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負數加減運算與減法規則解析

pdf
699.67 KB
侵權投訴
加載中. ..
PDF
- 2 -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林保平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數資系
減法的運算規
在作減法運算時,若從數線模式的溫
度來看,我們可以比較同一地點的溫度,
看其溫度的變化,因此就會有原來溫度及
最後溫度兩個位置量,溫度的變化的減法
規則:「溫度的變化=最後溫度-原來溫
度」可以建立在學生的舊經驗上例如,
原來氣溫 20 度,最後氣溫 25 度,氣溫上
25-20。若要透過兩地氣溫高低的比
來看溫度相差多少此時就要用「甲
地氣溫-乙地氣溫」來看甲地比乙地氣溫高
多少度。但這種引入若數值不好,會有像
甲地乙地氣溫高 -5 度的描述方式,較不
自然,但邏輯上是說得通的。對初學的學
生不宜,不過學生對正負有了較深的認識
之後這種抽象推理的學習應是必要的(參
看本文 p5)
通常課本處理減法運算都是透過將
減法看成加法後再運算,並未獨立建立減
法的運算規則。其實減法也有類似於加法
的運算規則,我們建議教師可考量,在課
本或學生習作中,提供學生仿照加法運算
規則建立的方式,自行歸納建立減法運算
規則(但不強調減法規則的記憶)這對學
生而言,應是不錯的思考訓練。減法的運
算規則如下:
若大數減小數,結果取正號,若為小
數減大數,結果取負號。
同號數相減,將兩數的絕對值相減
(大的減小的),再將符號加入。
異號數相減,將兩數的絕對值相加,
再將符號加入。
規則的建立也可以仿照前述加法規
則建立的步驟,請看下例:
例、某冷凍庫,第一天將溫度調至 5度,
第二天進貨之後將溫度調到零下 20
度,請問這個冷凍庫第一天到第二天
溫度的變化是多少度?
1.冷凍庫溫度的變化,列成算式為:
-
A(-20)-(+5) (-20)-5
(註:「最後溫度-原來溫度」應就兩溫度均為正數
時,先討論,此處即可類推)
2.兩刻度異號,溫度的變化是調升或調
降?
調降降幾度?列式說明如何算的?
A:調降 25 , 20+5
(註:20 +5 是兩數絕對值相加)
3.溫度的變化是 度(用正負數表
示)
A-25
4.123列算式為
- ( + )=
A(-20)-(+5)= -(20+5)= -25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 3 -
利用如圖七所示的溫度計圖形,可幫
助學生看出「異號數相減時,兩數絕對值
相加」「同號數相減,兩數絕對值相減」
的意義。
圖七 溫度變化的有向線段圖示
減法運算看成加法運算
大部分課本,處理正負數的減法,都
用「減法可以看成加法」來處理,但對於
為什麼會想到減法可以看成加法,並未有
引導的過程,大部分的課本均馬虎帶過,
以告知或比較的方式處理。例如,知道列
出(-2--3)並透過操作或數算數線間
格得知(-2)-(-3) = +1 之後用與 (-2)+(+3)
= +1 比較的方式,看出(-2)-(-3)=
(-2)+(+3),最後歸納得「減去一個數,就
是加上該數的相反數。其實用電荷相消模
式,計算 (-2) - (-8)時,(參看本文 p10
可以不管原來有幾個負電荷,先補入要拿
走的負電荷數量 88正,(其實此處只要
66正即可,好像比較笨,但卻可以
得到不錯的結論「要減幾個就補幾對」
正數減負數或負數減正數時的方法),再
8個負電荷,剩下原有的 2負電荷及加
入的 8正電荷,嚴格地列式可記為
(-2) - (-8)
(-2)+[(+8)+(-8)]-(-8)
= (-2)+(+8
這樣的處理方式正好展現並說明了
「減一個數就是加上這個數的相反數」,指
出減法與加法的關係。其實透過撲克牌,
紅黑點計分問題也可以讓學生討論減法看
成加法,減一個數就是加上它的相反數。
下例為引導學生思考的活動。
例、撲克牌中的紅心和方塊點數代表得分
(每一點代表得 1),黑桃和梅花點
數代表失分(每一點代表失 1)。計
算總分時,得失分相抵銷,若最後得
5分,總5若為失 5分,總
分記為-5 分。A表示一點J表示
11 點,Q表示 12 點,K表示 13 點)
1.世軒有兩張牌,一張是紅心 K,另一張
是黑桃 7。這 2張牌合起來,是得分或
失分?總分是多少?
A(+13)+(-7)=+6,得分,總分+6
2.現在輪到世軒,他可以抽牌或丟牌。在
他抽牌或丟牌後,總分紀錄是-7。說說
看,他此次可能是抽牌或丟牌?或兩者
都有可能?抽牌或丟出的牌,可能的花
色及點數是什麼?
A丟出紅心 13或抽得黑桃 13,或
抽得黑梅 13
科學教育月刊 278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 4 -
3.用分數來描述撲克牌,他要丟幾分,或
抽幾分就會使總分變成-7 分?
A:丟+13 分或 -13 分都可以
[註:此處可強調丟+13 分,與抽-13 分結果相同]
4.原來分數是 -6 ,,丟 13 用算式計
算總分時記為(-6) - (-13) = -7
-13 分時,用算式計算總分時記為
-6 + (+13) = -7
5.比較 4中兩個加減的式子,你有什麼結
論?
A:一個數減 -13,和加+13 是一樣
的。
在圖八的幫助下,與學生的討論應更
容易。
總共+6 拿走+13
總共+6 加入 -13
圖八 撲克牌對「減一餓數就是加上它的
相反數」的圖示
透過算式填充題也可以引導學生建
立減法算式,下例利用水位變化來處理。
2.水庫兩次合起來是下降了 13 公分,
第二次水位下降 5公分,問第一次水
位是上升或下降多少公分?回答下
列問題。
1.兩次合起來的水位變化是 公分(用
正負數表示)
第二次水位變化是 公分(用正負數
表示)
2.用算式填充,可將算式列成
A )+(-5)=-13
仿照國小的方法上式可以列成
= -
A: = -13 (- 5)
3.看水位圖,若將第二次的水位變化還
原,第一次水位可以用算式記為
A-13 + (+5)
4.比較 2,3 可知 - +
討論本題前,應先處理合於國小算式
填充題互逆或還原求解之問題,改變上題
的數字及方向,可以協助學生歸納「減掉
一個數就是加上它的相反數」圖九展示利
用動態程式,透過相反數的有向線段圖
示,可協助學生理解將第二次下降的量還
原,就是將總變化量加上第二次水變化量
的相反數。
6 -(+13 = -7
6 +(-13 = -7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 5 -
圖九 將第二次水位還原的圖示,此時,
總變化加上還原量就是第一次水
位變化。
兩數差的絕對值之幾何意義
由於正負數的減法已經討論(兩刻度
量的差或兩變化量的差),亦即 a-b 的數
值意義已經獲得,若透過與 b-a 之比較,
數線上兩點間的距離是兩坐標差的絕對
應可繼續討論由於牽涉到|a-b|的
符號表示會較困難,初學之時只建立數值
之意義就夠了之探討。
分數的加減運
在數的概念及數線的教學時,許多課
將正負分數的加減運算(或乘除運算)
與整數分開為兩個不同的單元,事實上正
負小數及分數,從運算規則來看,其實與
整數的運算是一樣的。運算規則的建立在
較小的整數狀況下,透過數線間格的數
算,或黑白旗子的數算,有時直觀便可知
其結果,沒有必要運算過程,規則建立的
必要性並不存在。但對於直觀無法直接處
理的分數運算,則需要列式及運算過程,
例如 54
87

−+


=35 32
56 56

−+


=35 32
56 56

−−


=3
56
此時學生仍只是使用小學的通分
技能,但卻可看出異號數相加時規則的重
要性,透過運算規則,含負數的運算,都
可簡化為不含負號的運算。規則建立的過
程當然是事先討論整數,方便引出規則,
再推廣到分數及小數(在數線模式下,水
位升降之量以整數、分數或小數表示意義
上並無太大不同)而分數的比較大小也應
在含在正負數的大小比較單元,學生對正
負分數或小數的運算較有問題,其實是由
於分數及小數本身的複雜性,而非正負概
念的問題。因此,我們建議,在加減規則
建立之後,可直接討論分數的運算,做為
規則的應用。
事實上分數的加減運算,其處理除上
述方式之外,另一處理的方法是擴充分數
的意義及內容,使其分子分母都可以是負
整數,並將正分數的運算法則,擴充為分
母分子含負號的運算法則(更基本的說法
是擴充等價分數至分母及分子可以有負整
數),例如,有理數的加減法則,定義為
bd
bcad
bd
bc
bd
ad
d
c
b
a±
=±=± ,其 a,b,c,d
整數,此時,正有理數的加減法就擴充為
有理數的加減法,上例即可處理為
5 4 5 4 ( 5) 7 8 4 35 32
()
8 7 8 7 8 7 8 7 56 56
−−××
−+= += + = +
××
科學教育月刊 278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 6 -
35 32 3 3
56 56 56
−+
===
。這種方式的運算,學
生都能理解,才算理解有理數的運算,但
是後者的處理,相當麻煩,大部分的課本
都沒有詳細處理,是屬於代數的運算規
則,由於純代數的規則使用於純數字的的
運算,並無熟練之必要,因此我們建議教
學中不必過度強調,能套用就好,不必對
其運算規則作詳細的引導,學生有此認識
就夠了。
分子或分母為負數之分數
在前述第二種分數運算處理過程
中,牽涉到分數的分子或分母有負號的問
題( 22 2
,,
333
−−
−−
此時分數的意義是什
麼?這樣的分數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些課
本企圖以數線及分割的方法討論,解釋時
0-2 的線段分割成 3等分認為這就
2
3
但事實上圖形現的仍然是 2
3
因為這仍然是一個長為 2的線段平分為 3
等分(雖然此線段在原點的右邊),不是
2
3
看不出這種處理解決了任何問題
實上,像 22 2
,,
333
−−
−−
的出現,無法透過分
數出現的原始意義來解釋,應由分數意義
的擴充來處理。由整數乘除的運算法則,
我們知道(8) 2 (8 2)−÷=−÷ ,非整除的運
算也可以以同樣的想法處理,例如,
8
(8) 3 (8 3) 3
−÷=−÷=,但在國小時學生
已經知道兩數相除可以寫成分數,前式若
依照舊經驗處理寫成分數,就變成
8
(8) 3 3
−÷= ,但這個數是學生不知其意
義的數,為賦于意義,比較兩式就應規定
88
33
=− 較為合理透過這樣的處理 8
3
的意義就建立出來,同時也形成了
88
33
=− 的運算法則,同樣的, 33
,
88
−−
意義及其與負分數的關係也可以依這個方
式建立。這種建立分子分母含負號的數的
意義的處理方式,雷同於負指數意義之賦
于及擴充的方式,例如 30,3-2 對未學過 0
指數或負指數的學生來說是無意義的,因
為根據指數的原始意義(幾個相同的數相
乘的簡記)來看03 -2 3相乘」
並無意義,但由指數的運算,學生應能發
現類似
5
53 2
3
333
3
==
利用指數相減的原
若將此原理運用如下
5
55 0
5
333
3
==
3
35 2
5
333
3
−−
==
就形成正指數意義無法解釋
0指數及負指數(嚴格地說,313
是規定的 13相乘也是說不通的)
若要探明或建立負指數或 0指數的意義,
回頭檢視
5
5
31
3=
3
52
31
33
=,就可確定 30
12
2
1
33
=之規定的合理性了,因此教
時,由無意義變成有意義,其實是一種規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 7 -
約,但規約有時是不能隨便規定的,它必
須維持原有的規則,不與原有的規則矛
盾。在數學上意義的擴充有時也行不通,
例如 3÷0不論從等分除或包含除來看都是
無意義的( 例如,3個糖果平分給 0
人,每人分幾個?」或「3個糖果,每人
0個,可分給幾個人?」,但我們無法
擴充其意義,因為不論規定 3÷0為任何一
數均會導致與「乘除互逆」規則的矛盾
30 30 30xx÷==,因此,0
不能當除數。
交換律與結合
國小學生對正數的加法與乘法的交
換律及結合律已經有初步的概念,牽涉有
負數的加法的算式中,各數是否可交換或
結合其實不難理解,許多課本,以多個實
例計算比較 a+b b+a ,或 (a+b)+c
a+(b+c)結果後再宣告兩律成立是建
立兩規律於「計算結果」的「相等」上,
此法對未曾計算過的式子,並無類推的作
用,我們認為交換律可透過實例情境的類
推、比較、及討論,引導學生自行建立,
計算則可當作檢驗的例子。下例為討論交
換律的問題實例(此處採 4卡並列,因 2
卡並列似乎太過簡單,
例、撲克牌中,每點表示一分,紅牌表示
得分,黑牌表示失分,得分用正數表
示,失分用負數表示,計算總分時,
得失相抵銷,試比較下列三組撲克牌
的總分,然後列出並比較這三個算
式,說說看你有什麼結論?
(a)
(b)
(c)
結合律則可利用簡化如 [-23456
+(+76543]+(-76543)的計算方式
予以討論。
加減的混合運
對於含正負數的加減混合運算,有許
多不同的方法,大部分的課本討論時都是
將所有的減法運算化為加法,然後依序或
運用加法的交換律或結合律對該加法式子
作簡化的運算。但卻遺漏了一個重要的算
法,那就是「省略正號」並利用「符號法
則」將所有的括號去除(因此式子中只有
運算符號)然後將要加的數及要減的數分
別加起來,兩者再相減,這是一般處理時
的方法,我們建議教學中必需有這種方法
的討論。
科學教育月刊 278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 8 -
五、以電腦程式呈現的教學模型
電腦及網路科技的日新夜異,使得使
用電腦協助教學成為未來的必然趨勢,底
下簡介紹幾個我們發展的程式,供讀者上
網參考使用。
一、數線簡介
本程式展示數線形成的過程,教師可
按「展示」按鈕,由電腦自動清畫面並展
示數線的形成過程,也可先按鈕「清畫
面」再依序按「直線」「原點」「單位點」
「手動」等按鈕後,以滑鼠向左及右方拖
曳,形成正向及負向的數線。也可以按鈕
「旋轉點」呈現旋轉點,以滑鼠拖曳使數
線以非水平線的方式呈現,程式也提供選
擇分割任一單位為 2-10 等分的功能方便
討論數與點間的對應關係。選擇 ABC
D可以呈現把手移動其位置可以就
位置與學生問答討論其坐標,也可以按
S」及「H以顯示或隱藏其坐標值,如
圖十所示。
圖十 數線簡介程式起始畫面
二、數線與蛙
本程式展示青蛙的跳躍,呈現跳躍的
軌跡,可輸入跳躍的數值(正負數,正向
負向後可以固定跳一個輸入的量
(有理數),隨機跳一個量1-7 單位,整
數),也可以跳至規定的位置(有理數)
青蛙也可以轉變方向,可供教師討論位置
量與變化量,瞭解在數線上量呈現的方
式。變化量也可以用有向線段呈現,對相
反數的意義,也可有探討(圖十一)
圖十一 數線與蛙跳程式呈現的畫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 9 -
三、正負數的加減運算
1.電荷相消模模型(或紅黑球相消模型)
本程式可展示電荷相消模式的加減
運算過程,可選加、減、乘、除運算(乘
除只展示數值計算過程)可分別輸入兩個
正負數(輸入完成要按 Enter 鍵,使用的
正負電荷數(或紅黑球數)每種都不得超
40 個,否則只呈現數值計算過程),再
按「操作」「繼續」「繼續」…至該鈕再
出現「操作」為止,程式會依序自動取出
或拿走正負電荷,並呈現相對應的算式。
可供教師與學生討論操作正負電荷數量之
方法及意義。
圖十二 正負電荷相消模式型呈現的畫面
2.水位變化模型
本程式呈現一個或兩個水杯(相同
的)並以水位上升下降呈現正負數的加減
法,呈現水位升降的過程,並配以相應的
算式。兩個水杯是比較不同水庫水位時使
(減法)例如某日兩水庫原來水位一樣
高,一個月後,甲水庫水位水下降 13
分,乙水庫水位上升 8公分,此時,甲水
庫比乙水庫水位高(或低)幾公分?幾公
分?圖十三為原題列式為「甲水庫水位變
-乙水庫水位變化」時的圖示。
圖十三 水位變化模呈現的減法過
3.滑尺操作模型
本程式提供可滑動的兩條直尺,兩數
相加時±鈕使其呈現“+”號(預
定的符號)兩數相減時先按 ±」鈕使
其呈現 - 此時上方直尺的刻度會
自動轉向,負刻度在右方,正刻度在左方
(好像將直尺轉向一樣)找出和或差的步
驟如下:
a.確定被加(減)數下方直尺的位置
b.將上方直尺的原點,滑往該位置,
c.看加(減)數在上方直尺的位置在哪裡,
對照下方直尺刻度,就是兩數之和
(差)
本程式除提供操作的按鈕外,直尺滑
動時,也會展示有向線段的加減表示法。
若供學生操作求和及差,對年紀較小的學
生也是不錯的活動,如圖十四。
科學教育月刊 278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 10 -
圖十四 直尺操作模型呈現 12-(-20) 32 的畫面
4.汽車行進模型
本程式類似滑尺加減,以汽車面向為
準,前進為正,後退為負(通常汽車開始
時均面朝正向)汽車行進時會將對應的
有向線段畫出來。其操作步驟如下:
a.輸入兩數,並決定要作加法還是減法
b.按鈕「開始」 程式會清除畫汽車
面向正方向,並依第一數的大小及方向
行進之後,按鈕名稱會變為「繼續」
c.再按「繼續」 汽車會依第二數的方向
及大小行進(若是作減法,汽車會先轉
向再行進如圖十五所示)按鈕名稱仍
為「繼續」
d.再按一次「繼續」程式會呈現兩量相加
或相減的結果(也會畫出與結果相應的
有向線段),按鈕名稱回覆為「操作」
也可以自行依序按「第一數」「加」
(或「減」「第二數」「結果」等鈕,來
觀察汽車的行進。
圖十五 汽車模型呈現減法時,汽車會先轉向再依輸入的第二數行進(第二圖)
5.溫度計模型
本程式呈現溫度計(圖十六),可以
手動或輸入原來溫度及最後溫度,並按鈕
「圖示差」呈現溫度的變化,可作為討論
減法規則的模型,溫度計也可以水平或鉛
直呈現。
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續)
- 11 -
圖十六 溫度計模型呈現的畫面
6.撲克牌程式
本程式提供一套撲克牌,及兩張蓋
牌,方便教師使用撲克牌教學,可鍵入相
關指令移動撲克牌(至相應的坐標位置
以撲克牌的左下角定位置)可供教師上課
時,作撲克牌相關活動時作呈現之用。圖
十七呈現一些撲克牌問題「圖中第二列
若左邊兩牌點數之和與右邊點數相等,問
蓋牌可以是哪一張牌?」就可讓學生討論
加法的算式填充題。
圖十七 撲克牌程式呈現的畫面
科學教育月刊 278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五月
- 12 -
六、結語
本文首先介紹了正負數及其加減運
算,在古代中國使用的狀況,並列出我們
認為正負數及其加減運算在國中教學時,
所應完成的能力指標,並就相關概念及議
題,提出討論,最後舉例列出我們所發展
的與正負數教學有關的電腦教學模型,供
國中教師教學之參考,這些程式可上網
http://dynamath.idv.tw http://動態數學
.tw 察看使用希望對國中教師有幫助
參考書目
1.李嚴、杜石然(民 81 中國古代數學
簡史(4版)。九章出版社。
2.李繼閔 (民 81 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
研究。九章出版社。
3.郭書春(民 84 古代世界數學泰斗─
劉徽。明文出版社。
4.Bennett, A. B. & Musser, G.(1981). A
concrete approach to integer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Kennethe E. Easterday &
Loren l. Henry (Ed.) Activit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 Readings from the
Arithmetic Teacher & Mathematics
Teac he r.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5.Cajori, F. (1928, 1929) . 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 2 volumes.
Lasalle, Illinois: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
6.Duncan, R. K., & Saunders, W. J. (1980).
Introduction to integers. Instructor,
90(3), pp.152-154.
7.Human, P., & Murray, H. (1987).
Non-concrete approaches to integer
arithmetic. In J. C. Bergeron, N.
Herscovics, & C. Kiera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III, pp.
437-443). Montreal: Universite de
Montreal.
8.Kohn, J. B. (1978). A physical model
for operations with integers.
Mathematics Teacher, 71(9), pp. 734-736.
9.Smith, David Eugene (1860-1944).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 I.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Inc., 1958.
10.Smith, David Eugen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vol. II. Boston: Ginn and
Co., 1925.
11.Thompson, F. M. (1988). Algebraic
instruction for the younger child. In A.
F. Coxford (Ed.), The ideas of algebra,
K-12 (1988 Yearbook, pp.69-77).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收藏 ⬇️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