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表1
共同備課紀錄表
授課教師:陳佩伶任教年級:六任教領域/科目:社會 回饋人員:畢承瑜任教年級:(選填)任教領域/科目: (選填) 備課社群:(選填) 教學單元:第四單元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第1課社會的變遷 觀察前會談(備課)日期:110年11 月2 日 地點: 總務處 預定入班教學觀察(公開授課)日期:110年11 月4 日 地點:六忠 |
一、學習目標(含核心素養、學習表現與學習內容): 核心素養:社-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土及全球議題 學習表現:2b-Ⅲ-2 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學習內容:Ac-Ⅲ-1 憲法規範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二、學生經驗(含學生先備知識、起點行為、學生特性…等): 1.身心障礙體驗之心得分享─教師於課前指定幾位學生模擬身心障礙人士於校 園行動,感受身心障礙人士可能遭遇的不便,並上臺分享心得。 三、教師教學預定流程與策略: 1.播放有關人權議題的教學影片,讓學生了解人權是人們所應享有的權利。 2.指導學生閱讀與觀察課本第64~65頁的課文及圖片,並討論問題。 3.配合動動腦:「你的學校對身心障礙人士提供哪些協助?還有哪些沒做到?在沒 做到的項目中,你會建議學校優先做哪一項?」 4.統整課文重點:過去台灣社會較忽略兒童、婦女、原住民族、身心障礙人士以 及勞工等權利,近年來隨著社會轉變,政府也制定法律,明訂保障人權的規定。 四、學生學習策略或方法: 1.事先搜尋有關人權教育的教學影片。 2.讓學生舉手發表並分組討論。 五、教學評量方式(請呼應學習目標,說明使用的評量方式): 口頭問答、觀察評量、口頭發表、分組討論。 六、觀察工具(可複選)及觀察焦點: ▓表2-1、觀察紀錄表□表2-2、軼事紀錄表□表2-3、語言流動量化分析表 *觀察焦點: 七、回饋會談日期與地點:(建議於教學觀察後三天內完成會談為佳) 日期:110 年11 月4 日地點:總務處 |
授課教師簽名:陳佩伶 觀課教師簽名:畢承瑜
基 表2
觀察紀錄表
教學班級 | 六 年忠班 | 觀察時間 | 110年 11月 4 日第2節 |
教學領域 | 社會 | 教學單元 | 第四單元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第1課社會的變遷 |
教學者 | 陳佩伶 | 觀察者 | 畢承瑜 |
層 面 | 檢核 項目 | 檢核重點 | 優 良 | 普 通 | 可改進 | 未呈現 |
教 師 教 學 | 1.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1-1 有組織條理呈現教材內容 | ˇ | |||
1-2清楚講解重要概念、原則或技能 | ˇ | |||||
1-3 提供學生適當的實作或練習 | ˇ | |||||
1-4設計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教學情境 | ˇ | |||||
1-5適時歸納學習重點 | ˇ | |||||
2.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2-1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 ˇ | ||||
2-2善於變化教學活動或教學方法 | ˇ | |||||
2-3教學活動融入學習策略的指導 | ˇ | |||||
2-4教學活動轉換與銜接能順暢進行 | ˇ | |||||
2-5有效掌握時間分配和教學節奏 | ˇ | |||||
2-6 使用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媒材 | ˇ | |||||
3.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3-1口語清晰、音量適中 | ˇ | ||||
3-2運用肢體語言,增進師生互動 | ˇ | |||||
3-3 教室走動或眼神能關照多數學生 | ˇ | |||||
4.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4-1教學過程中,適時檢視學生學習情形 | ˇ | ||||
4-2 學生學習成果達成預期學習目標 | ˇ | |||||
班 級 經 營 | 5.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 5-1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 | ˇ | |||
5-2適時增強學生的良好表現 | ˇ | |||||
5-3妥善處理學生不當行為或偶發狀況 | ˇ | |||||
6.營造積極的班級氣氛 | 6-1引導學生專注於學習 | ˇ | ||||
6-2布置或安排有助學生學習的環境 | ˇ | |||||
6-3展現熱忱的教學態度 | ˇ |
授課教師簽名:陳佩伶 觀課教師簽名:畢承瑜
表3
自我省思檢核表
授課教師姓名:陳佩伶 教學班級:六忠教學領域:社會
教學單元名稱:第四單元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第1課社會的變遷
序號 | 檢核項目 | 優良 | 普通 | 可改進 | 未呈現 |
1 |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 ˇ | □ | □ | □ |
2 |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 ˇ | □ | □ | □ |
3 | 應用良好溝通技巧 | ˇ | □ | □ | □ |
4 | 運用學習評量評估學習成效 | □ | ˇ | □ | □ |
5 | 維持良好的班級秩序以促進學習 | ˇ | □ | □ | □ |
6 | 營造積極的班級氣氛 | ˇ | □ | □ | □ |
7 | 其他: | □ | □ | □ | □ |
◎教學省思:
教師的專業養成與時俱進,在教學現場會搭建不同的鷹架,重點都是為了學生,讓學生能主動學習,發現興趣,學得更好。
將個人的省思歷程,和同科教師分享,討論可能的專業成長方式,並大量閱讀相關書籍,和同儕分享教學心得,對教學獲益良多。
授課教師簽名:陳佩伶 觀課教師簽名:畢承瑜
基 表4
議課紀錄表
授課教師:陳佩伶任教年級:六任教領域/科目:社會 回饋人員:畢承瑜任教年級:(選填)任教領域/科目:(選填) 教學單元:第四單元 戰後臺灣的社會與文化 第1課社會的變遷;教學節次:共3節,本次教學為2節 回饋會談日期:110 年11 月4 日地點:總務處 |
請依據觀察工具之紀錄分析內容,與授課教師討論後填寫:
總結重點」,都能在預定時間內完成,有效掌握教學活動銜接與時間分配。
分享),加上讚美學生、各組加分等活動,讓學生的專注力持續維持。
過發問技巧,引導學生思考。
討論、彼此觀摩,精進教學能力,讓教學更加多元。 |
共 表5
共備時間:110年 11 月 2 日
項目 | 細節 | 自己備課想法 | 共同備課調整 | |
學習內容 | 提示: 1.核心知識或技能、 (含屬性細節要素) 2.情意 3.策略 知識 以上視實際需求填寫 |
身心障礙人士以及勞工等人 權議題的影片媒體。
轉變,政府也制定法律,明 訂保障人權的規定。
保障,並請學生發表。 | 1.設計有關課文內容及影片的學習 單,讓學生動腦思考。
障的重要性。 | |
學習表現 | 提示: 1.誘答題目 2.討論題目 3.素養題目 4.情境任務 以上視實際需求填寫 |
(不重複)做深入討論。 |
進行小組上台分享。 | |
學生需求 | 提示: 1.特質 2.困難 3.個別 、小組 或全體 以上視實際需求填寫 |
學生的參與度。 |
的掌控。 | |
教學策略 | 提示: 1.教學方法 2.教學步驟 3.教學活動流程 以上視實際需求填寫 |
問影片問題。
圖片。
內容。 |
容時,可以自身經驗或知悉的 例子做說明。 | |
教學情境 | 提示: 1.場地 環境 2.媒體教具 以上視實際需求填寫 |
題保障內容。 |
心障礙人士以及勞工等權利 議題多做舉例說明。 |
(引自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劉世雄教授共備觀議課記錄本(第四版:核心素養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