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中興國中 七年級 108 下學期 社會領域 公民 第二次段考 期中考 康軒 試卷

格式
pdf
大小
1.13 MB
頁數
4
作者
user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pdf,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0-05-11,离现在 5 169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 7年級第 2次定期考試公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1
ㄧ、選擇題 (1~20 題,每題 3分;21~30 題,每題 4)
1. 小禾週末和同學一起出遊,在火車上看到了下圖標示。 請根據此(圖一)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此規範和「舉頭三尺有神明」屬於相同類型 (B)此標示的規範與過年放鞭炮屬於相同的類型 (C)此標示的
規範強調個人與社會大眾間的關係 (D)若違反此標示的規範將會受到公權力的制裁。(第四課習作)
(圖一)
(圖二)
青少年常在服飾裝扮語言字
彙和各種娛樂方式上表現出
自己獨特的模式例如為了
彰顯個性或求方便在電腦或
手機通訊上大量使用同
字、音近字及特殊符號
2. 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總稱。下列何者並不屬於文化的範疇?
(A)中餐用筷子,西餐用刀叉 (B)大雨來前昆蟲低飛 (C)嬰兒滿月要送油飯紅蛋 (D)舉頭三尺有神明。
3. 在建築的領域中,下列何者屬於「物質」文化的面向?
(A)建築師的知識 (B)落地窗等建材 (C)工程師的施工技術 (D)政府的建築法規。
4. 英國詩人吉卜林在十九世紀發表了白種人的負擔一詩,指出「白人有義務統治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並且推動他們發
展,直到他們擁有一定的能力獨立為止。」這也成為西方國家在當時侵略其他國家的藉口之一。請問:下列何項敘
述與此詩作有相同內涵?
(A)文化沒有高低優劣或進步落後之區分 (B)不同文化相互競爭造成弱勢文化消失
(C)藉由引進他人文化有利於文化的創新 (D)透過交流檢視文化內涵以求去蕪菁。(第三課習作)
5. 根據上面(圖二)內容判斷,雅文的報告主題應為下列何者?
(A)文化傳承 (B)次文化 (C)文化不平等 (D)文化位階。
6. 俗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強調全天下的人都應該守法,以維持社會穩定運
行。請問:這說明了下列何者在群體生活中的重要性?
(A)社會規範 (B)社會角色 (C)角色衝突 (D)性別角色。(第四課習作)
7. 公民課時,老師請同學舉例說明文化的差異性,下列哪個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
(A) 現代化國家有語言,原始部落也有語言 (B)日本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發展出茶道文化 (C)我國清明祭祖的節
慶文化,有深遠的歷史淵源 (D)我國使用筷子吃米飯,美國則用刀叉吃牛排。
8. 美美在雜誌上讀到此段文字:「在臺灣,媽祖是重要的信仰;媽祖與子民之間,超越了人神的距離,祂以『媽媽』
的形象深植臺灣人心中。每年農曆 3月全臺各地的『媽祖繞境』,就像是回教徒的『麥加朝聖之行』,成了許多追
道者此生必走一次的行程」根據內容,下列描述何者正確?
(A) 媽祖信仰來自自然神靈因此不屬於文化的一部分 (B)媽祖信仰屬於人類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 (C)每年的媽祖
繞境展現出文化的制約性 (D)畫線文字展現出文化的累積性。
9. 下圖第一張是亞洲國家針對潮溼多雨的氣候所發展出的高腳樓式建築;下圖第二張是高緯度國家針對下雪氣候所發
展出的斜頂建築,顯示各區域的建築物會因其氣候差異而有所不同。請問:下列針對圖片與其說明的解釋,何者較
為合理?
(A) 文中的說明凸顯了文化具有普遍性 (B)因不同的生命歷程而形成文化差異 (C)為人類因應自然產生的非物質
文化 (D)這些不同建築樣式顯示文化多樣性。(第三課習作)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 7年級第 2次定期考試公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2
10. 我國政府為了響應環保並避免海洋生物誤食人類廢棄物於西元 2019 71日開始規定政府部門學校購物
中心和連鎖速食店等業者,「內用」不得提供一次性塑膠吸管的禁令,違者將對業者開罰。上述政府作法應屬於下
列哪一種社會規範?
(A)風俗習慣 (B)法律 (C)倫理道德 (D)宗教信仰。
11. 老師在課堂上說明「社會規範之間會互相影響」後,要求四位同學舉一個法律影響倫理道德的例子。請問:下列
何者的陳述「正確」?
(A) B (C) (D)
12. 某個青年旅宿裡,從世界各地來到臺灣旅遊的背包客,正在進行文化交流。請根據下圖中的對話內容判斷,下列敘
述何者「正確」?
(A) 文化不會影響地方社會規範的生成 (B)不同社會規範可能會彼此互相影響 (C)上述人們談論的規範屬於倫理
道德 (D)社會規範會因地而異呈現不同樣貌。(第四課習作)
13. 下列為幾位同學針對不同社會規範所提出的看法。請試著判斷小瑞、小崴、芝芝與雅雅的敘述,依序分別指何種社
會規範?
(A) 法律、倫理道德、宗教信仰、風俗習慣 (B)倫理道德、法律、宗教信仰、風俗習慣 (C)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法律、倫理道德 (D)風俗習慣、法律、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第四課習作)
14. 針對環保署推動的「宮廟減香」政策,不少著名廟宇紛紛響應,實施香爐減量,讓民眾減少燒香、燒金紙。在此同
時,某網路平臺也調查民眾對此事的看法,請問:下面(圖三)調查結果顯示何項觀念逐漸抬頭?
(A)宗教信仰 (B)風俗習慣 (C)環境倫理 (D)法律制度。(第四課習作)
(圖三)
(圖四)
()社會規範會受到時空背景的影
響而改變
()非正式規範可能變成正式規範
()宗教戒律往往與法律互斥,不
可能共存
15. 請根據上面(圖四)的內容來判斷下列有關社會規範的敘述,哪些「正確」?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
甲乙丙。
16. 人類精神生活中擁有各種非具體實物的思想或觀念,屬於非物質文化。依此敘述判斷,下列何者是屬於「非物質」
文化? (A)爸爸使用的電腦 (B)媽媽的自行車 (C)雯雯對環境保護的觀點 (D)弟弟購買暢銷排行榜的書籍。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 7年級第 2次定期考試公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3
17. 臺北市某女子在網路上認識一名男子,贈送對方多項禮物並提供金錢資助,不料交往一段時間後,男子移情別戀,
女子控告男子「感情詐欺」,但檢察官以欺騙感情不構成詐欺罪行,而做出不起訴處分。請問:若從社會規範的角
度,上文內容最適合用來說明下列何者?
(A)倫理道德的規範與法律互相牴觸 (B)法律與倫理道德的規範模糊不清 (C)法律的價值遠高於其他社會規範
(D)維護社會秩序不能僅靠單一規範。(第四課習作)
18. 我國為促進多元文化,除在憲法增修條文中明訂相關內容外,也需要透過政府、民間與企業相互合作完成。請問:
下列各項措施中,何者是由政府所推動為促進多元文化的政策?
(A) 上街爭取「恢復傳統姓名」以利於傳承文化 (B)向國外來訪的友人介紹我國的傳統文化特色 (C)設置各族群電
視臺並將其語言列入國家語言 (D)推出產品時需注意言詞以避免強化刻板印象。(第三課習作)
19. 中國有不少朝代由於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心態,因此常與四周民族發生戰爭與衝突。請問:上述這種心態
可以說明下列哪一項文化位階的現象?
(A) 對內產生凝聚感對外產生輕視排斥 (B)透過政策來鞏固原有文化的優勢地位 (C)藉由廣大輿論的傳播形成的
文化位階 (D)文化容易產生自我否定,不利於傳承。(第三課習作)
20. 甲國的旅遊網站曾將臺灣的豬血糕評比為「世上十大噁心食物」的第一名。名單發布後,許多人認為這份名單是站
在甲國的立場所訂定,對於上榜的國家與其食物並不公平,要求該網站下架並道歉。請問:根據多元文化的精神,
下列何種做法較能防止上述現象再度發生?
(A) 理解自我文化並且加以肯定與認同 (B)以自身文化作為基準提出改善策略 (C)能設身處地以他人的文化進行
思考 (D)透過法律制度修改文化不平等現象。(第三課習作)
21. 韓國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一書中提到:在臺灣,初次見面就問對方年紀,通常會被認為沒禮貌;但在韓國,初次
見面的第一個問題通常就是問對方幾歲,因為韓國人非常重視「長幼有序」,一定要同年出生才能稱為「朋友」,
即使是大 1歲或小 1歲都得以「兄弟姐妹」相稱。韓文中有分「敬語」和「半語」,對於長輩或年紀比自己大的人
要用敬語,但對晚輩、年紀比自己小的人則要用半語。上文內容最適合用來說明文化的何種特性?
(A)普遍性 (B)差異性 (C)累積性 (D)約制性
22. 下列行為何者並非受到社會規範的影響?
(A)泰國人民每年 4月歡慶潑水節 (B)日本結婚禮金袋會以純白色為主, 又稱「祝儀袋」 (C)伊斯蘭教徒每日會向
聖地方向朝拜五次 (D)小華放學後約小雷去兒童樂園玩。
23. 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的追求,食素或食蔬人口與日俱增促成素食版「未來肉」的出現。因為新奇有趣,未來肉
不只在素食圈造成話題更讓許多葷食者買來嘗鮮;加上環保、對動物友善等訴求吃未來肉甚至成了一種時尚。
請問 關於「未來肉」的出現,下列何者最為恰當?
(A)是文化創新的結果 (B)是文化傳承的成果 (C)是文化資產保存成果 (D)是文化交流後的結果。
24. 近年來,我國酒駕肇事案件雖有減少但再犯率仍高,故政府擬將再犯酒駕並致人於死者,加重刑度,最高可判處
死刑,希望未來能使酒駕肇事不再發生。根據上述報導內容判斷,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政府作為無法約束人們外在行為 (B)酒駕屬於風俗習慣所以無法可管 (C)對再犯酒駕者判刑的規範具備強制
(D)展現倫理道德對社會秩序的維護。
25. 依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如果駕駛人酒醉駕車,一經查獲,將可能處以扣車、吊照、罰鍰,甚至以
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上述警察機關的做法,最能彰顯法律的哪項特徵?
(A) 法律無法規範人民的內在真實想法 (B)法律明確規定人民應該遵守的事項 (C)國家須依照一定的程序來制定
法律 (D)國家可以強制力來處罰違反法律者。
26. 阿呆在電視上看到一則報導:「越南境內許多地區仍有『吃狗肉』的風俗,但一直以來,此風俗被認為有違道德,
法律雖無禁止民眾食用狗肉,但狗也不屬於規定供宰殺食用的動物越南胡志明市近日公告呼籲戒吃狗肉,不僅
指出有感染狂犬病的風險且有違倫理道德期許民眾能改善藉此提升國家形象」。根據報導內容,下列有關社
會規範的描述何者「正確」?
(A) 非正式規範間有時候會產生衝突 (B)正式規範可以限制生活中的所有事務 (C)越南政府的作法是藉由正式規
範來改善民眾的習慣 (D)非正式規範對人民的行為並無影響力。
27. 許多民眾出國旅遊會購買藥物(藥品、醫療器材),回國後甚至在網路上從事販售行為。政府提醒民眾,藥品並非一
般商品使用上有其風險不應當土產買也不能當伴手禮餽贈親朋好友藥品只能自用絕對不能販賣或轉移
給他人品攜入,必須具備藥商資格的公司,並取得藥品許可證,才可合法進口藥品如果將帶回的藥品拿去販
賣,依《藥事法》規定,最重可處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 1億元以下罰金。上述政府運用何種方式來
從事藥物販售的把關?
(A) 公權力的制裁 (B)社會輿論的批評 (C)內在良知的譴責 (D)超自然力量的約束。
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08 學年度第 2學期 7年級第 2次定期考試公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4
28. 彰化蕭家斗山祠百年來遵循祖先留下的規定,歷來都由男性擔任主祭,女性再優秀都無法擔任。經過一連串的抗
爭,西元 2007 年,在多數長輩的支持下,誕生了第一位的女主祭。過去蕭家祖先所訂定的規範,隨著時間而改
變,也賦予了新的意義。請根據上文敘述,從文化與性別的角度來分析,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文化位階的形成與性別結構有密切相關 (B)透過法律能改善文化中性別歧視的現象 (C)蕭家宗祠的祭祀是屬
於有形文化的一種 (D)文中原先祭祀的規定展現文化的累積性 (第三課習作)
29. 德國的合法結婚年齡是 18 歲,經過特別允許,可以在 16 歲結婚,因此兒童婚姻在德國是違法的。但在德國收容
120 萬多數是穆斯林的難民時否應該承認這些難民兒童新娘的婚姻成為難題在德國巴伐利亞登記有案的難
民兒童新娘就有 160 人未滿 16 這些兒童新娘絕大部分都由神職人員根據伊斯蘭教法主持婚禮完婚西元 2016
6月,西元 2016 6月,巴伐利亞的班貝格法院正式承認一位 14 歲的敘利亞難民與其 21 歲表哥的婚姻關係,
使得兒童婚姻變成眾所矚目的問題當他們來到巴伐利亞時當地的青年福利處因兩人違反德國法律而將其拆散
並把女孩的監護權交給地方法院,因為根據德國的兒童福利法,不滿 16 歲的兒童一定要有監護人。男方因此向班
貝格法院提出上訴法院判定他們的婚姻有效因為其婚姻符合敘利亞的法律。「童婚」習俗隨難民落腳歐洲,
德國面對燙手山芋。觀念評論網。上述的文章內容,最能彰顯社會規範的何種意義?
(A)社會規範能啟迪人的內在良知,不要做違背良心的事 (B)社會規範的形式並非一成不變,會隨時代變遷而改
(C)某個社會的規範,在另一個社會可能被視為不合時宜 (D)透過法治觀念的加強,才有助於社會和諧穩定的
發展。(第四課習作)
30. 布農族原住民王光祿(Talum)拿撿到的獵槍打獵給母親吃,被依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判刑 3年半確定,
引發輿論,認為此判決對原住民族不公平。狩獵是原住民族千年傳統文化特徵之一,該條例卻不讓原住民族使用
現代化的制式獵槍;而野生動物保育法限制原住民族只能在動物逾量、學術研究、教育目的或傳統文化祭儀的必
要下才能進行狩獵。由於兩種法律都忽略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習慣,最高法院認為其違反我國憲法精神,向大法
官提出釋憲。根據短文內容,為何民間認為該判決對原住民族不公平?
(A)法律並非原住民族的文化,無法形成約制性 (B)原住民族無法使用現代獵槍,造成狩獵困難 (C)保護野生動
物是漢人的職責,而非原住民族 (D)法律並未站在原住民族角度訂定,形成限制。(第三課習作)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