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第 1學期七年級第 2次定期考試歷史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1
ㄧ、選擇題 (每題 4分)
( )01、阿樂是個 19 世紀後期生活在熱鬧的臺北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不會遇到下列哪一個狀況? (A)坐火車到
基隆去探親 (B)到郵局去寄信 (C)打電報給住在福州的親戚 (D)政府增設噶瑪蘭廳。
( )02、睿睿暑假和家人一同到擁有豐富文化遺跡和人文氣息的古城臺南遊玩,在赤崁樓旁發現了九座「御龜碑」。是乾
隆年間平定哪一次民變後所樹立的? (A)朱一貴事件 (B)郭懷一事件 (C)林爽文事件 (D)戴潮春事件。
( )03、新港文是臺灣原住民最早書寫的文字,不僅改變了原住民對外的溝通方式,也強化了基督教的傳遞。下列關於「新
港文」的描述,何者正確? (A)明朝政府為了推廣漢人文化而刻意創造 (B)西班牙為了宣揚教義而以拉丁文拼
寫而成的 (C)荷蘭人以羅馬字母拼寫原住民語言而成 (D)漢人為了與原住民溝通而改寫漢字。
( )04、清帝國初期臺灣行政區的變遷,如彰化縣、淡水廳、噶瑪蘭廳等的增設,主要是以下列何項因素做為主要的考量?
(A)原住民殘害漢人 (B)民變與受外力入侵 (C)外國勢力的入侵 (D)財政收入增加。
( )05、清帝國時期,英國人威廉應聘到臺灣某地擔任教師。某次他寫信回家,提及「此地剛成立的電報學堂要徵求一位
專家,郵政總局也剛剛成立,因此通信很方便;在此生活並不寂寞,除了一些外國商人外,還有幾位鐵路專家,
我們彼此都有往來。」請問:威廉寫信的地點應是下列何者? (A)臺南 (B)臺北 (C)高雄 (D)宜蘭。
( )06、下文描寫某一時期臺灣統治當局治理原住民的情景:「地方會議在赤崁舉辦,……長官開始對大會致詞,翻譯人
員則將長官的話口譯成新港社的原住民語……。接著,長官任命各社長老、授予權杖,並關切官方修建的教堂和
學校的事務、村落繳付的年貢等。」文中的「長官」最可能是由下列何者所指派? (A)英國領事館 (B)西班牙
王國 (C)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D)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 )07、琪琪參加學校的畢業旅行,去了以下的景點參觀,請問:下列哪一個旅遊景點是清帝國早期鳳山縣管轄的範圍?
(A)南投九族文化村 (B)臺南曾文水庫 (C)高雄西子灣風景區 (D)嘉義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 )08、小翰是個生活在嘉慶年間努力賺錢打拼養活妻小的福建人。(甲)他想到臺灣打拚卻無法攜帶妻兒,忍痛將妻兒託
給鄰人照顧後,隻身前往臺灣,(乙)遇上無良中間人差點溺死在臺灣海峽。好不容易自行脫困游上岸卻捲入(丙)
朱一貴事件,被官府逮捕入獄,還好發現是誤會一場而被釋放,(丁)小翰最後與同鄉一起開墾今天臺北盆地。以
上是某一歷史小說內容,其中小翰的哪一遭遇不符合史實? (A)甲 (B)乙 (C)丙 (D)丁。
( )09、清帝國早期,清廷對臺灣原住民的管理態度為何? (A)希望漢人與原住民和諧相處,故長期採取以漢人文化「教
化」原住民的策略 (B)以立碑與劃界的方式,防止漢人侵墾原住民地區 (C)派遣高山族的勇士守住重要隘口,
以免平埔族與漢人間發生衝突 (D)政府畫的「番界」以中央山脈為分界線,以東為「番人」之地,以西為漢人
的生活區。
( )10、由下列的資料,可知描述的時代背景為何?
資料一:臺灣省會臺北城首次裝設電燈照明,我帶學生去發電所參觀。
資料二:當時,電燈是屬於進步城市現代化的創設,雖然臺北比倫敦、紐約、上海晚三年,卻比東京早兩年開始
有電燈。
(A)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任內政績 (B)沈葆楨來到臺灣的施政規畫 (C)臺灣開港後,民間團體與傳教士的合作
(D)日本接管臺灣的基礎建設。
( )11、沈葆楨曾上奏朝廷,指出為了防範列強的野心,亟需開墾臺灣山地,請求朝廷廢除渡臺等禁令。沈葆楨來臺開墾
建設,與下列何者關係密切? (A)林爽文率眾反清 (B)鄭成功占領臺灣 (C)臺灣被迫開港通商 (D)牡丹社
事件發生。
( )12、詠詠在一本臺灣史書中看到一段文字:「順治 9年(1652 年),土民郭懷一反,戮於赤崁城,民被土番混殺。」請
問:郭懷一是為了反抗哪一國人在臺灣的苛稅暴斂? (A)日本 (B)葡萄牙 (C)荷蘭 (D)西班牙
( )13、通告:「臺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計畫「設局開辦郵政事務」,並准許商人平民「照章買票,附遞信
件」。請問:這個通告的背景為何? (A)臺灣開港後,英國人計畫在臺灣設立郵局 (B)劉銘傳來臺擔任巡撫,
引進西方制度,創辦郵局等新政 (C)鄭氏時期,引進漢人文化、設置郵局 (D)清帝國晚期開港通商,傳教士在
臺設置郵局
( )14、荷蘭人佔領臺灣時曾說到「我們是為了胡椒與解救靈魂而來」,由此可以推測荷蘭人東來目的無外乎傳教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