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之探討
│ 目錄│
談「永」字八法其在書法基本運筆法上
,就揮毫之適用度。
從王獻之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談「永」
字八法的適用性。
三、談「永」字八法在書學運筆法中,就
理論架構上的適用性。
四、從晉代書最工,父子爭勝,重嫡傳,
談「永」字八法之盲點。
五、就文字形體的演進,看「永」字八法
的適用性。
六、從初學者入門宜以楷書為始,漸進後
的隸書或篆書為輔,來奠定書法大底,
談「永」字八法的適用性。
七、從晉衛夫人的筆陣圖,談「永」字八
法適用度之定位。
八、談「永」字八法在當今人文教育的再
造下,論其實用性如何!
一九七六年六月初稿 一九九九年二月修訂 林聖博撰
「永」字八法從古至今,已成為想研究
一手好字之學者們,所必須持之以恆,取
其精華,學其堂奧後,始有進階可言之必
經途徑。然這種歷經千百年專家學者均一
表讚同,所共認之「永」字八法,其價值
觀又是如何呢?雖然筆者亦不能脫俗,自
幼也以臨摹「永」字八法為墨書之入門,
以此「永」字八法為學習書法之起點。
然回顧「永」字八法,徘徊在心中至今
三十七年已過,其價值觀,真的如此為書
法界之成家立說前,非常重要的築基立樑
之要典嗎!對本人而言,其答案當然是個
問號「?」。原因很簡單,因簡簡單單的「
永」字八法,根本就不敷使用,平常所常
見約五千字之撰文立書,其間之盲點可就
多啦!如果說僅是為初階程度者,介紹書
法運筆法中的八個基本動作,則是不失為
一個好的說明標的。
或許有人會說,「永」字八法有八種不同方法
不重覆,每一法均是很基本,亦很重要,是個
既簡單又容易入門之好途徑。學習之後境界的
高低,就看個人造化,既然能留傳千百年,自
有其存在價值,此「永」字八法做為初學者築
基立樑,難道說不好嗎?問題就在這裡,也是
本人之所以立說為文之所在。因此就筆者撰述
本文,談「永」字八法探討之際,當不敢自認
才高八斗,喜歡品頭論足,揭前人之短;然也
不是引進異端邪說,或譁眾取寵,更不是標新
立異,自創奇說謬論,而是藉此一抒卅七年來
,學習書法的路途上,所遭遇到許許多多的問
題中,獲得解惑的一個小撮心得。(註:當本文
發表後,筆者將撰寫「標準草書講座」之專論,為民
國五八年至八七年之心得,深盼同道先進賜教。)
一、「永」字八法其在書法基本運筆法
上,就揮毫之適用度
「永」字八法的務實寫法,就橫畫來講,大家
均知道是「左起短橫」、「左起斜上小橫」等筆法
。像筆者恩師名書法家王靜芝教授於「王靜芝論
書叢稿」第二十七頁就如此言道:『最簡單的「一
」字,如何收筆,在永字中便沒有;比如「十」字的豎,如何收筆永字中便沒有』。缺少這樣的基本運筆方法,適合於書法的基本動作之「左起長平橫」嗎?當然不!而勒、努、趯等,所構成的運筆動作之豎筆,適合於初學者嗎?更是「不」!道理很簡單,因最基本的左長橫與中直豎,就產生短橫有缺,豎筆過於繁雜,難收務實之效,實不適於初學者,為其起點之教材。故就「永」字八法,其在運筆法上,對初學者而言,當是不適宜的。
二、從王獻之學習書法的過程,談「永」
字八法的適用性
嫦娥奔月的古老美麗傳說故事成為爭議性,是因美國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進階至登陸月球,才揭發了留傳國人心目中千百年,中秋月圓嫦娥奔月之神話。 話說筆者敢不自量力,就直指傳統「永」字八法,與嫦娥奔月般的已具爭議性,是因學習任何學問,藝術亦然,務實才是要道,不要一味的太過於嚴守古法之墨規,而使自己久久不能自拔;在書法學習的路途上,其理亦同,亦勿認為一開始練習「永」字八法,並持之以恆,就可在造藝上達到登峰造極,維妙維肖的境界,這種想法是不務實的。 據筆者長時間研究「永」字八法,深悉「永」字八法,較適於書學研究者,已具某種程度,或另有特殊需求時,始宜習之。因「永」字八法的練習,必會
因研究者之異,而有不同層次之效應,此效應當有正
、反兩面之景。可筑書房王羲之傳奇之作者歐少游,
在該書卅六頁意曰:「王獻之在初學之際,並不是以「
永」字八法為習書典範,而是照著王羲之的字中,挑
出「橫」、「點」、「撇」、「鉤」等筆法中,來練習基本
功夫,足足有二年,未得王羲之讚賞,第五年後,才
真正開始練習「大」字,亦是歷時二年等… 」。從上
述這樣的書摘中,應可簡單的瞭解,王羲之教子習字
,亦不是以「永」字八法為起點教材,至於留傳千百
年,傳統書學中,採用「永」字八法為初學者入門之
論,除了以介紹書法上的基本動作,不失為一個好的
說明標的外,其餘應是頗具商議性,其理可明。
三、談「永」字八法在書學運筆法中,
就理論架構上的適用性
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就其基本筆法的十二個動作裏
,我們知道分別為「點」、「橫」、「豎」、「撇」、「捺」、「
鉤」、「剔」、「彎」、「折」、「戈」、「挑」、「橫戈」、而「
永」字八法其運筆法,則是「側」、「勒」、「努」、「趯」、「策」、「掠」、「啄」、「碟」等。 由於「永」字八法的
第一法「側」:即是點。第二法「勒」即是短橫畫。第
三法「努」即是豎畫。 第四法「趯」即是鉤。 第五
法「策」即是向右斜上小橫。第六法「掠」即是向左
一撇。第七法「啄」 即是向左短撇。第八法「碟」即
是一捺。從這八法中不難看出均是很基本的動作,然
問題就在這八種基本動作中,並無法來包容所有書法
之筆法,僅能視其為基本架構中之一小部份。
在書法基本架構中,光是一個點來講,並不是僅一
個「側」(註:此「側」是指「永」字八法中的第一法)點而
已。就一個點來講,據筆者歸納就有十三種不同的運
筆法,簡單來講「永」字八法第一法「側」點,僅是
這十三種的運筆法中的一種。這十三種單獨的「點」
分別為:「直點」、「長點」、「勾點」、「平點」、「啄點」
、「挑點」、「微點」、「向左點」、「向右點」、「向上點」
、「曲抱點」、「兩向點」、 「左顧右盼點」等。 至於
「向下點」(註:又可稱為帶下一點),筆者將其歸納為「
雙點」的範圍裏,不在這十三種單獨「點」中。 關
於「雙點」又可分為: 「左右點」、「上下點」、「同向
點」、「相向點」、「相背點」及 「帶下點」等六種,「
雙點」之運筆點法。關於「三點」又可分為:「上合
三點」、「下合三點」、「下開三點」、「系部三點」、「中
橫三點」、「水部三點」等六種。關於「四點」又可
分為:「背四點」、「聚四點」、「連四點」(註:連四點
又分為中橫四點、下四點、下內四點)等 三種。像上述
點的種類,就分別為「單點十三種」、「雙點六種」、
「三點六種」、「四點三種」等,而「永」字八法的
「側點」,僅是「單點十三種中的一種」。
至於「永」字八法中的其他七法亦然,其理可知
。難怪筆者恩師,聞名標準草書家方行仁先生,直
指「永」字八法根本就無,頗為重要的「斜鉤法、
浮鵝鉤、豎彎鉤、背拋鉤」等筆法,高市中國書法
學會前理事長劉百鈞先生之觀點亦然。在鉤法中,
據筆者歸納就有十五種不同的運筆法,分別為「豎
鉤、向左鉤、向右鉤、平鉤、斜橫鉤、長曲鉤、短
曲鉤、右昂鉤、圓鉤、包鉤、背拋鉤、豎彎鉤、浮
鵝鉤、斜鉤、努鉤」等十五種鉤法。 從這樣「永
」字八法中的第四法「趯」鉤法,不難看出僅是前
面這十五種基本鉤法中的第十四種,努鉤法(註:又
稱橫折鉤 ,橫折鉤又分為長橫折鉤及短橫折鉤)二類中的
短橫折鉤法而已。試問光就筆者所提出「永」字八
法中第一法 「側」點,則是單點範圍中,十三種裏
的一種;而第四法「趯」鉤法, 則是十五種鉤法中
的一種時,大家應不難想像其他六法(註:指「永」
字八法中的第二法、第三法、第五法、第六法、第七
法及第八法等),在書學的基本運筆法中,所佔
份量及比率,應是既輕又薄的(註:基於篇幅僅
談論「永」字八法中的第一法及第四法,其他六法不再
續述)。故就「永」 字八法,在理論架構上的
適用性,及務實眼光來看,其不適用性是可理
解的。
四、從晉代書最工,父子爭勝,重嫡傳,
談「永」字八法之盲點
中國自古以來,任何朝代均有其當代之
最,如晉字、唐詩、宋詞、元曲然也。既
然晉朝「書字」為最,自有其形成之道,
而其形成當是來自前面朝代的三個時代,
書法藝術在隸書方面之薪火相傳。由於此
旺盛之風奠立在師承及流派,各家各派爭
勝比美,及至「父子爭勝,兄弟競爽,殫
精以赴,疲神靡辭」, 成為當時盛景之況
,這在馬宗霍先生所詮釋的「書林藻鑑」
一書,曾如此載之。因此「永」字八法其
真正的背後價值,到底是什麼?像可筑書
房王羲之傳奇作者歐少游,在「永垂千古
」一文中,提到『王羲之練「永」字,光
這一個字就寫有十五年之久』;李陽冰云:
『昔逸少攻書多載,十五年偏攻永字』。大
家如靜思一下,應不難領悟出, 王羲之已
是當時非常有名的書法大師級人物, 又肯
在晚年以十五光景去苦練 ,自有其道理存
在,而這個道理,當在嫡傳奧理上 ,非一
般人所易悟其所以然。
話說「重嫡傳」並不是外表看看、內表
想想,就易悟其理通其道,而是口傳面授
始得其機宜,故「永」字八法其在練習上
之一般需求是什麼?再進一步的自我需求
是什麼?無形中代代口傳面授中,已成繁
榮後起之秀,談書論道之藝事,因此如非
嫡傳之後人,其盲點之事出,將是然也!
談到「永」字八法盲點,前面已言,首
先要知道的是,其一般需求是什麼?其一
般需求當是便於書道八法之概說,方便說
明.初學可以很快就知道,書法中的八法
是那八法,就教學概念上之介紹是佳!然
在其「永」字八法易於說明之際,其背後
所擁有的練習價值,卻因而被忽視或誤解
,甚而誤導,於是盲點之生就不自知;至
於所謂的,再進一步的自我需求是什麼?
如以超然客觀立場言之,那當是從練習者
,本身的先天、後天條件,及環境來做評
估。比喻說「人」的條件,人有高、有矮
;人有大手掌、小手掌;人有左撇子、右
撇子;人有男人、女人;人有小孩、大人
、老人;人有個性溫和、暴躁;人有內向
、外向等,均是自我需求標的上考量之差
異點。如果這些基本「人」的條件,還未
弄清楚理出頭緒來,就一窩蜂的認為代代
相傳,至今千百年的就是上品寶典,而照
單全收毫不考慮其所以然,那當然是根本
無法知其盲點之所在!
學習任何事理,不知其盲點,或知道有
盲點,而無法突破時,可以奉為圭臬嗎?
故就從晉代書最工,父子爭勝、重嫡傳,
談「永」字八法盲點已存在時,試問「永
」字八法是凡人皆均適用嗎?
五、就文字形體的演進看「永」字八法的
適用性
學習書法之道,貴在悟得古人之真蹟,
而真蹟之悟,就有賴碑帖之賜,故學書者
為求碑帖之研習,有全面性之認識,考究
其文字形體之演進,當是學書之時不可少
之課題,故在本論談「永」字八法的適用
性如何之際,應是順理成章,頗具書學之
論據。
在我浩大中華文化的歷史碑帖中,字體
之演化,我們知道有始於傳說中不可見的
倉頡造字,而可見之最古者,以上古時期
的古文殷墟甲骨文↓鐘鼎大篆↓石鼓籀文
↓小篆;中古時期以漢隸為主的兩漢八分
隸書;近古時期以二王所主導的真行草。
以後的朝代有唐朝的歐陽詢、虞世南、褚
遂良、李邕、顏真卿、柳公權、懷素、孫
過庭、張旭;宋朝的蔡襄、蘇軾、黃庭堅
、米芾;元朝的趙孟頫、鮮予樞;明朝的
宋克、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清朝的
王鐸、傳山、劉墉、張照、吳榮光等,就
書體之流派,均是承二王的真行草書體。
然回顧書體之演進,均是自晉朝後就定
型,此風一直至清朝的包世臣、張裕釗、
何紹基、鄧石如以後,才獲得改善。書家
們因篆刻之風,而逐漸朝向兼攻篆、隸、
魏等各種字形書體,在此時序亦頗為相近
的清光緒廿五年(西元一八九九年),經考古
學家王懿榮的在殷都所在地王宗廟處,掘
出許多龜甲獸骨碎片,又吹起商代甲骨文
之風,而有甲骨文書家,如羅振玉、商承
祚、簡經綸、董作賓等,揭開甲骨文書法
之風。
時序在民國八十八年現在,書法家又在
工商業時代,注重美術裝飾圖案廣告的,
日新月異求新求變下,字體的變化已到進
入電腦,千變萬化的自由意識洪流中,因
此各種書體及流派,將會在未來的時序裏
,掀起革命性之已知或未知各類字體之流
行,這亦是現代工商社會必然之現象,也
是未來文字形體演進中的一股趨勢。故從
廿一世紀文字形體演進,及書家的流派來
看│「永」字八法其適用性│書家必須因
應,書體在電腦資訊高科技,及工商社會
美術字洪流銳變下,須擁有,或擅長各種
書體,而日見薄弱。
六、從初學者入門宜以楷書為始,漸進
後的隸書或篆書為輔,來奠定書法
大底,談「永」字八法的適用性
初學書法者在入門時,以楷書為宜是眾
所共識的,由此楷書之基本架構,來奠定
對書法美學上之宏觀,則不管是筆法、筆
勢或筆意來講,均可言之為面面顧到,全
方位之體協。因此時序上,位居於本世紀
的書家們,不管是一般書家或老一輩專家
學者,亦紛紛提出楷書打底之重要性。
至於為何隸書可做為輔助性打底,這不
難由其運筆的基本動作上獲悉。隸書是重
視右方收筆時之半弧型圓轉收尾,從形態
上可知,隸書是始於改變小篆之圓筆,而
為方筆,將小篆之長體修正為方體,初學
楷書者,在進入初階、中階程度時,想在
學習楷書之途徑上,擁有楷書之踏實築基,
,則在方筆之使用,當是力求方用頓筆,
外拓更是須筆畫雄偉沉著及瀟瀟,然這些
在隸法裏,自有巧妙之處可得。
回顧「永」字八法之運筆,用指力寫字
其法不如隸法方筆之純方自如。尤其以小
學生、中學生們,當學習運腕之際「永」
字之運腕是不易得當的。
再言篆書之所以被書家列為奠定書法大
底,其理當在篆書之主軸運筆法是「中鋒
」法是也。此說最早出於東漢蔡邕筆法九
勢中,又稱曰「盈中」, 清代書家笪重光
在「書筏」一書中亦說 :「能運中鋒,雖
敗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
根,斷在於此。」, 可見以篆書的中鋒法
,來做為學書者,漸進成長途徑中之輔助
良器,是遠較「永」字八法來的務實,像
筆者中鋒法之得,就是受教於恩師曹秋圃
、蔡元亨、陳丁奇、施孟宏、方行仁、王
靜芝等先生之授。
話說現階段時序的學書者,在資訊來去
易覓,及時間效應之景下,已有書家喊出
復古之言│「習書宜以隸法為始,隸書方
筆為用 」。楷書基於現實環境,幼、少年
齡層較適宜;而青、中年齡層學書者宜以
隸法為始,以方筆悟楷;而用絞之圓筆為
進階程度者,領悟中鋒法的上乘法門,並
不受年齡層之束限,已漸有共識。故在本
節「從初學者入門宜以楷書為始,漸進後
的隸書或篆書為輔,來奠定書法大底,談
「永」字八法的適用性」之際,應不難理
解「永」字八法,對書家打底是式微的。
七、從晉衛夫人的筆陣圖,談「永」字八
法適用度之定位
王羲之師晉衛夫人是史書所記,惜乎其
墨寶遺跡未存,幸有筆陣圖傳世。筆陣圖
對六種用筆法曾言 :「結構圓備如篆法,
飄飄灑落如章草,凶險畏如八分,窈窕出
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
右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
斯造妙矣。」,這句話非常坦然表態出二
件書理是│「永」字八法左右開弓之運筆
:「陽」可達奇倔雄風之書風;「陰」可至
柔媚纖弱之姿尚。舉然之間,最易進人飄
颺灑落之景。
話說任何書理,均有其書體上,就每個
字本身書體之特性存在。學習者如不諳其
特性,當是難直搗其堂奧,而書法之道,
貴在適得其實,始宜事半功倍,否則誤闖
書法的學習路徑,除了浪費時間,多走冤
枉路外,其終點亦難至也!
至於晉衛夫人,在當時傳什麼秘笈或要
訣給王羲之,就「永」字八法其運用之妙
看來,只其師徒倆才能悉啦!不過有一件
事,是頗可確認的當是│後代的我們稱其
為章草大書家,唐代張懷瓘讚譽為「章草
之神」。此與前面筆者所言│「永」字八法
左右開弓之運筆,舉然之間,最易進入飄
颺灑落之景,不謀而合,此其一;就書理
來看「永」字八法之受益,當是:(一)左
短橫接微偏右的勒筆。(二)左策起右觸努
,再接由掠左撇收。(三) 左右大幅度於大
偏左撇收筆後 ,又緊接大偏右短撇啄之運
筆,在觸努後又往右由碟筆法 ,捺刀大偏
右收筆, 此三點是「永」字八法頗適於章
草之書寫,此其二。
由上述之說,可獲知「永」字八法其運
筆之架構,較適於筆畫平正之書寫的章草
,而較不適用於筆法平穩、端正有方,講
求結構上必須均勻搭配的楷書。
八、談「永」字八法在當今人文教育的再
造下,論其實用性如何!
在本世紀末的現在,只要是華人的社會
,以人為中心的人文教育,在傳統藝術中
,所顯示出來的是什麼,就務實眼光觀來
,當是現代與傳統之分。然在談到人文教
育再造時,給人貼切感受當是 Closed
Systema(封閉系統)的一再延伸,如何有
效率科學化的改革教育下一代,這其間給
人的觀點,當是經濟效益性如何!市場實
用性及需求性如何!不能高估,亦不能偏
誤,其真正之價值(Intrinsic value)又是
如何!這站在具備傳統背景,歷史脈絡的
「永」字八法,在古代時,就當做是零缺
點來,是否亦適合現代人,講求高效率下
的人文教育再造之要求呢?因此「永」字
八法在代代相傳薪火不斷下,其實用性及
效率性,在當今人文教育的再造下,實有
再議其環境與市場適合否之必要,亦是不
容置疑的。
大家都知道,廿一世紀的現在,工商社
會在實用及時效的需求下,高效率資訊時
代之來臨,如全球性資訊網路之建立,已
成一股大趨勢;同樣,本論所言所涉及的
古法鍊鋼│「永」字八法練習後的結果,
是「大成」、「不成」、或「三不像」呢 !
當是當今書法界,所必須去認真思考的議
題。在時間就是生命,有誰能像王羲之天
天練「永」字八法不間斷達十五年之久,
就現代人務實的眼光看,並不是很多;因
現代人不是古代人,在與世無爭的農業社
會,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作息時間較規律
,較不易長時間從事一件較專一的學術求
知或研究,故就以科學的眼光看來,以十
五年為時序,「永」 字八法是最好的典範
習字嗎?
筆者的看法認為「永」字八法在人文教
育的再造下,其實用性當是有其爭議性。
人文教育的再造,是不做無謂的滯工練
習,講求效率性、講求經濟性、講求科學
性及講求完整性。從前面筆者所論的八個
不同主題中,相信大家不難在回顧中獲悉
「永」字八法:(一)無法達至完整性│就
運筆法來言。(二)不適合初學者為書│就
楷書寫法來言。(三)就時序效應來看│不
易在短時間見效,就不合乎經濟性。(四)
就科學性來看│其在練習上,具有系統性
及架構性之基本精華嗎?等等像這樣一系
列的問題均是不得體。試問「永」字八法
就教育的內容與方向,如以專業客觀的知
識領域,做較具宏觀的檢討時,我們不得
不就其整體性,做全身的體檢,來衡量其
價值觀。
⊙站在超然的循環性時序大觀來言
蓋從唐代李世民以前 ,王羲之、王獻之父
子在書法界的聲譽是王獻之勝於王羲之。這可
由南齊人劉休傳中所載 :「羊欣重王子敬正隸
書,世共宗之,右軍之體微古 (據蕭子顯「南
齊書.劉休傳」作「微古」,而李延壽「 南史
」則作「微輕」),不復貴之」。( 註:子敬是王
獻之的字,而右軍是王羲之的最後官階),如果不是李
世民貴為一國之君,捧父壓子旨意, 王羲之這
個名字是否會被世人留傳下來,是個頗具爭議性
的問題。 劉宗時的虞龢簡直如此言道:「羲之
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瘐翼、郗愔,迨其末年,
乃造其極。」 此是指王羲之晚年時,其書法上
之造就,世人才無議。
從上述所言,告訴大家:(一)大王因李世民力
捧,才奠定被後人認同重視之基石,否則王羲之
到現在是否消聲匿跡不為世人所識,就不得而知
。(二)「永」字八法似乎對王羲之本身在書法上
之缺失有療效,能治其短至完善,因在晚年世人
才無異議,十五年的苦練亦畢竟有療效, 「永」
字八法是否為個 案而不是通案,亦是值得研
議的問題。
⊙就歷史觀及心理觀來言
․在人文教育的體檢下│歷史觀:(一)
「永」字八法到其第七代子孫智永和
尚,始傳開有此「練法」│「永」字
八法始於其老祖先王羲之:(二)有說是
「蘭亭帖」首句「永和九年」的「永」
字開始師法;(三)有說「永」字八法中
的「趯」筆法在真書(註:指現代的楷
書)文字書體形成後才有 ;(四)有說「
永」字八法始於張旭大力弘法,傳徒顏
真卿、柳宗元、徐浩、韓滉、崔邈、韓
方明等八法頌,而使後人逐漸接受,至
今已千百年之久。
․在人文教育的體檢下│心理觀:(一)
世傳李冰言:「逸少功書多載, 十五年
偏攻永,以其能備八法之勢,能通一切
字也。」神話「永」字八法推崇至極;
(二)歐陽詢也有八法,然不是「永」字
八法中的八法,可見「永」字八法並不
是人人均認同;(三)在書法的論著裏,
我們得知書法的大師群們,像蔡邕、鍾
繇、王羲之、歐陽詢諸人,常為每見古
代金石刻字、碑帖等,而苦思求答,專
心去探索前人的字法用墨,從這裏應不
領悟出,書道之法儘在字中,這點在學
習上非常重要。
如果從事書學者, 或初學者對筆者上述,
就歷史觀、心理觀所言,能有所感、有所思
的話,相信應不難感受出,在人文教育的體
檢中,就「永」字八法其在時代性的功能下
,所扮演的角色,具有源於生活規範的實踐
性嗎!對乘興揮毫,能不拘束脫易又有定規
嗎!對書道藝術通性及個性,能柔而不廋,
壯而不硬、遲而不鈍、快而不迫、平穩方圓
等;初階、中階、高階甚至專修程度,不管
筆法、章法、學法等,能就執筆、臨書、運
筆、結構的不同層次下,意識到身法、手法
、字法及心法嗎!
就「永」字八法價值觀之探討,筆者前面
已言適合草書的左右開弓、陰陽互動,然亦
要看學書者的資質及悟性。有關唐代張懷瓘
對「永」字八法之進言,日後有時間,再以
學術公害,談「永」字八法學習上的「得」
與「失」,做為本論的終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