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教科書版本改選報告及課程銜接計畫
一、緣由(更換版本原因)
102學年度選用真平版國小閩南語三年級教科書,實際教學後發現造成教學上相當的困擾,為免耽誤學生學習,擬於103學年度更換為康軒版國小四年級閩南語教材。
103學年改選版本(康軒)之優點
(一)單元內容選取符合學生心智發展階段,循序漸進安排學生學習主題。
(二)每課統整練習依課文主題延伸之相關詞語、語句編排,兼顧聽說練習與難易度之掌握。
(三)課文題材生活化,遣詞用字口語且富有童趣,可引起學生相關生活經驗的共鳴。
(四)每一課課文都可以演唱,旋律簡單又優美,可以琅琅上口,以歌唱的方式讓學生自然的習慣閩南語的發音。
(五)教師用的備課用書設計貼心,資料齊全豐富,清楚詳細的呈現教學流程,版面編排清楚明瞭,可以有效的減少教師備課的時間。
(六)音標學習以「囡仔歌」形式引導,從認識閩南語的音節結構特點,系統性的安排認識閩南語的發音及聲調,譜上輕鬆趣味的韻文節奏,兼容並蓄,相得益彰。
(七)課本學習單的安排與課文主題做延伸學習,且學習單設計具適當性、實用性與趣味性。
(八)學習單搭配教學CD,提供教師學習單內容的閩南語說法,幫助教師解決閩南語發音問題。
(九)備課用書提供學習單、單元評量卷,並同時提供教學CD及教學簡案電子檔,利於教師彈性使用。
(十)提供兩片教學CD,一片配合課文內容,另一片為延伸補充資料,方便教師上課選擇、播放。
(十一)教學律動DVD的活潑內容,可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十二)電子教科書內容豐富,可與學生互動,有效提升學習興趣。
(十三)遊戲評量互動性極高,且評量均與課本內容相同,有效評量學習效果。
(十四)教學輔助動畫與媒體資源內容多樣,且全臺語配音,並富有教育意義。
二、102、103學年度使用版本比較
項目內容 | 102學年度(真平)版 | 103學年度(康軒)版 |
1.取材方向 | 沒有統一的取材與編寫方向,課文內容較為單薄,缺少主題,不利教學使用。 | 教材編寫切合學生心智發展與生活經驗統整編寫方向,便於教師掌握教學重點與教學方向。 |
2.課文內容 | 課文情節較為單調無趣,缺乏情境引導,不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教學不易。 | 課文內容同時具有生活化與趣味的優點,在特定情境下引導學生,較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
3.課程架構 | 每一課的教學活動缺少系統性,教師無法有邏輯性的教學,造成學生學習困擾。 | 遵循語文學習的系統,由課文帶出詞語、句型等學習重點,再由學習單了解學生學習成效,藉此奠定學生閩南語基礎。 |
4.教學用書 | 教師手冊編排混亂,不易閱讀,且沒有提供相關的教學活動、教學流程,資料不足,增加教師備課困擾。 | (1)備課用書中,每一個教學活動都詳細標示「教學目標」、「教學時間」、「教學資源」、「評量活動」,讓教師輕鬆掌握教學重點。 (2)備課用書中的教學簡案、學習單、單元評量卷,同時提供教學CD及電子檔,利於教師彈性使用。 |
5.媒 體 | 媒體資源較不足,內容與閩南語教學 難扣合,老師使用不便,且難以引起 學生學習動機。 | 附有多種多媒體供老師靈活運用,便於教師教學,且每課皆附有語詞動畫,可讓學生預習、複習,提高學習成效,教師亦可當補充教學使用。 |
6.其 他 | 每課頁數有十二頁,教學份量重,教學時數不足,造成教師教學壓力,以及課程進度安排的困擾。 |
※項目內容可自行增減
三、閩南語領域教材內容銜接分析
年級 / 學期 | 四年級 / 上學期 | ||
103學年度康軒版(4上) | 102學年度真平版(3下) | 銜接課程(活動) | |
單元主題 | 單元名稱 | 對應單元名稱 | |
各地名產 | 舊街 | 無 | 無 |
商店 | 阮兜彼條街 | 無 | 無 |
愛心義行 | 紅豆伯 | 無 | 無 |
休閒活動 | 騎鐵馬 | 熱天 | 無 |
休閒場所 | 歇睏日 | 無 | 無 |
四、真平/康軒音標教學對照表
康 軒
真 平
音 標
第5冊
第5冊
a、i、u、e、oo、o、p、ph、b、m、t、th、n、l
第6冊
第6冊
k、kh、g、ng、ts、tsh、s、j、h
五、閩南語領域銜接計畫
對照真平三年級及康軒四年級課本,僅一課的語詞有部分重複,但學習課文、語文練習及架構皆不同,故可以不用再另外進行補充教學。
閩南語課程教學在轉換版本時,最需注意的是音標系統學習問題,經比對後發現,真平第五、六冊音標學習內容,與康軒第五、六冊的內容都相同,因此由真平三年級換到康軒的四年級教材,音標學習上並不會有銜接的問題。
另真平第五、六冊雖然有音標的學習,但是卻標示為「略讀」,而且課本中沒有任何教學活動。而康軒版的音標教學,是以音標的例詞帶領學生學習,並輔以練習,讓學生可以清楚、輕鬆學習。
而且,康軒閩語教材內容直接與學生學習能力與生活背景相結合,將閩語教學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強調學生能在實際生活情境中使用閩南語,以累積閩南語詞彙、句型的方式,配合教學多媒體,直接強化學生正確聽、說閩南語的能力,故較無教材銜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