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的意義與教學延伸探討

格式
doc
大小
118.5 KB
頁數
15
上傳者
陳嘉謙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6-07,离现在 23 143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指導教授:蘇國榮

班 級:師資日甲

學 生:909013 張麗娟

909025 黃鐘誼

909029 黃雅群

909039 翁雪瑜

壹、作業的意義:

依教育部所公佈,作業是指「指導學生在學校或家中所做的各種課業」,所以作業不只是回家作業,而是包括所有課程中所做的作業。作業是教學的延伸、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要學生從事的工作或課業。作業給予的變異性極大,給予時間與方式是不固定的,可能在課前、課內、課外、課後,可能的形式,包括所有閱讀、筆記、報告、製作、預習、練習等,給予作業的權利幾乎都在教師手上,當然作業也可以由學生依慣例自動從事。作業可以先讓學生將欲學習的內容做預習,作為前導組織喚起先備知識,可以提供學習的再記憶、完成課堂上無法完成的較複雜教材、多做練習以強化課程內容並將之內化、在考試前先透過作業來練習和訂正,這一系列的程序由喚起先備知識到內化便是作業的通則,也是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貳、作業的功能:

作業到底有什麼功能?單純只是教學目的上的功能嗎?還是有其他的潛藏的功能?而作業的功能完全是正向的嗎?是否有負向的功能值得我們去注視?以下即分析作業的正負向功能,以供往後作業設計時參考:

.作業的正向功能:

  1. 作業是課程或教學的一部份:教學並不是課堂上教師單面向的教導,必須要有回應與評鑑,才知道兒童是否將知識內化,作業就具有回應與評鑑的功能,也就具有課程與教學延伸的功能。

  2. 作業可以擴展學生知識或建立技能:作業具有拓展知識的功能,學校所傳授的知識範圍有限透過觀察、蒐集資料等作業,可以開拓兒童的知識範圍,並使之與生活做連結。另外,做任何事皆須熟能生巧,因此要增進兒童的技能,一定要常練習,久而久之,兒童的技能就會增加,而作業就提供了這種良好的機會。

  3. 作業可以培養學生的紀律或責任心:藉由作業習作與繳交可以培養學生遵守紀律,學生會想盡各種方式完成作業,以此我們可以培養他的責任心。

  4. 作業可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作業不只單純的抄寫或反覆練習的活動,具有創造性質的作業,如美勞工藝作品製作、作文、觀察等作業,只要不過於限制作業方向,都有助於刺激學生的創造力。

  5. 作業是為下一階段學習作準備:課程的設計通常都具有連貫性,只有精熟前一階段的教材內容,才可順利與下一階段學習內容接軌,作業即有使學生精熟學習內容、建構先備知識的功能。

  6. 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或學習困難:教師由兒童作業活動中可以明瞭他們的學習狀況,診察初兒童學習困難的所在,設法加以補救或實施個別指導,以解決其困難。相對的,教師也可以由學生作業的成果去檢討自己教學之優缺點,予以改進。

  7. 可以幫助學生自我學習或自我探索教材意義的能力:作業雖然要有教師指導,但主要在於學生的自學。無論是蒐集資料、繪畫圖表、解決問題,都要學生從作業中自己計劃,由自我學習,以逐漸養成立自學的能力,並培養學生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8. 建立家長與學生在學習上的夥伴關係:家長通常都是扮演學生作業督導者或引導者,但是近年來在教育潮流衝擊與社會結構變遷下,親子共同完成的作業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家長與學生之間多了夥伴的關係。

  9. 作業可以成為學校與學生家庭間聯繫的橋樑:家長可依據教師指正的作業,一方面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對於作業疑問或孩子學習困難或教師施教方式,也可以立即提出與教師進行溝通,提供教師教學時參考,以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另外家庭聯絡簿也是學校與學生家庭間最佳的溝通橋樑。

  10. 培養兒童互助合作的精神:在現代民主法治的潮流中,兒童互助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實行民主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一,也是國民小學目標所強調的。透過作業活動,也是養成兒童互助與合作精神最適當的方式。如社會科中的搜集資料、自然科的分組實驗及收集標本作業,都是最自然有效的機會。

.作業的負面功能:

  1. 作業可能引發學生在下課後的另一種競爭。

  2. 作業可能會成為學生家庭時間或參加課外活動規劃上的困擾。

  3. 作業若未完成或需求未被滿足,會成為學生挫折的來源。

  4. 作業角色的誤用-利用作業成為懲罰的手段。

  5. 作業定位的誤判-做完作業才是完成作業,造成學生壓力:未做完或不會做的部分基本上有診斷學習效果的功用,學生未做完作業不代表作業的功能未完成。


基本上作業的功能是正向的,而負向的功能通常來至對作業錯誤的認識,比如作業份量愈多學習效果愈好或者未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等,所以教師在規定作業時因該把握作業的正向作用,儘量避免負向功能的產生。


參、作業的種類:

.依科目分:

  1. 國語科:包括讀書、說話、作文、寫字、並給兒童種種機會練習課文預習、深究、閱讀、朗讀、欣賞、詞句應用、課外讀物閱讀與心得報告、習寫日記、習寫大小字、書信、各種體裁的文章。

  2. 數學科:習作、心算、珠算、生活上的數學問題。

  3. 社會科:練習參觀、調查、訪問、查資料、整理、繪圖、列表、寫專題報告、共同活獨自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4. 自然科:要常觀察、採集標本、研究、比較、實驗、繪圖、列表,專題研究、種植物、養小動物。

  5. 美勞:課前用具準備、寫生、欣賞展覽、撰寫心得報告。

  6. 電腦:上網查資料、製作卡片、書寫日記、製作表格

  7. 音樂:樂器練習、創作、練唱。

  8. 體育:球類練習、游泳練習

.依性質分:

作業會因「學科性質」與「學生程度」而有所變化,家庭作業除了靜態的紙筆操作之外,還包括了許多動態的家庭作業操作方式,故依作業性質的分類如下:


  1. 練習性的作業:指對於已教過的課程,提供學生實際練習的機會,通常運用在數學科。其目的在使學得技能及當天所學課程的知識。如數學的演算、語文習作、書法、體育項目的練習、音樂的彈奏,其中以數學與語文的習作最多,此兩種作業,構成今日學校的一般性作業。

  2. 抄寫性的作業:筆記、紀錄、生字、生詞、課文的抄寫。

  3. 閱讀性的作業:如課文、背誦、專書的閱讀及閱讀後的感想。

  4. 撰寫性的作業:讀書心得報告、論文、作文寫作、參觀或訪問等報告。

  5. 創造性的作業:這是作業最難的部份,學生需要以新的方法統合所有的一些概念與技能,去形成新的成品,例如創作、研究報告、新的計畫案實驗、設計、製作等。

  6. 活動性的作業:如討論、報告、調查、訪問、參觀、蒐集、表演及實驗等。

  7. 準備性的作業:準備性作業是提供有關下一課的教材,教師可指定學生閱讀觀察,或提示幾個問題,通常運用在社會課程。其目的在幫助學生複習舊課程有關的舊教材,使學生學習更有效果。

  8. 延伸性的作業:延伸性是課程結束後的作業,其作業形式有讀書報告、故事問題、寫作、打字練習,其目的在促使學生能將所學運用新情境。

.依時間分:

  1. 平時的作業:教師在每一學期開始時,或學期中間,或在一個新科目開始之時,或在一個科目講授的中途所指定作業,例如要學生個別或分組去搜集資料。

  2. 課內的作業:此種作業,學生多利用課內時間完成。如在課內完成數學科例題或習作,自然的實驗、觀察、解剖等,美勞科的繪圖、工具操作等。

  3. 課後的作業:教師在每課或每單元結束之後所指定的工作,是家庭作業的性質。包括複習舊課、預習新練習本課。

  4. 寒暑假作業:寒暑假作業是學期結束的後的總複習,也是擴展學習範圍的好機會,以往的寒暑假作業較重視習寫的復習模式,但在今日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可以找到值得孩子們,在假期中可以好好探索的題材。例如低年級小朋友自然科學到「種豆」單元,那麼可以鼓勵他們去發現日常生活中豆類的用途及產品有哪些;配合社會科,可以和父母利用時間拜訪鄰居,瞭解敦親睦鄰的實際意義;配合國語科,也可以多認識住家附近的招牌國字,加強認字能力及熟悉住家環境;配合數學科,可以親子在家做一些數字魚,以釣魚的方式,練習加減……。對於中高年級的孩子,則不妨多些主題探索的模式,以小書或作品的整體呈現,相信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並看出孩子們的用心及特色。除了可以依照各年級程度不同而分別設計外,通常也可在學期結束前的班級親師座談會中,將自己對寒假作業的構想提出與家長們討論。經由雙向溝通,瞭解家長們的態度及需求,再來定稿適合的作業份量,依此模式下,孩子們交出來的寒假或暑假作業,相信會比傳統習寫方式效果更佳;家長們配合度也會比較高,值得老師參考。


作業會因不同科目及目的而有所變異,基本上作業是具有增強作用,但增強的作用就如作業功能所述,有正向也有負向,另外過度依賴一種型式的家庭作業將會限制學生的學習。如過度的預習作業容易成為批評的目標,過度的創造性作業也會窄化學生思想。所以作業不該單是記憶練習與實際操作,也要有創造和遊戲等方式。所以教師再出作業時必須考慮,作業的性質、目的性、時間與科目,配合多元化的作業,讓學生學習的效果加倍。


四、新興作業:

近幾年來,開放教育和九年一貫課程的推行,將「設計活潑多元化家庭作業」列為其中一項,可見教育當局已相當重視家庭作業的種種問題了。新興的作業約有下列幾項:


  1. 學習單:
    最近在小學中非常流行的作業方式是各類學習單,學習單的重點是放在幫助學生學習及充實、延伸學生的學習經驗,依地域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讓學習多元而豐富,目前學習單可分為輔助課程學習與拓展學習領域兩類:

        1. 輔助課程學習:
          某些學生的程度在課本之上或之下時,那麼課本就無法滿足這些學生的需要。這時若能適時使用學習單,則可以滿足學生需求,讓學生得到適性的學習。Ex.補充型學習單:當學生的學習有困難時,可能意味著學習方式的不適當,此時就需要「補充型學習單」來幫忙了。Ex.延伸型學習單:學生用課本來開啟學習,但不終止在課本的概念上。應以課本概念為核心,向外做延伸,做加深加廣的學習。

        2. 拓展學習領域:學生的學習除了現有的科目與課本知識外,還包括其他課題,如:時令節慶(端午節)、校園活動(園遊會)、社會現象等。

  1. 網路電子作業:
    ex.
    上網查資料、教小朋友使用各種軟體作卡片、作網頁、網路家庭聯絡簿、上班級網站填寫資料、學習態度評量表等。

  2. 個人剪貼簿:
    定期搜集新聞、報章雜誌、網路等圖片文章,傳寫心得感想,可視城鄉差異由中高年級逐漸做起,訓練小朋友獨立思考的能力。

  3. 專題報告:
    可讓小朋友分組,自訂主題,資料來源可以是第一手資料(問卷、動植物的觀察)或第二手資料(書刊報導等)。

  4. 其它:
    背唐詩、新詩、靜思語、成語等,讓學生瞭解內容涵意,自畫插圖等。


肆、設計原則

一、傳統的家庭作業缺點

)偏重知識學科,忽視藝能學科

(二)偏重紙筆作業,忽視非紙筆作業:非紙筆作業像觀察、表演、搜集等較富彈性而生動活潑的作業較少。

(三)偏重個人作業,忽視團體作業:團體作業的完成須要牽涉到他人,如:與鄰居小朋友踢毽子或跳繩並紀錄結果,這類活動對於促進群育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四)偏重齊一性作業,忽視差異性作業。

二、設計原則

針對上述家庭作業的缺失,可提出以下幾點,做為家庭作業設計的參考,在計作業時,應依教育的原則來設計,以發揮引導的功能。


(一)達成教學的目標:任何教學活動設計,無論課內或課外的作業,都應以達成該科或該單元的教學目標為依歸。摒除盲目的抄寫,才是好的作業。而教學目標應包括認知、技能、情意三種領域。

(二)符合作業的特性:依各單元特性,顧到啓發思考、激勵創作、操作演練、實驗觀察等。如自然科應以觀察實驗為主;數學科的加法單元,教師可配合日常生活實例,讓學生能學以致用。

(三)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作業設計要考量學生的家庭生活背景、能力、個性、年齡、智力、體力等個別差異,避免學生受挫折困擾,培養他們的信心和興趣。

(四)顧及學生的時間:教師在規定作業時,應考慮到學生的作息時間,各科之間要聯繫配合、教學時數的多少、作業的難易、配合校內外活動(才藝班、安親班班的作業量,可以聯絡簿與家長、安親班老師聯絡),做合理的要求。作業份量多,並不代表學習就有效,或教師教學認真,低年級作業以不超過三十分鐘,中年級作業以不超過六十分鐘,高年級作業以不超過九十分鐘為原則。

(五)保持作業的變化:作業的式很多,團體、個別、室內、室外、動態、靜態、紙筆、非紙筆等,應配合單元教材性質設計,而非千篇一律的抄寫演算。教師應保持彈性,選擇適當的作業項目,力求變化,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效果。如鼓勵學童利用假期參加義工活動,協助家人做家事,並依照各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的特徵,設計適當的作業活動,如五、六年級可設計讀書報告,而一、二年級可設計依自己興趣蒐集物品等。或落實情意與技能的生活教育,如學會煎蛋、刷洗鞋子、減貼報紙、跑步兩圈等。

(六)師生共同設計:家庭作業可以由師生共同設計,而非完全由老師指定,即先由學生去思考、討論、想想兒童可做哪些家庭作業,老師只要從旁引導或做一些補充就可以了,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進而給予學生自訂家庭作業,給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如:老師請班長主持討論當天的家庭作業,將學生想想自己能做到的工作,以國語科作業來說,「國語作業五行以上」,老師可以做以下的指導,「以第一課為範圍,可以寫生字造一個以上的詞,最好是和課本不一樣的詞」,回家後,學生就會去查字典或問兄長父母來造詞。

(七)作業範圍明確。

(八)完成作業所須用具和資料應該可以收集得到。

(九)應涵蓋所有課程:站在實施正常教學原則下,應包涵各科作業,才能收到五育並重的教育效果。


伍、指導原則

          1. 佈置學習環境
            佈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妥善教材,規定作業,引起學生學習的專注反應,增加學習的動力

          2. 激發學習動機
            了解作業的價值,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學得有趣味。

          3. 符合類化原則
            在指導時,應啓發學生舊有經驗和作業密切聯,提高學習效果。

          4. 四、熟習基本能力
            例如工具書的運用及器材的操作,和筆記、發表、觀察、資源運用等能力,應在不同的作業習作中培養。

          5. 善用自動原則
            指導學生作業,應讓學生自動去看、去想、去做、去經歷,達到從做中學的目的。

          6. 培養良好態度
            例如準時開始,注意集中,耐心學習、分工合作等,應逐漸培養。

          7. 培養優良的閱讀方法
            例如利用圖書館,查閱目錄、瀏覽、略讀、精讀等方法,是各科作業和學習的重要方法,應加以指導並充分利用。

          8. 重視同時學習
            作業指導,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觀念、理想、態度和道德的培養,應隨時利用機會,適當的指導。

          9. 習作有成就感
            鼓勵學生習作,透過獎懲或回饋(寫上評語或加上一些增強的符號,畫加號、星星、花朵),使學生學了有成就。


陸、作業的收、存、發

作業簿的使用是係依照教師的安排和配合教學活動的進行,大約可分成三部份:一、教學進行中形成性評量用的;二、教學後反覆練習用的;三、單元結束時與月考之前的總結性評量三種。


    1. 課堂中

課堂中形成性評量作業即席批改

回饋與校正建立學生判斷力


課堂上大班級教學在學習新概念的時候,會引起學習上的錯誤,這些錯誤又會跟著以後各種學習錯誤混雜在一起,因此教師授課時,必須利用該科作業簿,隨機做形成性評量,讓小朋友建立起正確的概念。

此種作業批改,教師站到行間按座位先後順序由前而後即時批改,或由小朋友拿著簿子第一、二排寫完前後順序給教師批改。

即時批改的作業簿題目較少,所花時間也少,全班只要幾分鐘就行了。對於學習較慢的小朋友有緩衝的時間做較多的思考與校正;對學習較快的小朋友可以充當小老師,指導學習較慢的小朋友,長久下來,可建立小朋友良好的判斷力。

形成性評量作業簿係配合新單元、新概念的教學活動來檢視學生建構知識觀念是否正確,所以大部分教師會利用作業簿如:社會科、自然科的作業簿,數學科、國語科考試簿,其他如家庭聯絡簿及寫字簿等,亦可採用即時批改方式。

即時批改作業簿收與發之間只須幾分鐘時間,收與發同時進行,時間上非常的經濟。


    1. 課堂後

課堂後反覆練習作業集中批改

熟練與校正逐漸累積知識


課堂後,教師依照練習律原則,讓學生對學習教材多加反覆練習,使兒童對教材精熟,不容易遺忘。此種作業簿作業內容較多,且需靠不斷反覆練習與記憶,直到觸類旁通,所以必須集中批改。集中批改有以下技巧:

(一)選出各組組長---做初檢工作。

    1. 分組或分排

    2. 同組()中,每個人負責一個科目之作業收分及登記成績之工作。

      1. 組長蒐集作業簿並檢查

    1. 是否寫完整?有無遺漏?

    2. 有無錯誤?

    3. 請其更正補充後再交出。

    4. 打開批改部分疊好合攏。

    5. 一組一疊。

      1. 教室內有許多的空格,正好可放置作業本。一格放一類作業,每類作業又依座位排順序放好。

  1. 一疊一疊的作業容易掉落,不妨用橡皮筋圈起固定。

  2. 每科作業安排固定位置,並做好標示牌較易辨識。

      1. 教師批改

        1. 合格者---給分並闔起。

        2. 不合格者---批改但不給分。

      2. 登記各組通過與不合格之本數

        1. 全組皆對---獎勵

        2. 有錯誤本數(打開)---登記於公佈欄

      1. 組長領回作業簿並清點本數

        1. 組長檢查本數與人數是否相符?

        2. 將通過與未通過之本數告知教師。

      2. 組長發還同學---有錯誤者請其更正,再將不通過之本數收齊給教師。

      3. 教師追蹤批改---教師複查有錯誤小朋友之作業,批改後無錯誤者給分數,並取消公佈欄上之不合格人數;若仍有錯誤,追蹤至完全批改為止。

    1. 單元結束或月考前

單元結束或月考前總結性評量作業

集中批改學生共同批改正確與熟練


總結性評量作業,包括每單元結束時的平時考及每次月考前的複習考,大部分教師採用集中批改或共批改方式,避免佔用上課學習時間。此種作業簿收發與第二項一樣。


柒、作業批改

  1. 批改的字跡要清楚
    教師批改作業,不宜潦草模糊,以致兒童無法辨認,甚至發生誤解,所以批改時,必須字跡清楚端正、內容正確周詳為原則。

  2. 要多保留原作
    教師批改作業時,不宜將兒童的作業批改得體無完膚,要能保留兒童的原意,如有非批改不可的錯誤時,亦宜以符號指示錯誤,使兒童自行訂正為佳。

  3. 多利用兒童自己訂正
    批改作業的目的,在指導兒童改正錯誤,所以教師除用直接批改外,可用符號批改,以使兒童能自行改正,如此,所得的印象較為深刻有效。

  4. 使兒童明瞭刪改的理由
    批改作業,最好能指出兒童錯誤的所在,以及刪改的理由,使兒童加以改進。指出的方法,有符號、眉批、註腳或當面講解等方式,可酌量應用。

  5. 批改符號要簡單明確
    教師所用符號,事前須向兒童解釋清楚;同時要簡單明確、前後一致,以免兒童迷惑不清。

  6. 要多予兒童鼓勵
    作業練習,易使兒童厭倦。教師應多作積極鼓勵,如加圈、加分、都能鼓舞兒童作業的興趣。

  7. 講求有效的批改技術
    經濟有效的批改技術,才能避免積壓,節省精力時間。教師除用符號批改等技術外,要在兒童作業時,切實予以輔導,以減少錯誤的發生。

  8. 宜就科目性質決定批改方式
    批改有行間、直接、當面、符號等批改方式。教師可斟酌年級高低、科目性質、分別採用適當的批改方式,以發揮批改的效能。

  9. 養成即作即批的習慣
    教師每天必須按時使兒童繳交作業,按時批改作業,按時發還作業,如此兒童的作業程度才能增進,作業的興趣始會提高。

  10. 研討作業錯誤
    教師批改作業時,要將個別或共同的重大錯誤記載下來,以作個別指導或共同研討的依據,並可作為改進教學方法的參考。

  11. 要評定作業成績
    為鼓勵兒童作業的興趣和努力,應就作業的正誤程度和整潔情形,在簿本上批註分數或等第,同時做為平時成績的依據。

  12. 註明批改日期
    成績評定之後,宜在作業適當之處註明批改時間,以示負責,且便查考。

  13. 要獎勵優良作業
    成續優良的作業,應就作業性質加以揭示、展覽,以供全班兒童欣賞觀摩,作為鼓勵。


捌、家庭連絡簿

一、家庭聯絡簿填寫的項目及內容。

(一)學生的家庭作業。

(二)學生隔日應攜帶的物品。

(三)學生的當日心情記錄。

(四)學生的平時考查成績。

(五)對學生的期望告誡。

例:陳昇座,老師希望能再看到你寫的漂亮的字。

(六)每日寫一句成語、一句格言、一首詩或做檢討。

例:讓學生對生活課業作自我檢討,或請家長寫一句鼓勵孩子的話。

(七)做了哪些家事。

例:讓學生寫出在家裡做了哪些家事。

(八)給學生鼓勵及增強。

例:以蓋章或貼貼紙的方式。

(九)親師聯絡事項。

1.報告學生在校優良表現。

例:陳修偉最近表現很好,上課專心,也常舉手發言,值得嘉許。

2.報告學生在校異常行為或特殊意外事件。

例:郭立仁下課玩耍,手臂不小心擦傷,已至健康中心敷藥,請家長留意。

3.反應學生學用品未帶或作業未寫。

例:姜小宇昨天的回家作業沒有完成,請加強督促。

4.告知家長學生在校學習狀況,並請協助輔導

例:黃鍾誼今天第三節去參加美勞比賽,所以數學課沒有聽到,麻煩家長指導課本18~22頁。

5.請家長配合交代之相關事項。

例:請交戶口名簿影本。

6.與家長溝通觀念。

例:學校上學時間是730~750,為了孩子的安全,請配合學校規定的上課時間。

7.告知學校親職活動或回應家長問題。

例:本週三下午舉辦演講,題目是「如何與孩子溝通」,歡迎參加。

8.關心學生健康情形。

例:陳仲毅最近常常肚子痛,是否去看過醫生。

9.以問卷請家長評量。

例:

貴家長您好:

為了解貴子弟的家庭生活,俾能配合學校教育,使貴子弟能適應

及愉快的參與團體生活,請貴家長針對下列問題,擇項打「ˇ」

  1. 對父母的態度如何?□謙和有理□普通□傲慢不從

  2. 友愛兄弟姊妹?□友愛□尚可□常爭吵

  3. 認真做功課?□認真□尚可□不認真

  4. 每天幫忙做家事?□是□偶爾□不曾

  5. 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兩小時以上□兩小時以內□不看


二、導師的任務與指導。

(一)指導學生利用顏色或臉譜表達當日的心情。

(二)指導學生寫成語、詩詞、名言佳句、靜思語、閱讀摘要等,以增進其語文能力。

(三)指導學生記錄所做家事的項目。

(四)告知家長複習考進度及成績。

(五)鼓勵學生、家長和老師紙上對話。

三、家庭聯絡簿的繳交、查閱與發還。

(一)繳交時機︰早自修由各組組長依序排放在講桌上,並列出缺繳名單。

(二)查閱時機︰利用早自習或下課批閱,最好在每日十點之前,以利學生書寫利用。

(三)發還時機︰越早發還越好。

四、簽閱連絡簿的要點

()必須每日簽閱,不可提前一天或延後一天,甚至很多天一起簽閱。

()簽閱或書寫聯絡事項時,以藍色、黑色原子筆為主,避免使用紅色原子筆。

()教師可準備常用的橡皮章,例如:你好棒、今天表現很好、今天功課未教、今天遲到等。如此,家長也可透過家庭聯絡不得知自己孩子在學校的上課情形。

()小朋友在校表現有行為異常或不規矩的情況,建議最好以電訪、家訪或請家長到校詳談。避免日後不必要的麻煩。

五、學生不拿家庭聯絡簿給家長簽章因應之道。

(一)事前和學生約法三章。

1.連絡簿遺失,必須從新買一本。

2.處罰方式。

3.言出必行,確實執行規定。

(二)詢問學生家長未簽章的原因。

(三)打電話給家長,請家長主動要求看聯絡簿。

六、家長不關心、不願在聯絡簿簽章的處理。

(一)親自打電話給家長溝通觀念。

(二)教導學生,使學生有好的表現引起家長的重視,進而改變態度。

(三)透過其他的家長改變其想法,瞭解聯絡簿的功用。

玖、作業實施的問題

根據統計最常見的家庭作業問題有七:

一、孩子沒盡所能做好作業,如敷衍了事、錯誤百出。

多鼓勵孩子,指出其寫得好看的字、難寫但寫對的字。當他用心完成一份作業時,要獎勵他。若是作業的錯誤太多,可以叫他重新寫過。

二、孩子抗拒做作業。

首先,找出孩子不肯寫作業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環境太吵,可能是受兄姐同儕的影響。此時要請家長配合去除干擾其拒絕做作業的原因。若是因為作業太難,老師要考慮調整作業的內容。

孩子若沒有完成作業,就必須要讓他自己去承擔後果(如被老師處罰、被同學藐視等)。千萬不可以替孩子找藉口或者幫他完成作業。

三、孩子沒帶家庭作業回家。

不論有沒有帶家庭作業回家,都還是要寫作業,先讓他寫在白紙上,到學校後再貼在作業簿上或再重新謄寫一遍。由於沒帶作業回家的工作比帶作業回家的工作更繁複,孩子因此會漸漸養成帶作業回家的習慣。

四、孩子拖拖拉拉,花費整個晚上的時間做作業。

鼓勵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並給予他所期待的獎勵。例如,如果他在500之前完成作業,就可以去公園玩。也可以和他一起擬定一張時間表,讓他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

五、孩子不肯獨自完成作業。

找出孩子不肯獨立完成作業的原因,可能是不會做或是覺得作業太多。如果是作業太難,可以教導他或調整作業的難易;如果是作業太多,可以以獎勵的方式鼓勵他寫作業或是調整作業的量。如果孩子太過依賴,可以將陪伴他做功課的時間依次遞減,慢慢培養他獨立的個性。

六、孩子總是等到事到臨頭,才開始做作業。

找出干擾孩子做功課的因素,可能是看電視、打電動、玩耍,去除干擾的他做功課的因素,並於他每次完成功課時獎勵他,讓他從做功課中獲得興趣及成就感。



參考書目:

春文等(民84)。班級經營-理論與實際(上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李萬和(民8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際(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胡鍊輝(民79)。教學經營實例。台灣書店。

趙起陽(80)。國小教育實習。台北,五南。

張秀敏(87)。國小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周繼文(64)。小學作業訂正。台北,正中。

(89)親師教流站。台北縣實踐國小。

吳京、單小琳等(民86)。常態編班怎麼辦。台北,聯經。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