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表11-1
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素養導向教學備課紀錄表(2024版)
教
學 班 級 : 資源班二B
教學領域:
數學
教學單元:畢氏定理
授課教師姓名:連偲婷服務學校: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觀 察 者:黃修真
備課時間:113年11月5日12時35分
教學設計說明與對話 | 觀察焦點及觀察工具 |
這節課學生要達到的學目標:
認知領域:能說出畢氏定理的圖形概念解題步驟。 情意領域:能對數學的問題產生好奇心。 技能領域:能應用教師提供的解題步驟視覺提示,找出直角三角形三邊長。
這節課預定的教學流程:
說明學習單元及目標 複習:回家作業檢討 新教:數學講義75頁學習單
這節課學生經驗連結、教材組織及評量回饋:
經驗連結:從小時候拼拼圖的經驗連結畢氏定理的概念,並應用到直角三角形三邊長的計算。 教材組織:圖像化的分解畢氏定理的公式。 評量回饋:紙筆評量(學習單)
這節課學習任務、探究的學習策略或方法:
學習任務:完成課堂學習單,共有兩種題型,第一種為求斜邊長,第二種為求一股邊長。 探究的學習策略:利用學習單鷹架,讓學生先從圖形概念出發,依序填寫表格與問題,一步一步解出直角三角形中某一邊長的未知數。
這節課師生和同儕互動的學習安排:
師生互動:學生完成學習單卡關時,給予適時的視覺、口語提示的引導。 同儕互動:學生在複習舊觀念時,讓同儕互相修正與鼓勵對方的練習過程。
| 觀察焦點(可複選):
□規準1︰營造情境化的學習
■規準2︰安排探究性的學習任務
□規準3︰促發學生的學習互動
二、其它輔助觀察工具:
■學生座位表
■教案
■學習單 |
觀課相關配合事宜 |
(一)觀課人員觀課位置及角色(請打) 觀課人員位在教室:□前、□中、■後、□小組旁、□個別學生旁。
觀課人員是:
■完全觀課人員、□有部分的參與,參與事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拍照或錄影:□皆無、□皆有、□只錄影、■只拍照。
(二)預定公開授課∕教學觀察日期與地點: 1.日期:113年11月7日09時10分至10時00分
2.地點:資源教室 (三)回饋會談預定日期與地點:(建議於公開授課∕教學觀察後三天內完成為佳) 1.日期:113年11月7日12時35分
2.地點:資源教室 |
附表11-2
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素養導向教學觀議課紀錄表(2024版)
(表格可依觀察焦點所選取觀察規準向度自行編修)
教
學 班 級 : 資源班二B
教學領域:
數學
教學單元:畢氏定理
授課教師姓名:連偲婷服務學校: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
觀 察 者:黃修真
教學時間:113年11月7日09時10分
議課時間:113年11月7日12時35分
規準/指標 | 教師引導及學生表現情形 |
有呈現 (請打) | 觀察記錄 |
規準2︰安排探究性的學習任務 關注重點︰學習策略及任務安排 |
2-1引導學生覺察問題,投入學習任務。 | V | 藉由圖片與解題技巧的提示下,不僅教學與自學可相輔運用,也可幫助學生自己解題的能力。 透過課堂中的評量,審視學生學習的成效。 並藉由同儕的所學,協助教導較為落後的同學,彼此激盪後,學習動機明顯提升。 利用圖片引導及音樂節奏熟記畢氏定理的公式口訣,讓數學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
2-2提供鷹架以支持學生的學習。 | V |
2-3引導學生運用方法或策略完成任務。 | V |
2-4促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探究及反思。 | V |
2-5提供學生運用資源或科技媒體機會。 | V |
規準/指標 | 教師引導及學生表現情形 |
有呈現 (請打) | 觀察記錄 |
議課對話紀錄 |
(建議從三個規準「關注重點」的觀察指標及教學整體發現,進行提問與回饋,譬如:觀察者的發現、教學過程的釐清及雙方的收穫): 教學者透過清晰的脈絡教學,不急不徐的將國中最難的課程-畢氏定理,融入於節奏背誦和學生的先備知識中,不知不覺的就學會,課堂中看不到學生對數學的焦慮感。 教學流程的安排,非常清楚,學生也可以跟著課堂節奏完成所有任務。 教學者會先協助缺課的學生,快速完成其概念建立,再開始「新教」,讓課堂中的每位學生都能及時的參與課程中。 藉由圖片引導,讓學生隨時可以看到其解題的技巧,練習自我的解題能力。 教學者擅用資訊能力,將學生在課堂中的評量結果SHOW在大螢幕上,讓學生夠清楚的知道正確與錯誤間的差異,也能適時、適當的點出其問題點,即時導正。
平板連結大螢幕,也太方便了,即時的影像分享、課程PPT得隨時轉換等等,讓教學更加順手,學生學習上的連結性(看到學習過的東西)也會增強。 有脈絡的搭鷹架,將其概念循序的融入,讓學生學起來得心應手,不焦慮。 課堂的風格及規範建立,不用老師再次提醒,學生就可很自然地知道課堂前、中、後,各時段應完成的事項。 清楚的讓學生知道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學習上可以知道自己都學了甚麼。 對於抽象概念不佳的學生,運用實際的圖像化概念教導畢氏定理的計算方式,讓學生能夠在圖形的視覺化輔助下,自然而然運用畢氏定理的概念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