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七年級第 1次定期考試歷史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2
( )14、小婕在書中看到一段敘述:「賽德克男子收起獵槍,被當做搬運重木的奴隸;女子被迫嫁給日本人,過著毫無尊
嚴的生活。當他們無法在自己的家園上抬頭挺胸,賽德克族偉大的領袖終於發出怒吼!」請問:上文中「賽德克
族偉大的領袖」是指何人? (A)八田與一 (B)丘逢甲 (C)余清芳 (D)莫那魯道。
( )15、歷史老師播放一部影片,影片內容是描述日治時期原住民襲擊日本人的事件,引起總督府大規
模的鎮壓,甚至以施放毒氣、飛機轟炸等方式,造成原住民死傷慘重。請問:這個事件發生在
右圖中的哪個區域?
(A)甲 (B)乙 (C)丙 (D)丁。
( )16、澔子到烏山頭水庫遊玩,看到一座紀念工程師「八田與一」的銅像。請問:八田與一對臺灣最大的貢獻為何?
(A)設計督造嘉南大圳 (B)籌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C)建立第一座現代化糖廠 (D)培育新品種蓬萊米成功。
( )17、西元 1900 年,日本資本家以一百萬元設立臺灣第一家新式工廠。西元 1902 年起,總督府致力於改進產業的現代
化,實施資金援助、指定原料採收區、保護市場等三大措施,以保護資本家在該產業的發展。請問:上述產業應
該是指下列哪一項? (A)稻米業 (B)製糖業 (C)紡織業 (D)軍需工業。
( )18、紀錄片《蘆葦之歌》,記錄了六位臺籍慰安婦吳○妹、林○中、陳○桃、陳○花、盧○妹、陳○鴦等阿嬤的遭遇
與療傷過程,請問片中阿嬤們心中最大的心願是在有生之年,得到某國對她們的道歉,請問某國為下列哪一國?
(A)中國 (B)韓國 (C)日本 (D)臺灣。
( )19、臺灣總督府自 1905 年起實施人口普查,戶籍資料上開始有明確的姓名、住址、族群、纏足、遷徙紀錄等各項記
錄,請問:總督府調查這些資料的主要目的何在?
(A)便於統治及人力資源運用 (B)配合日本南進政策的需要
(C)為增加日本國有地的面積 (D)了解原住民族的分布狀況。
( )20、阿澤參觀「臺灣日治時期的照片特展」,發現主辦單位不小心將一份資料也放入展覽。請問:下列哪一張照片「不
應該」出現在這次特展中?
(A)臺南郵便局發出的電報內容 (B)高雄橋仔頭糖廠的收購資料
(C)鹿港郊商的進出口貿易統計 (D)日月潭水力發電所的設計圖。
( )21、阿威在書中看到一句臺灣俗諺:「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這句話說明了當時蔗農面對的狀況為何?
(A)聽政府的話傻傻種植甘蔗,才會有錢賺 (B)國際蔗糖價格大跌,造成製糖者虧損
(C)蔗農可選擇收購價較高的會社出售甘蔗 (D)會社在磅秤上動手腳,使蔗農吃大虧。
( )22、歷史課上,同學們討論有關日治時期臺灣財政收支的資料(如右圖),從資
料可觀察出總督府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日本對臺補助卻逐年減少。請問:
造成這種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因,下列哪一位同學的推論是最正確的?
(A)小曜:全面人口普查,利於殖民統治
(B)阿姿:總督實施專賣制度,收歸國營
(C)阿亞:政府提倡納稅報國,稅收增加
(D)綺綺:成立臺灣銀行,整頓金融市場
( )23、1930 年代以來,總督府積極在臺灣推動工業化建設,且將經濟政策調整為「工業臺灣,農業南洋」,請問:此次
調整經濟政策的目的為何?
(A)吸引外國投資,加速臺灣工業發展 (B)將臺灣作為日本前進南洋發展的跳板
(C)臺灣有豐富的礦產,適合發展工業 (D)臺灣農產量呈現短缺,轉向工業發展。
( )24、承上題(23 題),總督府推展臺灣工業化政策,主要是發展哪一方面的基本工業?
(A)國防工業 (B)農產加工業 (C)紡織業 (D)交通建設。
( )25、孫小弟在爺爺的收藏盒中發現一張臺灣銀行發行的貨幣(如右圖),上面印有
「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券」等字樣。請問:孫小弟發現的這張古董紙幣應
該是何時期發行的?
(A)鄭氏時期 (B)清領時期 (C)日治時期 (D)中華民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