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一學期Ύ年級第 1次段考歷史科考卷 班級: 座號: 姓名:
-------------------------------------------------------------------------------------------
ㄧ、選擇題 (每題 4分)
( )1、人類歷史的發展,可以分成史前時代和歷史時代,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A)農業的出現 (B)陶器的製作 (C)文字的發明 (D)家庭的成立
( )2、右圖為臺灣某一史前文化遺址的圖片,根據其內容判斷,此一文化
應為下列何者?
(A)長濱文化 (B)大坌坑文化
(C)圓山文化 (D)十三行文化
( )3、鄭氏在臺期間,除了拓墾活動外,還透過何種方式來維持財政需求?
(A)對外貿易 (B)課徵重稅 (C)對外侵略 (D)財政改革
( )4、右圖是阿全參加校外教學學習單的主題,依內容判斷,此學習單介紹的
最可能是下列哪一史前文化遺址?
(A)長濱文化 (B)圓山文化 (C)卑南文化 (D)十三行文化
( )5、清朝官員郁永河在文章中提到「本朝嚴禁對外貿易,任何舢板小船都不得入海」, 指的應是當時施行何種政策?
(A)禁教政策 (B)海禁政策 (C)鎖國政策 (D)屯墾政策
( )6、阿拿在雜誌上看到一段內容『巴斯達隘矮靈祭,通常每兩年舉行一次普通祭典,每十年做一次大祭,祭期大約是
在農曆十月月圓的時節舉行,根據傳統的說法,因為族人遭矮人詛咒,農作物收穫不豐,於是舉行巴斯達隘矮靈
祭典』。請問,阿拿看到的應該是下列哪一族的傳統祭典?
(A)泰雅族 (B)賽夏族 (C)阿美族 (D)排灣族
( )7、探索臺灣地名的原由,可以了解當地歷史發展的概略。請問:前鎮(今高雄市前鎮區)、左營(今高雄市左營區)、
新營(今臺南市新營區)等地名,與下列哪一個選項最有關係?
(A)國際勢力的競爭 (B)對外貿易的發展 (C)土地拓墾的進行 (D)文教制度的推動
( )8、阿建老師參加臺灣東部文化之旅,聽到解說員提到:「根據學者推測,這些人已有群居生活,但是不會製作陶器,
也不懂農耕技術,主要的生活工具只有敲打方式製作的石器,以及用動物骨頭加工的角器。」據此推斷,這應是
哪一時代的先民生活?
(A)舊石器時代 (B)新石器時代早期 (C)新石器時代晚期 (D)金屬器時代
( )9、右圖是小豪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某時期臺灣歷史所畫的示意圖。由圖片內容推斷,老師
最可能是講述何時的歷史?
(A)11 世紀 (B) 13 世紀 (C) 15 世紀 (D) 17 世紀
( )10、關於課本上有關原住民族矮人的傳說,我們在學習歷史時應當如何理解才比較合理?
(A)臺灣目前都看不到所謂的矮人,因此關於原住民族矮人的傳說一定是假的。
(B)我們要尊重原住民的傳說,所以他們的傳說中有矮人,我們就相信是有。
(C)傳說一定不是真的,因此關於矮人的傳說無法成為歷史的任何參考資料。
(D)許多原住民都有矮人傳說,現在西南太平洋也有矮黑人,因此臺灣以前可能真的有矮人。
( )11、荷蘭在臺灣的統治,對漢人有許多的限制和壓迫,激起臺灣漢人的反抗;請問,帶領民眾反抗荷蘭統治,最後以
失敗收場的是下列哪一位?
(A)李旦 (B)顏思齊 (C)鄭芝龍 (D)郭懷一
( )12、小修姐姐說:「身為桃園人應該要知道桃園的歷史」,因此她在文化部的網站中,找到一個平埔族「分布地以臺北
盆地為主,北起基隆,沿大屯火山到淡水河口,南達桃園市境內」的內容介紹;她也發現今天總統府前面的馬路,
也是以這個平埔族命名。請問,小修姐姐找到的平埔族應該是下列哪一族?
(A)西拉雅族 (B)貓霧捒族 (C)凱達格蘭族 (D)噶瑪蘭族
( )13、以下是一段十七世紀的文獻記載:「西班牙人每年向該地的已婚原住民課徵二隻雞和三
甘當米(甘當:一種量米的容器。)的稅,原住民感到無法忍受,所以襲擊該地的西班
牙城堡,殺了三十個西班牙人。」此段記載最可能是描繪右圖中何處的情況?
(A)甲 (B)乙 (C)丙 (D)丁
( )14、清代巡臺御史黃叔璥在其著作《番俗六考》中曾記錄臺灣中部原住民部落的一首「番歌」,
內容為「我遞公文,須當緊到,走如飛鳥,不敢失落,若有遲誤,便為通事(註:官府與
番社之間的翻譯)所罰」。請問:根據上文內容,黃叔璥所記錄的應該是下列哪一種原住
民的歌謠?
(A)山番 (B)熟番 (C)野番 (D)生番
【背面尚有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