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南港高階中學學校總體課程評鑑表

格式
docx
大小
21.04 KB
頁數
3
上傳者
吳政憲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22-01-12,离现在 3 28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臺北市立南港高級中學學校總體課程評鑑表

填表時間:         

向度

指標

校本檢視重點

校本發展程度

5=90%以上;4=80%3=70%2=60%1=60%以下

質性描述

說明:特色、困難或對策

工具證據

如:會議記錄、課綱、學習評量表等

備註

課程與總綱及學校願景關聯

  1. 課程發展計畫符合總綱精神。

1.1 學校總體課程發展計畫,能盤點、對應與開發新課程,以符合總綱精神。

說明:至少涵蓋兩點:(1)課程架構學分總數符合課綱基本要求;(2)課程內容符合課綱三面九項核心素養、學習重點等。

總體課程發展計畫符合總綱精神的程度:

5   4   3   2   


  • 課綱

  • 課程計畫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1. 課程發展計畫與學校願景具關連性。

2.1 總體課程發展與學校願景具關連性。

總體課程發展與學校願景關連程度:

5   4   3   2   


  • 課綱

  • 課程計畫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課程發展組織與運作機制

  1. 成立或健全課程發展組織。

3.1 學校有能操作發揮實質功能的課程發展組織。

說明:如課發會、課發會下各工作小組(課程規劃組、評鑑組、各課程的共備 社 群領域教學研究會與課程核心小組)等。

學校課程發展組織充分發揮功能的程度:

5   4   3   2   


  • 相片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3.2 課程發展組織之成員能發揮課程領導與學科專業能力。

課程發展組織成員能發揮課程領導與學科專業能力之程度:

5   4   3   2   


  • 相片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1. 各課程發展組織之間、課程發展組織和行政單位之間,其運作機制及互動協調能發揮實質功效。

4.1 各課程發展組織具橫向聯繫。

說明:學校具有跨課程小組或共備社群之間的對話機制或課務協調等,且運作能發揮實質功效。

課程發展組織能發揮協調功能之程度(如學科小組、共備社群、教務處課務組、與課程核心小組有跨系統協調):

5   4   3   2   


  • 相片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4.2 總體課程之發展能經各層級課程發展組織運作並依循行政程序確認。

說明:各領域發展之課程能於教學研究會、領域會議、課程核心小組、課發會中討論確認。

各領域發展之課程能於校級課程發展組織中討論與確認:

(請於右欄說明困難與對策)


  • 相片

  • 會議記錄

  • 其他(請說明)


4.3學校行政單位能支援課程發展組織運作與執行。

說明:依照各領域需求,呈報後學校行政能為課程組織提供場地、器材、經費等資源以研議課程,或提供教師社群增能活動或資源等。

課程組織與行政單位之間的相互配合度:

5   4   3   2   


  • 相片

  • 會議記錄

  • 財產增加單

  • 場地登記表

  • 其他(請說明)


  1. 完整記錄各層級課程發展組織之運作情形,以供後續改進參考。

5.1 學校各層級課程發展組織定期運作(如定期會議、講座、參訪、觀議課等),並留存紀錄,供後續參考。

課程發展組織能定期運作且紀錄完整程度:

5   4   3   2   


  • 相片

  • 會議記錄

  • 觀課紀錄表

  • 其他(請說明)


適性課程實施內涵

  1. 總體課程目標與個別課程規畫之目標及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評量安排等,具邏輯一貫性。

6.1 各學習領域(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的課程規劃,能呼應總體課程目標。

各學習領域(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的課程規劃能呼應總體課程目標的程度:

5   4   3   2   




6.2各學習領域(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之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與評量安排等具邏輯一貫性。

各學習領域課程(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之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活動與評量安排等具邏輯一貫性的程度:

5   4   3   2   




6.3 總體課程能考量各門課程內涵間的聯繫,及各年級縱向銜接與領域間橫向統整。

總體課程能考量各門課程內涵間的聯繫,及各年級縱向銜接與領域間橫向統整程度:

5   4   3   2   




  1. 課程內容與教學模式,能以學生為主體,符合學生多元學習需求與適性發展。

7.1 總體課程能依據學生的背景分析,進行規劃與實施。

說明:課程規劃必須考量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需要、性向、未來職涯發展等。

總體課程能依據學校與學生的背景分析進行規劃,達成的程度:

5   4   3   2   


  • 課程計畫

  • 入學成績分析

  • 升學狀況分析

  • 其他(請說明)


7.2 各學習領域(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能發展素養導向相關課程,並研發相關教材。

各學習領域(含校訂必修及多元選修等)能發展素養導向相關課程,並研發相關教材,完成的程度:

5   4   3   2   


  • 相片

  • 教案

  • 學習單

  • 其他(請說明)


7.3製作學生選課手冊(內含學生學習地圖)。

選課手冊完成程度:

5   4   3   2   




  1. 建立教材資源共享與永續的概念。

8.1 學校能發展與建立共享的教材資源平台,以支持課程永續發展。

說明:可建立學校雲端分享平台,或是編製課程的教師手冊等。

線上共享的教材資源平台充分發揮功效程度:

5   4   3   2   




8.2 舉辦全校性或領域課程分享會,邀請教師、家長與學生共享與發展。

舉辦全校性或領域課程分享會:

(請於右欄說明困難與對策)


  • 相片

  • 實施計畫

  • 其他(請說明)


系統課程評鑑與回饋

  1. 進行課程評鑑規劃。

9.1 召開相關會議形成課程評鑑共識,以提出課程評鑑計畫書。

說明:課程評鑑規劃可包含形成課程評鑑小組、時程與項目等

課程評鑑規劃情形,勾選已完成之項目:

  • 課程評鑑組織 課程評鑑時程

  • 課程評鑑項目 課程評鑑計畫書

  • 其他(請說明)




  1. 建立課程發展回饋機制,管理多元的課程評鑑結果。

10.1 學校能盤點並統整多元的課程評鑑結果,並建立回饋機制。

例如:觀議課資料回饋授課老師及共備社群教師,經整理後作為課程調整的參考,並列入課程發展組織的對話討論資料,並留存紀錄。

建立有效的課程發展回饋機制情形:

  • 已建置課程發展回饋機制,並在使用中

  • 課程發展回饋機制已建置,尚在調整中

  • 尚未建置課程發展回饋機制

  • 其他(請說明)


  • 相片

  • 會議記錄

  • 整理後之觀課紀錄表

  • 整理後之課程評鑑表

  • 其他(請說明)


  1. 善用評鑑結果增進學習成效。

11.1 學校能根據總綱精神、學校願景、與課程目標,檢視總體課程實施成果,並根據回饋進行課程調整。

檢視總體課程實施成果,並根據回饋進行課程調整情形:

  • 本校已檢視課程實施成果,已根據回饋調整課程。

  • 本校已檢視課程實施成果,正根據回饋調整課程。

  • 本校已檢視課程實施成果,尚無課程調整之規劃。

  • 本校尚未完成學校課程實施成果檢視。


  • 相片

  • 會議記錄

  • 整理後之觀課紀錄表

  • 整理後之課程評鑑表

  • 其他(請說明)


11.2 學校能檢視評鑑結果,分析運用,並檢討總體課程與進行教學精進。

根據評鑑結果檢討總體課程,規劃具體教學精進措施:

已針對評鑑結果進行總體課程檢討會議

已針對評鑑結果進行教學精進

已規劃時程召開相關會議進行研議

尚未進行


  • 相片

  • 會議記錄

  • 整理後之觀課紀錄表

  • 整理後之課程評鑑表

  • 其他(請說明)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