為具有各種尖銳面的石器,由於圓滑面便於人手緊握,可用來攻擊動
物、切割植物或獸皮。請問:最早使用「礫石砍器」的臺灣史前文化,應屬於哪一個階段? (A)新石器早期 (B)
新石器晚期 (C)金屬器 (D)舊石器時代。
( )09、考古學者研究臺灣某處史前文化遺址,發現遺址具有以下特色:「範圍相當大,面積超過 30 萬平方公尺。不但
聚落龐大,而且建築物成排分布,格局嚴謹,具社會組織的基本型態。遺址出土石板棺和陪葬的玉器,也是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