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中興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第 2學期七年級第 1次定期考試歷史科試題 班級: 座號: 姓名:
-------------------------------------------------------------------------------------------
2
(A)甲午戰爭 (B)第一次世界大戰 (C)霧社事件 (D)
1937
年中日戰爭。
( )13、自臺灣開港後,□成為臺灣最大宗的進口商品,清廷雖然嚴加禁絕,但一時難以改正。日治以後,起初總督府有
意全面禁止,但為避免引發更多的反日抗爭,於 1897 年將□改為專賣,採用漸禁方式阻止□的流通。但弔詭的
是,□專賣逐漸成為臺灣總督府極為重要的收入,曾占所有專賣收入的 68%,更是總督府財政由赤字轉為盈餘的
最大功臣。請問:上述文中□指的是下列何項商品? (A)蔗糖 (B)酒 (C)鴉片 (D)樟腦。
( )14、小林一郎是
1943
年生活在臺灣的青年,他可能會經歷下列哪一種的生活情況? (A)家門口懸掛國語家庭認證
的牌子 (B)加入臺灣民主國發起活動 (C)被徵召為抗日國民革命軍 (D)遵守內地「中國」的法制。
( )15、日治初期,總督府確立「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的基本經濟政策,農業偏重哪兩種農產的生產? (A)稻米和蔗
糖 (B)茶和樟腦 (C)茶和蔗糖 (D)稻米和茶。
( )16、日治後期,總督府提出「內地延長主義」政策。關於內地延長主義政策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改由文官
出任臺灣總督 (B)臺灣人民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C)為了安撫臺灣知識分子要求民族自決 (D)將臺灣
視為中國內地的一部分。
( )17、由於臺灣米口感不佳、產量不高,總督府多次改良研發新品種。1922 年,日人磯永吉成功研發出新的稻米品種,
後來取名為「蓬萊米」,深獲日本人喜愛。蓬萊米在臺灣的栽種面積逐年增加,且大量輸往日本。請問:文中敘述
的情形應是發生於哪一階段? (A)基礎建設階段 (B)工業臺灣,農業日本階段 (C)工業臺灣,農業南洋階
段 (D)工業日本,農業臺灣階段。
( )18、皇民化運動所推行的政策包括下列哪些項目?(甲)普及臺語;(乙)改用日姓;(丙)參拜日本神社;(丁)穿著和服
(A)甲乙丙 (B)甲乙丁 (C)乙丙丁 (D)甲丙丁。
( )19、日人在臺經營現代化的製糖事業,請問所謂「現代化的製糖事業」不包含下列何者? (A)製糖:從舊式糖廍到
新式糖廠 (B)原料:從臺灣原產到印尼進口 (C)運輸:從牛車到五分車 (D)經營:由傳統經營到資本化經營
( )20、有一段關於臺灣歷史的記載:「1895
年,李鴻章代表清帝國到日本春帆樓簽訂條約,他雖然據理力爭,最後還是
無奈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根據上文,下列何者是李鴻章當時所簽訂的條約? (A)《辛丑和約》 (B)
《天津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 )21、「說到這個撫臺,實在是不好的人,他的成果跟著他離開,放著幾萬人的士兵在臺灣,沒得吃,也沒船可以回去。
加上他是外地人,在臺灣無親無戚。」上文是□離臺後,部分臺民的觀感。雖然□認為自己是不得已離開臺灣,
也為此感到難過。不過對於被留下的民眾而言,□並不是個稱職的領袖。上文中的「臺灣巡撫」應是指下列何人?
(A)沈葆楨 (B)劉銘傳 (C)丘逢甲 (D)唐景崧。
( )22、附圖是歷史老師帶來跟同學們分享的紙鈔,並且希望班上同學討論紙鈔存在的歷史
背景。請問:下列四位同學何人的說法較符合史實?
(A)小宇說:「這應該是清末劉銘傳時期發行的。」 (B)阿承說:「我覺得是荷蘭
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發行的。」 (C)沅沅說:「應該是日治時期設立的臺灣銀行
發行的。」 (D)安安說:「這是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為取代日幣發行的。」
( )23、日本治臺之後,引進許多日本文化。現在我們許多生活方式和用語,如「歐巴桑」、「歐吉桑」、「便當」、「啤酒」、
「料理」等,是日本語文經由轉化而成為「臺灣化日本語文」的結果。另外,從姓名上也可看出臺灣人的日本風
味,例如義雄、文雄、智雄、秀雄、英雄、昭彥、勝彥、靜枝等,是臺灣被殖民政府要求改日本姓名的文化遺留。
請問:臺灣人會取一些日本風味的名字,是日治時期哪一個運動推展之下的結果?(A)西化運動 (B)自強運動
(C)皇民化運動 (D)同化政策運動。
( )24、「臺灣總督得於其轄區內,頒布具有法律效力之命令。」這是 1896 年日本發布的「六三法」第一條條文,由此條
文內容來看,「六三法」對於當時臺灣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A)從此臺灣人可以自主管理 (B)形成總督專制
的統治體制 (C)臺灣總督須具備司法背景 (D)視臺灣為日本內地的延長
( )25、1930 年代起,日本試圖將臺灣建設成補給基地,開始推動工業化,經濟政策調整為「工業臺灣,農業南洋」。請
問:這是為了配合日本哪一項政策? (A)西進政策 (B)南進政策 (C)東進政策 (D)北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