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溪歷史與校外教學活動學習單

格式
doc
大小
3.72 MB
頁數
3
上傳者
MKII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12-12-27,离现在 12 302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校外教學活動學習單

活動日期

班級

姓名

學號

2012.12.22

化材三乙

程煒筑

49940049

二仁溪歷史背景簡介:


二仁溪,荷據時期稱為淡水溪,明鄭以來稱二贊行溪;清朝咸豐同治年間又稱二層行溪,民國49 年台灣省政府改稱為二仁溪。是南台灣地區十六條主次要河川,最早開發拓墾的流域之一。
荷據迄清以來,二仁溪一直是南臺灣的重要流域且扮演沿河聚落灌溉、水源和運輸功能(今日仁德區的二行即是港口),並非只是純粹的天然邊界而已;直到清際因族群關係、地域意識、利益衝突而引發分裂械鬥的動亂,逼使清廷數次調整行政區域,奠下二仁溪成為界河基礎。
二仁溪流域最早的住民,由於文獻不足,無法推定。僅知十七世紀中葉以前,可能的住民為布農族,後為魯凱族所驅逐,在此同時,平埔族中的西拉雅族支族新港社群和大傑顛社群,也入居該流域,所以在荷蘭人來台以前,流域大半是平埔族、魯凱族,只有少數漢人開墾於下游地區。
西拉雅族的新港社群和大傑顛社群,在二仁溪沿河地區拓墾相當漫長的一段時間,直到明鄭及清領台後,漢人陸續大批移墾之後,才被迫往上游緩坡丘陵、惡地形以及山地地形撤退(即今龍崎、內門區一帶),有的甚至攀越中央山脈逃到東部地區,但絕大部分的住民是被漢人的文化所同化。
沿河部落的開發建置,大致分為西拉雅族、明鄭時期和清代三個階段。原住民沒有資產、土地和商業、經濟觀念,雖有聚落卻是小型非長期性的村社,直到明鄭拓殖的階段,設置廿四里,橫跨今高雄、台南市沿河重要區,尤其是二仁溪以北,近統治核心─台南市及其郊區,就占有約五成,這些部落設立的寺廟、家祠、書院如今都已成為重要文化資產或居民信仰中心。但隨著自然環境變遷(如:河流改道、河床變化、沖刷……)和瘟疫的流行而使聚落機能改變,甚至淪為一般聚落,直到清朝年間,全面的拓殖推展至二仁溪上游部分,整個流域墾拓才完成。而內山部分則因山地資源關係,直到日據時代才由日人闢路開發形成重要聚落。



二仁溪污染傷痛歷程簡介:

   民國50年代,二仁溪北岸的灣裡,開始進口國外各式各樣的機械、電子、通訊、汽車等廢棄物,一般稱為廢五金,回收業者從中分離出有價值的金屬如金、銀、銅、鐵、鋅、鉛等,這個產業

   民國70幾年,二仁溪口發生綠牡蠣事件,因為牡蠣會吸收水中的銅而變成綠色,政府於是收購銷毀,從此之後二仁溪口禁養牡蠣直到今天,這也是拜廢五金之賜。除了用人力拆解、化學酸洗,一些不容易處理的電纜線,則在高灘地露天燃燒,黑煙竄天的景象隨處可見,這也讓二仁溪受到多氯聯苯的污染。


活動觀察議題討論:

  1. 有哪些汙染?(河川狀況、濕地環境如何)

  早期廢五金產業以露天燃燒廢電線、電纜,再以酸洗來回收銅為主,漸漸的回收種類增加,舉凡電 器廢料、IC 板、電話交換機……等 都流露在河川。
  如果只要漲潮就會把垃圾帶到岸上或是溼地上,


  1. 生態環境如何?(有那些生物、植物)


底棲生物包含水生昆蟲、螺貝類與環節動物

魚類有首鱲、鯽魚、日本鯽、台灣石鮒、吳郭魚、尼羅口孵魚、大肚魚、塘蝨魚、三星鬥魚、斑鱧及琵琶鼠…等數多種。

  

  1. 有哪些爭議的議題?(新聞報導,網路資料)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歷史的傷痛-二仁溪

連結網址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0796


活動照片:(請貼上活動當天的照片等)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