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建置教師教學檔案
台北市景興國小教務主任 邱馨儀主任
前言
教師是提升教育品質、落實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之一。欲提昇教師教學專業,不能僅止於改革的口號或本位的堅持,應回歸到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專業發展,以具體規準彰顯教師專業的知能與持續成長的事實,強調專業的客觀性與可驗證性。
專業發展不是教師知識量的累積,而是建構知識方法的演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一定要讓老師感覺是專業成長的「主體」,而不是被行政單位安排的「客體」。教師有機會決定(或選擇)其所要專業成長的型態,同時也擔負專業產出的責任。
教師專業發展的方式不少,教學檔案(teaching portfolio)新近被更加的重視及應用。「教學檔案」的實施,主要著眼於透過教師對教學檔案的計畫和創造的過程,有系統的引導教師自我反省,產生專業成長的動機和意願,逐漸焠鍊出專業的教學判斷和行為(James & Sheryl,1996);亦希望透過分享、觀摩、對話、行動研究等機制,促成教育專業知識管理、教師自我更新、實踐智慧導向的教育專業發展;經由教師發展實務工作的覺醒與省思歷程,運用於日常教學,進而促成「教師增能」的專業發展。
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教育改革,教學檔案亦成為教師甄選、教學評鑑等重要參考文件;網路上有不少結合班級網頁、教師教學網站建置而成的數位化教學檔案,建立了教育專業溝通的知能與平台;台北市自2002年開辦教師教學檔案比賽及觀摩,2002年7月起辦理「發展性教學檔案」的教師研習工作坊,作為當局提升教師專業的措施與認證,展現了現今教育領域對教學檔案的重視與進步。
一、教學檔案的意義、目的與功能
(一)教學檔案的意義與目的
教學檔案會依據它的目的,而有不同意義。深究其精神,歸結為「教師為展現自己的教學特質與瞭解自己的教學表現,自動主導且有選擇性的蒐集、整理教學資料,並透過自我反省及同儕對話的歷程,形成具有目的性及結構性的檔案,以肯定專業表現,提升專業能力」。此一定義,具有下列內涵:
1.教學檔案的主體是教師
2.教學檔案的目的是專業成長
3.教學檔案的內容具有組織性、結構性
4.教學檔案的形成是反省與對話的歷程
(二)教學檔案的功能
薛瑞君(2001)歸納教學檔案的功能有五點:1.增進教師專業成長;2.做為教學生涯的記錄;3.做為正式評鑑的依據;4.促進教師同儕間的互動;5.有助於實施學生檔案評量。研究者認為,教學檔案還有「做為指導學生學習檔案的前置經驗」、「塑造學校分享型組織文化」及「營造學校學習型組織氛圍」等功能。
二、教學檔案的內容與特性
(一)教學檔案的內容
檔案的結構與內容關係著教學檔案能否達成預期的成效(Wolf,1996)。歸納專家學者意見,作者針對一般教師提出「教師教學檔案組織結構表」(表1) 。兼任行政的教師或實習教師,可增加「教學行政」檔案,將參與辦理過的教學活動,形成主題式的教學檔案,可以展現教學之外其他與教學相關的付出、努力與表現。
(二)教學檔案的特性
教師為展現自己的教學特質與瞭解自己的教學表現,自動主導且有選擇性的蒐集、整理教學資料,並透過自我反省及同儕對話的歷程,形成具有目的性及結構性的檔案,以肯定專業表現,提升專業能力。因此,良好的教學檔案,會依據其目的進行結構化的安排,呈現許多特性。歸納而言專業檔案有三個基本特性:
多元化:專業檔案呈現多元化包括「檔案形式的多元化」,如書面文件、錄音帶、錄影帶、光碟、磁片等資料,包括「參與人員多元化」,如教師個人資料、班群(協同教學)資料、專業對談記錄、學生作品、家長意見回應等,參與的人員亦展現多元化。
具體化:專業檔案著重在呈現具體的成就與作品,不只是空洞的學歷或考試成績。其內容包括教師教學作品及學生學習成果。
歷程化:專業檔案可以呈現一個人的專業發展歷程以及成長的軌跡,而不只是呈現某一個特定時刻的表現或目前的專業水準。
三、教學檔案的建置
James & Sheryl(1996)提出建立好的教學檔案,可從五個「I」開始:
簡介(introduction):重點為完整的描述教師、學生、學校情境等等相關的內容,並將焦點聚集在反應出這些內容對教師所發生的影響。
影響(influence):重點在於教師的班級環境、教材和常規處理的方法,以及如何影響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
教學(instruction):包含活動計畫、教材內容、實際教學的錄影帶等等。
個別化(individualization):內容強調反省檔案中呈現的脈絡,是否符合教師個人成長的目的?哪些地方需要提升?教學的行為是否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等等,這些教師個人建立檔案時最關切的問題。
整合(integration):在反省之後,教師進行檔案的整合活動,目標在檢核檔案中的教師發現、定義良好的教學,並能檢討缺失,進而提出改進計畫。
歸納前述,建置教學檔案可以分為以下十個步驟:
確立建置教學檔案的目的
發展檔案的架構
分析檔案的內容
蒐集教學過程中的實際資料
將資料整理、組織並加註說明(例如:選擇本份文件的原因)
定期省思資料呈現的意義(可與同儕教師、輔導專家對話討論)
教師就各項文件檔案寫省思、評語 ,並經常翻閱
利用機會進行檔案分享、專業對話
互動回饋及分享說明
修正教學檔案,並應用至下一次檔案的建置
※重新循環至1,成為一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迴路。
表1 教師教學檔案組織結構表
一、檔案目錄 | 先架構 →修正 → 最後再確定 |
二、專業背景資料
|
|
三、教學記錄與省思
|
|
四、專業成長記錄
|
|
※兼辦行政工作記錄 |
|
四、教學檔案的運用及限制
教學檔案基於尊重教師為專業發展的主體、強調建構主體性的自覺省思與對話、落實終身學習的理念與特性,其被重視的程度更佳普遍。陳惠萍(1999)依照不同的目的將教學檔案區分為三種使用模式,各有其適用時機、優點及限制,因此在架構教學檔案、充實檔案的內容上也會有所差異。讀者可參閱表2調整之。
陳惠萍﹙1999﹚指出建立教學檔案對教師而言,耗時耗力,形成工作的負擔,因此,學校在推展教學檔案時需要注意下列措施:
(1)提供明確的目標使製作者能遵循
(2)建置前初步瞭解確實的相關的概念
(3)在建置過程應有研討的機會,以提供疑惑的解答以及相互的觀摩
(4)在檔案建置完成後的研討能檢視其優劣,作為下一次的參酌
(5)具有充分的時間
(6)請有經驗的教師指導
(7)學校成立團隊,以合作方式發展,減少心理的抗拒。
換言之,倘若學校無法提供有利於教學檔案發展的情境,將影響教師發展教學檔案的意願。
結論
教學檔案不是「教學文件資料夾」或「教學作業簿」,它是將教師個人表現、教學相關文件、教學成果、班級經營、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等彙整的「專家檔案夾」。
教學檔案是為自己而做,為展現教師的能力、教學的表現、教師的巧思與教學的成效。教學檔案內的文件是教師有意挑選過的,對教師深具意義與價值,所以要記得加註解說明,作為日後進行專業對話、討論、省思的提醒。教學檔案是教師專業發展持續不斷的歷程,所以可以不斷修改、經常加註、時時省思。所以,開始著手建置教學檔案,即刻啟動教師專業發展吧!
表2 教學檔案的三種模式
學習模式 | 評鑑模式 | 就業模式 | |
目的 | 提升教師反省及對自己教學歷程的認知, 協助其成長 | 向教育組織提出有關教師效能的資訊 | 提出有關教師適合職位的資訊 |
讀者 | 教師 | 教育組織/大眾 | 可能的雇主 |
結構 | 開放式, 教師自己決定 | 高結構化 具標準的 | 半結構式的 |
內容 | 多樣的工作內容,由教師選擇作品和記錄自我選擇的目的 | 明確的分類及選擇教師的工作內容及記錄,如同標準化的評鑑 | 如:履歷表、代表教師的作品和記錄 |
歷程 | 教師選擇自己的目標 並建立檔案,教師自我評估或與同儕、指導者共同評估 | 教師依據標準來建立檔案,並根據內容來引導教學 | 教師依據規定製作其檔案,以適合工作的需要,而未來的雇主依學校或學區的需要、標準來評估教師 |
優點 | 由教師主導並具有彈性,提供不具威脅性的方式來分析個人的實際教學 | 對教師的潛能提供有效的、可信任的評鑑方式 | 宣傳教師的特質,並提供與實際教學、教學觀點相關的資訊給雇主 |
限制 | 具個殊性,可能無法與專業標準相連結,較無法提供教師實際教學的全貌。 | 教師自主性較少,且花費較多時間來建構 | 只能看到教師的優點及發展性,易流於表面,缺乏實質內涵 |
教學檔案適用的時機應不只於以上三個模式,將檔案作為教師自我提昇的「專家檔案夾」,更能展現教師追求自我發展及價值的內在驅力。
(本文原載於實習520第14期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