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九十三學年度
二年級兒童深耕閱讀教學設計
書 名 |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 | 繪畫者 | |
作 者 | 編譯者 | 無 | |
初版日期 | 民國 89 年 | 出版社 | 和英出版社 |
ISBN、ISSN | 9579753482 | 分類號 | |
適用年齡層 | 5-99歲 | 書構頁數 | 全彩 / 平裝 / (84) * (31)公分 共(7)頁 |
閱讀層級 層級 層級 | 一~六年級 | 設計者 | 柯淑巧、林淑琴、徐章華、 |
類型 | 圖書印刷資料:□圖書 □中文書 □繁體 □簡體
□期刊文 圖 □表 □譜 非書媒體資料:□立體資料 □錄音帶 □影片資料 □電子資料 □網站資料 □其他 | ||
呈現方式 | 圖畫書 □漫畫書 □純文字 □圖表照片 □注音 | ||
摘要大意(200-300字) 這是一個真實的事情,許多年前一位瑞士畫家出現在的一個小鄉村裡,他畫下他所看到的景色,三年以後他回到同樣的地方,又畫了一張,如此在相同地點每三年畫一張,共畫下了七張圖,即為本書,全書沒有一個字,只有忠實的圖畫紀錄。七張圖中包含了各個不同的季節,不僅紀錄景色,也紀錄了人們的活動方式,每一張都有不同的風貌,三年的時間帶給鄉村什麼樣的變化呢?是多了什麼?還是少了什麼呢?作者約克.米勒沒有任何文字的引導,就算是目不識丁的人也能享受閱讀,有所啓示。 |
教學利用:
Key Words關鍵詞(與主題相關之意義詞語) | 十大能力、共通能力 | ||||
1.環境問題 | 4.環境改變 | 發展潛能 | □科技資訊 | 生涯實踐 | |
2.環保問題 | 5.環境教育 | 獨立思考 | □組織規劃 | □團隊合作 | |
3.環境變遷 | 6.人為破壞 | 鑑賞表現 | 尊重關懷 | 邏輯能力 | |
六大議題 環境教育 □人權教育 □生涯教育 □兩性教育 □資訊教育 □家政教育 | □主動研究 | □溝通分享 | 批判力 | ||
□國際暸解 | □終身學習 | □創造力 | |||
七大學習領域 語文 數學 社會 自然 □藝文 □健體 綜合 | 多元智慧(能) 語文 □邏輯 □空間 □肢體 自然 內省 □音樂 □人際 | 11種大能力: □信心 動機 □努力 責任 □主動 毅力 關懷 □團隊合作 □常識(食衣住行) □解決問題 □專 注 |
教學引導:
設計理念: 環境變化的概念對低年級的小朋友而言是模糊的,因為他們的經歷太少了。而我們學校的環境近幾年不斷在改變,正好給孩子們一個親身體驗的機會,他們看到一塊其貌不揚的一角,經過重新設計新建後變成了美麗的休閒區、教學區,現在更直接參與重建後花園(遊樂場所與生態園區)的規劃,因此閱讀這本「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對我們小朋友來說將會更有所感觸。「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這本書中一個字也沒有,全然透過觀察圖片與討論分享,讓我們引導小朋友體會「這世界每天都在改變」,然而變好或變壞卻不是絕對的,雖然有得必有失,但如何讓得到的比失去的多,是我們要認真思考,尤其在生態保育方面更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層面。同時我們讓孩子思索一個更實際的問題──我希望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環境?我們期望孩子經過種種教學活動的激盪後,能在他的內心深處植入一點點環境保育的觀念,那將是全地球之福! |
教學時間:三節 教學年級:二年級 具體目標:
【語文領域】B-1-1
能培養良好的聆聽態度 C-1-1-1
能清楚明白的口述一件事情。 E-1-4能喜愛閱讀課外讀物,主動擴展閱讀視野。 相關單元: 【綜合活動領域】第六單元:生活新主張(對後花園的休閒設置新主張)。 【語文領域】第四單元之十:小鎮的柿餅節(與其秋天的景色相比較)。 |
教學活動〈一〉: 〈1〉
第一堂課: 1.
你觀察到圖畫中那棟粉紅色的房子,有哪些改變? 教學活動〈三〉: 學習單--挖土機闖天關之完成。 |
參考資料來源:
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和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