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產業文化與學校本位課程相關議題之研究---以名間鄉松柏嶺地區「茶」文化為例
家鄉產業文化與學校本位課程相關議題之研究
---以名間鄉松柏嶺地區「茶」文化為例
目次
第壹章 緒論--------------------------------------------------3
第一節 研究背景-----------------------------------------------------3
第二節 研究動機-----------------------------------------------------4
第三節 研究目的-----------------------------------------------------5
第四節 名詞釋義-----------------------------------------------------6
一、學校本位管理------------------------------------------------------6
二、學校本位課程------------------------------------------------------7
三、茶經-----------------------------------------------------------------7
四、茶藝-----------------------------------------------------------------7
五、茶道-----------------------------------------------------------------7
六、社區產業文化------------------------------------------------------7
第五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方法----------------------------8
(一)研究範圍和限制-------------------------------------------------8
(二)研究方法----------------------------------------------------------8
第貳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9
第二節 文獻探討-------------------------------------------------------9
(一)茶文化相關文獻---------------------------------------------------9
(二)產業文化相關文獻-------------------------------------------------11
(三)本位課程相關文獻--------------------------------------------------12
第參章 學校本位課程規劃現況---------------------------------16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實例一~六年級---------------16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一至六年級主題設計規劃實例---------18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實例---茶藝社團---------59
(一)學生本位課程和教師本位課程進修研習------------------------------59
(二)茶藝社團的功能和成效--------------------------------------------------62
第四節 社區家長對於校方發展茶藝文化的社團和課程看法分析--62
(一)家長國小推展茶藝社團的看法問卷調查------------------------------63
(二)從事茶相關產業民眾對國小推展茶藝社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問卷調查--67
第五節 產業文化和學校本位課程現況分析-------------------------73
(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境---------------------------------73
(二)透過總體課程規劃,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73
第肆章 結論與建議--------------------------------------------------76
參考書目------------------------------------------------------------------78
家鄉產業文化與學校本位課程相關議題之研究
---以名間鄉松柏嶺地區「茶」文化為例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台灣如果想要了解台灣的茶葉文化,可能要到坪林的茶葉博物館走一走,但如果要理解台灣製茶產業的興盛情況,就一定要到1南投名間鄉看一看。名間鄉這個位於濁水溪北岸,地屬南投縣西南方的鄉間小鎮,因與茶結下美好的因緣,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中,成為喝茶人士最耳熟能詳的地名。
若與鹿谷鄉凍頂茶區相比,名間鄉2松柏嶺似乎不太適合種植茶葉,但實際上,名間鄉所生產的茶葉,無論是產量或種植面積,皆是全台第一。能有今日的成就,與當地的自然條件及茶農的處世風格,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柏嶺地區位居八卦山脈最南端,海拔約四百公尺的台地上,比起產製凍頂茶的鹿谷鄉,海拔高度略低,平均氣溫稍高外,其餘的條件,都極適合種茶。
首先因地處山脈東面斜坡向陽處,所以一年四季日照充足,倘若又是種植四季春此多產的茶種,一年採收四次以上,是毫無問題的。又台地上處處是紅壤類的土質,適合深耕厚植茶葉。此外,四通八達的公路網,更是其他產茶鄉鎮所欠缺的優勢。當然除了有上述優良的自然條件外,在地茶農更保有勇於突破,精益求精的態度,亦是開創此茶葉王國的最大功臣。
走訪台灣各地的茶區,很難找到一處如名間鄉般,栽植的品種可以囊括各式的烏龍茶種,如青心烏龍、金萱、翠玉、武夷、四季春等,如此多樣性的栽種,也代表名間鄉民勇於嘗試的性格。機械採茶,不僅能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產量,也能縮短製茶的時間,而這種優點較多的方法,也是由名間鄉的茶農首先採用。整體來說,大概只剩種茶與萎凋需要較多的勞力付出外,其餘的製茶過程,幾乎都是利用各式的機械,加以分工處理。
松柏嶺所生產的茶葉,因全程機械化的處理,而具有穩定的品質;因栽植的茶種眾多,而具有多樣的口味;因製作成本的降低,而具有售價的彈性,當擁有這些競爭的優勢時,名間鄉自然也就成為全台最大的茶葉集散批發中心。
松柏嶺在台灣的茶業發展史上,屬於開發極早的茶區。先期所生產的茶葉,以內銷為主,但由於銷路有限、知名度不高的緣故,導致茶農生計相當困苦。民國六十四年(西元1975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在擔任行政院長任內,曾蒞臨巡視,對名間鄉的茶葉,讚譽有加,特命名為「松柏長青茶」。此外,民國六十年代由鹿谷引進烏龍茶製作技術,更讓滿山遍谷盡是茶園。而後在省農林廳及南投縣政府有計畫的督導推動下,「松柏嶺」逐漸演變成今日的面貌,也以松柏長青一茶聞名於世。3
在這個聞名全省的茶葉產區,座落了一間學校—南投縣弓鞋國民小學,因為地緣性的關係,大部分的社區家長職業皆與茶葉有相關,無論是自己開店或受雇於人。學校的地理環境更是與茶葉有絕對之關係,因為圍繞在學校圍牆外的,正是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更因有四百多公尺之海拔高度,置身於校園便有如在山上雲煙繚繞之感覺。
學校的每一位學童因為耳濡目染之關係,皆對社區的茶葉文化有或多或少的瞭解;學校更規劃每一學期至少2節課的本位課程,由各年級教師規劃設計;學校社團方面成立「茶藝社」,讓一些對茶葉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這樣的作法除可發展出學校本位的特色文化,更可與松柏嶺地區的茶葉文化完全結合,使得弓鞋國小畢業之學生,都擁有基本的「茶藝」能力及知識。
能夠利用社區特性發展出學校的本位特色,除了全校同仁的共同努力之外,更有賴於社區家長及有力人士之協助,包含茶葉、茶具及課程上的支援。既然茶葉是學區內相當大的一種產業,用來發展學校的本位課程,這不僅是特色更是一項生活技能頤養心性的藝術文化。結合學校與社區資源,培養兒童具備「生活本位帶著走的能力」,經由「誠樸勤敬」的陶冶達成「健康活力、尊重關懷、創新超越」的學校願景。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有學生突然問到茶葉的由來及4歷史,身為教師的我,不僅愣住還有稍稍愧疚感,說實在話,我並不是很清楚。而當我反問學生時,學生竟然可以大致解釋出來,不僅讓我感覺到訝異,也同時體會到發展出學校特有的本位課程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就如同原住民地區的學校一樣,學校也會透過課程的安排,讓學生學習自己的族語,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
從歷史、自然以及生活的觀點,由最初茶葉的分類、製茶的過程以及茶葉與健康的關係,帶大家認識松柏嶺的茶。弓鞋和茶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正如學生在彈性課程的活動中所學到的,不單是如何「泡茶」而已,所有跟茶相關的知識及技藝也都必須學到。
茶葉不僅是學校課程特色,更是社區產業的一大特色,這樣的環境觸動了筆者的靈感,想要去瞭解「學校本位課程」及「社區產業文化」之間的關係。可預期的,兩者之間一定有密不可分之關係,研究之空間也相當大。
第三節 研究目的
靜思茶道,體驗人生。弓鞋國小之彈性課程,特別邀請學校茶藝指導老師介紹茶道,透過中國歷史悠久的茶道及其精神,向學生分享茶道的至高精神。茶道裡的各器具的擺放及沖泡的順序和動作可都是一門大學問,每一個動作代表穩定的心情,若搭配古箏彈奏,會讓人覺得茶道精神的無限之美。
在社區家長的介紹之下,同學捫對茶道的沖泡方法都有進一步的了解,如沖泡時舉茶壺必須三上三下,不僅是表現對客人的尊敬,也可以讓茶葉均勻的被沖泡,在沖泡時的溫度必須保持在85度C,這個溫度是人的手碰到壺不會馬上被燙到的溫度。
此外,茶藝老師還介紹杯子的拿法、公道杯、奉茶禮等等茶道的專有名詞,讓在場的同學對茶道有更深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聽到許多關於泡茶的事,但總是對這些事情沒有深刻的了解,透過生活禮儀之靜思茶道,讓現場接觸茶道的同學們對茶道已有更深的了解,加上親自動手觸碰茶道精神,讓平常不太會接觸的學生,有了多一份的文化體驗。本文研究松柏嶺社區產業茶葉文化與學校本位課程之關係目的有三:
1、提供社區民眾對家鄉產業文化深入認同,並朝向產業永續發展與文化傳承。
2、提供學校發展本位課程。
3、提供學生以文化面向認同家鄉產業。
「一芥子納一須彌,一粒沙裡見世界」,學校用心規畫,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借由「小小泡茶師」的訓練,推動學校本位課程,讓小朋友認同社區的茶葉文化,進而推動「小小解說員」,小地方慢慢推動、認同、回饋,將來所蘊含的爆發力必未可限量。所以整體來說,「學校本位課程」對「社區產業文化」的推動及保存,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除了其相輔相成之關係外,如何讓彼此之助力發揮到極限,正是本篇研究之最大目的。
第四節 名詞釋義
茲將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名詞詮釋如下:
一、學校本位管理
「學校本位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SBM),是一種權力下放的學校管理,包括自治和分享式決定的歷程,同時也是一種管理結構。吳清山(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一種權利下放的學校管理方式,美國各地方學區將決定權授予各校,讓各校在行政、人事、經費預算和課程教學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性,使學校經營更具彈性、效率和績效。
張明輝(1999)認為學校本位管理是將學校視為作決定的基本單位,而作決定的權力是將以往教育行政機關所擁有的權利授權到學校層級,由學校成員(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士組成學校本位管理委員會,一同分享和參與作決定的權利,範圍包括預算、人事、課程和教學等。
林雍智(2000)歸納多位學者的看法,將學校本位的特徵分為下列幾點:
1、學校工作方面:學校成員能共同分享作決定的權力,並對學校有共同的期許、信念和價值觀。
2、學校活動方面:學校活動能根據本身的特徵和需求而設計。
3、管理策略方面:學校本位管理類型以McGregor之Y理論為基礎,認為人的參與、發展與需要是最重要的。
4、資源運用方面:學校可依自己的需求編列預算,使資源有效運用。
5、權利運用方面:權力下放至學校,主要採用專家權力和參照權力。
從上可知,學校本位管理是在教育行政上一種權力下放的改革,使各校在人事、課程和預算等方面比以往較具自主性,而學校在學校人員、學生、家長和社區人員等參與下,讓學校的營運更有彈性與效率。
二、學校本位課程
所謂學校本位課程,是教育鬆綁的一環。一般的課程政策由上而下執行,比較容易受到各種干預,如九年一貫課程;而學校本位課程則反過來,由下而上,學校結合社區、家長、教師、設備等各項資源,彈性規劃適合己校學生的課程方案,課程設計較為自主和穩定。所以,學校本位課程是家長與教師共同參與及合作,妥善利用學校資源,發揮教師專業,成果由親、師、生共享的一種課程設
三、茶經
書名,作者陸羽(733--804),唐代竟陵人,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分三卷共十章。
四、茶藝
一九八二年九月,中華民國茶藝協會誕生,首見茶藝一詞。一九八三年三月 由范增平主持的《中華茶藝雜誌》創刊,在十四期中的《中華茶藝》為茶藝一詞定名。本文採用的茶藝名詞由此而來。
五、茶道
現為日茶文化的代名詞。最早見於唐人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5中:「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而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6卷六「飲茶」中論述:「楚人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眝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可知唐代茶道因陸羽《茶經》而盛行之。
六、社區產業文化
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來討論:「廣義的文化產業」,乃指發揮與活化在地歷史文化或是自然融合所形成的產業。「狹義的文化產業」,可以說是以社區居民共同承擔經營的,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重新經營理念,提升社區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產業。
所謂的產業文化,意指產業經由付予新風貌;創新理念、以舊瓶裝新酒的型態而發展出屬於該特有的文化。而文化產業則是運用文化特色,如生活文化、生態文化、生產文化加以發展應用的產業。例如松柏嶺的茶葉在生產製作的歷史中及茶園風光中找出文化意涵,設計成為參觀者可以學習體會的新型文化產業型態。
至於地方文化產業,就是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產業,每個地方都能發展出自己專屬或獨有的文化產業
第五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範圍和限制
本文研究以南投縣名間鄉松柏嶺地區產業文化--「茶」,為學校本位課程的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課程規劃為研究範圍。其中包含課程、教案的設計、社區家長對於校方推展該課程的看法、學校和社區茶葉相關社團的互動關係進行研究。其限制為:採訪對象為參加學校茶藝社學生家長,不是全面性;實際參與茶藝課程教學的社區茶藝老師。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下列幾種研究方法:
1、田野調查法
以田野調查方式,訪問紀錄名間鄉,現代茶藝文化的推動者或製茶工作者。
2、文獻蒐集研究法
本文將從相關之書籍、論文、期刊、雜誌和報紙等多方面,收錄有關茶藝文化資料,進行文獻考察著述及研究,進而彙整。
3、分析與綜合
運用演繹與歸納兩法,彙整相關文獻,並對資料整理綜合分析。
第貳章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第一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現況
(1)九年一貫的推動
從教育部在民國87年公布的「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 內容來看,其最大特色之一即強調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其規定「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此即學校可依其環境、社區特性、家長期望與學生需求等相關因素,發展其學校課程,而這也開啟了由下而上的課程改革。
(2)開放學校自由選用教科書及自編教材
在民國84年,教育部同意於民國85年學年度起,全面開放國小教科書。學校可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編輯合適的教科書和教材以及編輯彈性教學時數所需的課程教材。所以教科書的選用權已下放至學校,而且教師也可依教師法第十六條所規定的教學專業自主之權利,對於所使用的教材進行選擇。
(3)小班教學精神的實施
教育部在民國87年推出「發展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其意旨在於發揮「多元化、個別化及適性化」的教學精神。而其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小班教學師資研習、營造小班教學環境、改進小班教學課程、改進小班教學方法、評量等。
而從這些具體措施中,可看出小班教學經神給教師很大的自主發展空間,且也強調教師之專業自主和績效責任。
第二節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部分分成三部分,首先是有關「茶」的相關名詞和歷史文化意義;接著是地區產業文化發展;最後是本位課程的部分。
(一)茶文化相關文獻
1、唐陸羽《茶經》
《茶經》共分為三卷十節,上卷三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一節:四之器;下卷六節: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從茶的起源談起,舉凡製茶、煮茶、飲茶的相關方式,都做了深入的探討。使得茶事廣為流傳,茶道美學不斷延續下來,是一本茶學經典著作。
2、金正奎,《中韓兩國飲茶禮俗之研究》7
文中提及,中韓飲茶文化最大差異在於個人品嘗與社會功用。中國人首重品茶時的茶色、茶香、茶味,也就是將品茶融入生活情操,成為個人精神文化的寄託。而韓國人首重茶的社會功用,將茶禮融入生活規範之中,其次才考慮到茶的品嘗。中國飲茶文化帶給中國人個人的生活情趣和愉悅,韓國飲茶文化帶給予韓國人的實際的規矩與典範。
茶的清香、甘醇是它讓許多人著迷的原因,正因為這樣的生活情趣,讓中國茶飲文化不被歷史的洪流所湮沒。如何藉由茶獨特的色、香、味,將茶文化推廣下去,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3、胡俊媛,《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8
文中敘述台灣的茶業發展史,在1970年代中期,轉變為以內銷為主的產銷結構,擺脫長期被殖民的經濟角色。在此前提下,台灣民間社會中的「老人茶」小壺品茗習性,更於都市中產階級生活中順勢而起,並發展成適合台灣社會的飲茶文化。既然飲茶都能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份,就更該深思如何在既有條件之下,使茶更能讓社會大眾愛不釋手。除了飲用方式、茶具配備、美感表現之外,是否還有更需要改善的地方,相當值得茶藝推廣的工作者參考。
4、民施淑華傅榮珂〈唐代茶道之研究〉9
本論文從中國茶的起源談起,到中唐陸羽《茶經》問世,人們對茶葉文化更加重視與喜愛。文中更對陸羽《茶經》的製茶方法、煮茶之方式、茶具之選擇、飲茶相關事物做了詳細的說明,相當值得參考。唐代經濟發達更是推廣茶文化的幕後功臣,使得唐代茶道在日本被發揚光大、在英國被製成洋化的紅茶。
5、民康才媛〈陸羽「茶經」煮茶法趣味之探討〉10
文中透過對茶經中煮茶過程描述,提出這種重視煮茶時自然情景的情境體驗,以達到精神滿足與心靈享受的飲茶方式,深深影響唐宋元明的文人雅士。與現今無我茶道11之重視無為及茶湯分享的精神有異曲同工之妙,相當值得參酌。
6、民李永識〈茶、茶道與日本文化〉12
文中敘述從中國傳至日本的茶樹,經過天皇的下令種植,榮西創出的喫茶養生法,經歷了大茶盛、皇服茶、書院茶、草庵茶,結合日本的建築與裝飾,在日本成行獨樹一幟的茶道。或許日本人缺乏獨創性,但卻可從模仿中國中創造新局,與我們從陸羽《茶經》到唐朝大盛,後來卻逐漸凋零,這樣讓中國茶文化逐漸流失的過程,是大相逕庭的,豈不值得我們深思。
7、民鄭培凱〈人間相約事春茶〉13
文中從戰國中期的飲茶紀錄談起,飲茶風氣大開的唐朝,鬥茶風氣大盛的宋朝,元朝開始飲茶方式的通俗發展,明代茶葉朝精品化方向發展,明清之際到現代逐漸沒落。對中國茶飲的歷史做了相當精闢的回顧,也讓我們可以對中國茶的歷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產業文化相關文獻
1、張鈞凱《地方居民對於地方產業文化活動的參與動機與效益認知之研究─ 以草鞋墩國際稻草文化節為例》(民93)
地方政府在推動地方產業及凸顯地方特色的過程中,對地方產業文化活動日漸重視,而地方產業文化活動的舉辦,除了政府的規劃及相關單位的運作外,民眾的參與動機與效益認知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該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居民對於地方產業文化活動的參與動機及效益認知。其分析結果摘述如下:
(1)16-25歲居民在知識效益認知方面普遍低於其他年齡層居民,而職業為學生之居民其知識效益認知方面也普遍低於其他職業之居民。
(2)草屯鎮居民在社交需求動機與效益認知方面皆高於知識需求動機與效益認知、壓力紓解需求動機與效益認知。
2、吳易蓮《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民88)
台灣近幾年以高利潤的高科技產業為發展重心,高科技產業是帶動一地發展的良策,但並非每一地區皆具備此以發展之潛力與特質,故規劃區域發展計劃之前提,應衡量其所擁有的特質,再規劃之,使地盡其利。某些具有傳統文化特質的地區,則可善用此一特質將之觀光化,發展無煙囪工業,亦可帶動一地之發展。此篇論文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其中提到鶯歌鎮社區營造的規畫與運作機制:社區營造的目的是為了建造一個具有當地特質的社區,陶瓷產業觀光與社區營造的整合。
(三)本位課程相關文獻
所謂「學校本位課程」是指各校應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和教學活動,由教師依其專長進行教學。因此,學校、教師要自主地設計課程、自編教材,達成「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想。簡單來說,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就是發展出學校自己本身的特色,無論是地理性或人文特質,都可以用來延伸,研編出自己的一套課程,就像每一位歌手都會有自己的成名曲。
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理念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是學區內的家長、教師、學生、學校行政人員等,經由共同討論、計畫、試驗和評鑑的過程,發展適合每個特定學校的兒童的課程策略,它能反應學校面臨的各種挑戰,發展出的課程能引起學生興趣,主動參與,並鼓勵教師儘其所能(Eggleston, 1980)。這樣的一個理念就是環繞在集體討論計畫的點上,正所謂集思廣益,但一套課程是不是適合學生的發展,其實都必須經歷相當長的一段評估時間,如真的不適宜,還是得再繼續修正。
歐用生教授指出,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包含四個理念:(1)每一位教師都是課程設計者;(2)每一間教室都是課程實驗室;(3)每一所學校都是教育改革中心;(4)課程是社區。
(1)每一位教師都是課程設計者
首先每一位教師都要享有課程決策權,主要原因是:1.教師終日與學生在一起,最了解他們的特質和需求;2各種學問上獲得的結論需要教師在教室中加以檢驗。因此教師不再只是教學者,更是研究者、課程設計者。如Stenhouse(1975)所言:「課程的研究和發展是教師的責任,教師的工作不僅要被研究,而且要由教師自己來研究。」
其實在學校中,每一位教師不但是學習者,扮演著「研究者、課程設計者」的角色,能跟每一位成員共同檢討,分析和驗證,發展自己的課程理論,都能設計課程,學校才能課程自主。
(2)每一間教室都是課程實驗室
每一間教室都是獨特的,每一間教室中的教師要將課程計劃加以實驗、驗證、修正,成為自己中的課程和教材。但教室不能成為一個孤島,同事之間要互相觀摩,共同討論,相互檢討和鼓勵,而且要與校外的專業研究者,結成伙伴關係,發展教育聯盟
(3)每一所學校都是教育改革中心
傳統由上而下的教育改革中,完全只是上行下效而已,學校不僅沒有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會成為改革的阻力。這並不能苛責學校本身,因為傳統以來都是上級單位主導著,學校本身並不會主動去改變,但隨著教育權力的下放,漸漸地,學校有了這樣改革的機會,所以學校也可以是教育改革中心,而教師便是最基礎的成員。
(4)課程即社區
學校要發展的課程特色,通常跟社區會有很大的關聯性,也是師生必須共同參與教室的活動。如果家長、社區人士、專家等成為資源人物,協助學生學習,那學習成果可能會加倍。Stenhouse(1975)說:「學校中的教師了解學校後,就能加以改變」Grundy(1998)引伸說:「與學校有關的人,經由批判地、合作地、轉換性地了解學校,終究能改變他。」這正是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真義。
整體而言,學校要真正發展課程特色,必須由下而上的一種顛覆性的運動,必須是學校跟教師還有社區的資源做結合,共同研究開發。以本篇研究為例,茶這一項產業是松柏嶺地區的特色,也是學校的一種特色,真正做到學校結合社區。
2、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14
「學校課程總體營造」,旨在經由學校課程發展的策略 (黃光雄與蔡清田, 1999),進行學校整體課程經營改造,藉由中央政府教育政策方針的倡導,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整合學校人力資源與地方社區資源 (黃政傑, 1999; 歐用生, 1999c),透過「整體教師」與「整體學校」的組織發展 (Fullan & Hargreaves, 1992),進行學校組織再造,發展學校特色C。
簡言之,學校課程總體營造,旨在透過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策略,喚醒學校教育專業工作人員與社區居民對學校教育的認同感,透過學校教育專業人員與地方熱心人士積極參與學校課程革新,進行學校整體課程的經營改造,因為過去的中小學必須遵照課程標準的規定實施,甚少長期從事自發性的課程發展,缺乏辦學特色。
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近年來不僅在行政革新方面發揮重大的影響,它同時也在課程研發中成為新課題,此即所謂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陳伯璋,1999a)。由於每個學校皆有其獨特性,如果學校教育人員未能主動從事課程發展,將難以滿足其特殊情境需求。
透過課程發展委員會,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
蔡清田教授指出:結合整體學校人力資源,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必須安排許多會議與活動,以協助學校全體教職員去瞭解不同科目領域的貢獻,以便共同規劃,進行全校的協調合作。
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是最基礎的一件工作,看似容易,但成員的篩選也是一大考量,除學校本身的教師以外,還必須考慮到社區的成員,而且共同創作研發課程,還需一段磨合期。經由顛覆傳統的想法,而成立這樣一個組織,便是要綜合大家的想法,編製出最適合學生的課程,也可以發展學校特色。而這個委員會的成立及運作,還是有賴於校長的專業課程領導,才不至於變成是多頭馬車,或是無法形成共識。
3、學校本位管理對國民教育之啟示,何青芳,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作者以他國和我國現行之經驗來說明學校本位管理對於國教的影響,學校本位目前盛行於英、美等國家的一種權力下放的管理。而這種以學校為中心的經營方式主要緣自美國的學校本位及英國的自主管理(曾燦金,民85)。我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85年12月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揭示教改重點之一為「發展以學校為中心的經營方式」,可說是將教育權力下放之理念化為具體之措施。以英國、美國為例:
英國的學校自主管理,它透過削減了LEA的權責而強化了中央和學校的經營權力,在內容方面,各校自主的部分以人事及經費為多,課程則因受到英國國定課程的實施,使得其自主權較少些。
美國
美國的教育改革在一九八0年代分為兩波,第一波是強調使用嚴密的、由上而下、科層的行政管理規則;而「第二波」的學校教育所強調的是鬆綁、選擇和學校本位管理。
若根據美國在1991年12月所發出「全美各州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調查問卷」來看,就學校本位管理之實施內容而言,由共同實務及研究所建立的領域包括分權化作預算的權力、分權化的人事決定、分權化的課程決定和學校本位評議會;在州所提供學校本位管理方面的訓練計有32州,其訓練內容包括溝通、預算、作政策的決定等(曾燦金,民85)。
我國在課程、預算與人事方面的幾項措施來看,確實有漸漸鬆綁的趨勢。但是,在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時,仍舊有它的限制之處,例如:各校課程內容與品質不一致、增加教師工作負擔影響教學、民意代表容易介入施壓干擾及相關法令的規定等等因素(林偉人,民89)。所以,若要落實學校本位管理,應要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對國教啟示:
1、學校本位管理的理念雖好,但仍有其實施時的困難。學校本位管理可能遭遇的困境包括:(1)學校教師實際參與的質與量不太理想,因為教師會考慮參與學校決定的事務是否會影響其教學,以及付出額外的時間是否會影響其個人生活;還有開會時,常會做出不適宜、不民主的決定。2.並非全部的家長都獲得參與的機會,因為家長對教育事務的主張也有「主流」與「非主流」的區隔,少數「異議份子」常被排除在外。3.社區參與的意願不高,因為參與學校決定要付出不少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如何以國外的教改經驗作為未來實施時的改進,應是所有教育相關人員所要深思之處。
(2)學校本位管理的落實,需要制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包括:
1.制定法律明定授予學校權力的方式、種類與程度(73.9﹪),
2.教育機關要充分授權學校權力(69.2﹪),
3.排除相關法令的限制或修改(63.5﹪),
4.提供參與作決定者訓練計畫與方案以獲得參與作決定所須的知能(62.4﹪),
5.建立管理資訓系統,提供學校表現、學生學習成果以及作決定所須的相關資訊(61﹪)
6.給予適當的時間以獲得所須的新知能(58.2﹪),
7.提供教師陞遷發展的機會(57.9﹪),
8.明訂學校審議會的組織結構與權責(55.5﹪),
9.建立績效責任評鑑制度(54.9﹪),
10.以教和學的改進為目標(54.7﹪),
11.加強培養參與、合作、和鼓勵冒險的學校組織文化(50.6﹪)。
(3)家長參與學校之決定,就目前而言已經受到法律的保障15。就實質面而言,如何提高家長參與校務運作,擴增學校可運用之資源,又不致使家長影響校務之運作,是未來各校要在兩者間取平衡。
(四)在實施學校本位管理時,教師心態應調整,並展現其專業能力。
學校本位管理台灣仍是起步的階段。若要實施,應參考國外的實施現況,加以改變成符合我國適用之學校本位管理,規劃好其配套措施,如此才能「鑑往知來」。
學校本位課程規劃現況
第一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實例一~六年級
南投縣名間鄉弓鞋國民小學座落於四周都是茶園的松柏嶺地區,全校師生近五百人,家長多半從事與茶相關的產業。目前社區中成立許多發展茶葉產業文化相關的社團;松嶺茶藝文化協會、弓鞋國小茶藝社指導團、名間鄉三崙農會社區家政班、瑞峰茶葉產銷班,加上松嶺社區總體規劃中亦以「茶」的新文化,重新塑造社區形象,基於此本學區內的弓鞋國小在總體課程規劃上,「茶藝」文化成為重要的主角,聯繫著學校和社區的關係。以下乃為學校本位課程的計畫及各年級的課程設計,從中明顯見到,茶藝文化和學生生活緊密的結合。
學校本位課程-茶藝文化教學活動實施計畫
一、依 據:
(一)南投縣縣政府教育局核定研習時數處理原則。
(二)本校校務及課程發展計畫。
二、主 旨:
為增進教師鄉土教育專業素養,提升教師鄉土教學之能,並促進社區產業發展、與傳承地方傳統文化。
三、目 的:
(ㄧ)增進學校教師鄉土教學(推動茶藝文化與融入教學)知能。
(二)增進教師『藝術與人文素養指標』教學知能。
(三)結合地區產業發展,發展地方傳統文化與特色。
(四)營造學校積極專業、合作學習氣氛,形塑優質學校文化。
四、實施對象:全校學生
五、實施方式:每學期於彈性課程規劃至少2節之主題相關教學。
六、課程規劃:學校本位課程-茶藝教學活動主題規劃如下
年級 | 學期 | 課 程 內 容 | 備註 |
一 | 上 | 家鄉的產業-以茶業為最大宗 | |
下 | 全國最大產茶區-茶鄉名間(認識台灣各縣市有名的產茶區) | ||
二 | 上 | 茶食饗宴 | |
下 | 認識茶-認識茶的種類(四大品種與六大茶類的認識) | ||
三 | 上 | 茶與文化-泡茶藝術與認識茶具 | |
下 | 茶具擺設與茶席布置 | ||
四 | 上 | 如何泡一壺好茶-泡茶流程、泡茶技巧與茶湯評鑑 | |
下 | 如何泡一壺好茶-禮儀風範與茶侶搭配 | ||
五 | 上 | 如何泡一壺好茶-茶葉的製造 | |
下 | 茶藝與生活-品德、行為、環保與宗教文化的影響 | ||
六 | 上 | 茶藝的創新-茶與茶食的多樣;產銷與管理… | |
下 | 謝師茶會與茶藝傳承 |
七、工作分配:茶藝融入各領域課程教材規劃分配
教師依各年級所規劃之主題,以年段分組,經各組討論後,將想要融入的領域課程來設計教材、教學活動、或學習單…等等。
(一)第一組:一年級-陳莉環、林淑慧、蔡美珠
二年級-邱秀珠、李佩怡、江玉妙、陳美智
(二)第二組:三年級-簡瓊珠、鄭祐群、吳佳芬
四年級-謝雨恬、黃靜音、蔡茗卉、白靜雯
(三)第三組:五年級-湯淑頻、林振鵬、葉琬琦
六年級-連玲莉、陳怡如、潘俊安
(四)第四組:資訊統合與協助-邱永振、吳瑞敬
行政支援與協助-陳錫港、黃義芳、陳婉華
教材統籌與規劃-陳進財、洪淑惠
英語教材(學習單融入或相關詞、句及內容翻譯):謝秋燕
八、預期效益
(一)藉由教師鄉土教育的研習,增進教師對鄉土教育的認知。
(二)提昇教師對學校結合地方資源,推動茶藝文化特色課程與活動之知識與技能。
九、本計畫經行政會議通過,校長核可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承辦人: 教務處主任 校 長:
第二節 學校本位課程一至六年級主題設計規劃實例
一至六年級的學校本位課程規劃乃依據學校總體計畫,由各年教師組成教學群,行政人員為支援,規劃出符合社區產業文化特色的主題,所有的主題課程不僅是橫向與社區產業發展聯繫關連,縱向方面亦兼顧連貫性。設計配合學生年級認知情意技能各方面的能力,成就一系列茶文化的主題課程。實例如下: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1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生活、綜合、語文、健體 | 主題名稱 | 囝仔,吹風跫茶園 | |||
教學年級 | 【 一 】年級【 上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一年級教學群 陳莉環、林淑慧、蔡美珠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教 學 目 標 | 能配合季節觀察大自然景物的變化。 讓學生透過參觀茶園瞭解茶樹生長及體驗製茶過程。 能在戶外進行健行活動。 能養成學生感恩的態度。 | 能 力 指 標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如附件說明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單元名稱:囝仔,吹風跫茶園
適用年級:一年級
單元課程目標:1、能配合季節觀察大自然景物的變化。
2、讓學生透過參觀茶園瞭解茶樹生長及體驗製茶過程。
3、能在戶外進行健行活動。
4、能養成學生感恩的態度。
課程設計特色:藉由欣賞茶園風光,讓學生從多元智慧的角度體驗茶農的實際生活情形及茶樹的生長和茶葉的製造過程,增進其對社區發展,家鄉文化的認識。
課程實施時之注意事項:行前教育、戶外教學時學童之安全、校外教學前先備妥必須物品(如:防蚊液、防曬乳液、學習單、…)
預期學習者的成果:學生能以視覺的、邏輯的、音樂的、語文等方式瞭解茶樹的生長及製造情形、進而認識自己家鄉的特產。
資源或材料:製茶相關資料、錄影帶、資料夾、學習單、CD
課程或單元步驟:語文活動、視覺空間音樂、肢體動覺、邏輯數學活動、人際關係、自然環境觀察、內省活動。
評量程序:透過實地觀察體會茶農的生活認識家鄉特產
統整結構圖:
)本位課程「囝仔,吹風跫茶園」的主題教學統整協同架構
(對象:一年級
囝仔,吹風跫茶園
本位課程教學活動大綱
語言智慧 1.欣賞並吟誦茶的詩詞 2.敘述描寫茶園的景緻 | 數學智慧 1.使用磅秤來秤出茶葉的重量 2.在茶園活動時,能計算老師所給予範圍的面積 3.能預測茶園小道的距離 | 人際智慧 1.合作記錄茶葉的製造過程 2.與同學一起討論茶園生活體驗的心得與感想,並共同分享 |
內省智慧
| 主題: 囝仔,吹風跫茶園 | 自然博物 1.實地觀察茶樹的生長及地形環境 |
肢體動覺智慧 1.有體力走訪文山茶園,以觀 察茶園風光 2.品茗及茶道體驗
| 空間智慧 利用茶園提供的 路線圖尋找指定地點 上網蒐集與茶葉相 關的網站 種植小盆栽 配合詩詞吟誦,創作詩畫 | 音樂智慧 欣賞客家採茶歌曲 教唱「採茶謠」等歌曲
|
週次 | 教學主題 | 時間 | 活動內容 | 資源 | 相關 智慧 | 評量方式 |
第六週 第七週 |
| 40分 40分 | 1.收集並吟誦與茶有關的詩詞 2.學唱「採茶謠」等歌謠 3.茶葉黏貼畫 1.茶園實地健行踏青。 2.實地觀察採茶、烘茶、製成粗茶 | 收錄音機、 CD 網路資源 一顆愉悅的心 | *語文 *音樂 *自然觀察 *視覺空間 | *學習單 * 實作評量 學習單 |
主題: 囝仔,吹風跫茶園 資源和材料:學習單、資料夾、錄影帶、茶具
目標
語文技能
動覺技能
視覺技能
音樂技能
人際技能
內省技能
自然技能
學 生 成 果
吟誦有關「茶」的詩句
走訪茶園
品茗
茶道體驗
利用路線圖找出指定地點
創作詩畫
欣賞並學唱有關「茶」的歌曲
合作完成茶葉製造過程紀錄
心得分享
欣賞大自然
愛護大自然
觀察、認識茶園的景物
發 展 任 務
1.收集並吟誦與「茶」有關的詩詞
1.實地採茶、烘茶、製成粗茶
2.分站活動、追蹤遊戲
1.茶園健行
2.解說製茶過程
1.欣賞客家採茶歌曲
2.學唱「採茶謠」等歌謠
1.學生分組討論製茶的重要步驟
2.學生分組合作
3.進行分享活動
1. 與同學分享觀察製茶活動的心得
2. 與同學分享泡茶、品茗的心得
1.上網蒐集有關「茶」的資料
2.實地觀察茶樹的生長及地形環境
評
估
量
數
展示詩文作品
作文
展示泡茶活動成果
學習單
展示所寫或所畫的文章與圖畫作品
唱出相關的歌曲
學習單
完成分工計畫表
完成學習單及分享心得
學習單
完成學習單.紀錄表並仔細的觀察景物學習單
「囝仔,吹風跫茶園」教學活動學習單
( )年( )班 第( )組
1.可愛的成員:
組長姓名:( )
組員姓名:( )、( )、( )、
( )、( )、( )。
畫
出茶園景色
「囝仔,吹風跫茶園」教學活動學習單
請小朋友將茶葉黏貼成畫或拓印如下
將茶園內植物、動物的特徵,以照片或圖片貼在下面,並加以說明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一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生活、綜合、語文、健體
主題名稱
大家來喫茶
教學年級
【 一 】年級【 下 】學期
教案設計者
一年級教學群
陳莉環、林淑慧、蔡美珠
教材來源
自編教材
教學活動流程
教 學 活 動
教學時間
教學
資源
教學評量
如附件說明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附件
單元名稱:大家來喫茶
適用年級:一年級
單元課程目標:1、能配合季節觀察大自然景物的變化。
2、讓學生透過參觀社區商店,了解茶相關的農特產品。
3、能養成學生感恩、惜福的態度。
課程設計特色:藉由參觀社區的商店,了解社區與茶產業的關係,增進其對社區發展,家鄉文化的認識。
課程實施時之注意事項:行前教育、戶外教學時學童之安全、校外教學前先備妥必須物品(如:防蚊液、防曬乳液、學習單、…)
預期學習者的成果:學生能以視覺的、邏輯的、音樂的、語文等方式瞭解
茶運用多元的情形、進而認識自己家鄉的特產。
資源或材料:茶相關產品資料、錄影帶、資料夾、學習單、CD
課程或單元步驟:語文活動、視覺空間、音樂、肢體動覺、邏輯數學活動、人際關係、自然環境觀察、內省活動。
評量程序:透過實地觀察體會茶農的生活、認識家鄉特產
統整結構圖:(對象:一年級)
大家來喫茶
本位課程「大家來喫茶」的主題教學統整協同架構
語言智慧 1.欣賞並吟誦茶的詩詞 2.敘述描寫茶園的景緻 | 數學智慧 1.使用磅秤來秤出茶葉的重量 2.在茶園活動時,能計算老師所給予範圍的面積 3.能預測茶園小道的距離 | 人際智慧 1.合作記錄茶葉的製造過程 2.與同學一起討論 茶區生活體驗的心得與感想,並共同分享 |
內省智慧
| 主題: 大家來喫茶 | 自然博物 1.實地觀察茶樹的生長及地形環境 |
肢體動覺智慧 1.有體力走訪茶園,以觀 察茶園風光 2.社區商店走訪。
| 空間智慧 1、利用茶園提供的 2、路線圖尋找指定地點 3、上網蒐集與茶葉相 關的網站 4、種植小盆栽 5、配合詩詞吟誦,創作詩畫 | 音樂智慧 欣賞客家採茶歌曲 教唱「採茶謠」等歌曲
|
本位課程教學活動大綱
教學主題 | 時間 | 活動內容 | 資源 | 相關 智慧 | 評量方式 | |
二、動手做點心 | 40分 40分 | 1.收集茶相關農特產品 2.參觀路線規劃 動手做小點心 | 收錄音機、 CD 網路資源 一顆愉悅的心 | *語文 *音樂 *自然觀察 *視覺空間 | *學習單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學習單 |
主題:大家來喫茶 資源和材料:學習單、資料夾、錄影帶、茶具
目標 | 語文技能 | 動覺技能 | 視覺技能 | 音樂技能 | 人際技能 | 內省技能 | 自然技能 |
學 生 成 果 | 吟誦有關「茶」的詩句 | 走訪茶園 品茗 茶道體驗 | 利用路線圖找出指定地點 創作詩畫 | 欣賞並學唱有關「茶」的歌曲 | 合作完成茶葉製造過程紀錄 心得分享 | 欣賞大自然 愛護大自然 | 觀察、認識茶園的景物 |
發 展 任 務 | 1.收集並吟誦與「茶」有關的詩詞 | 1.實地採茶、烘茶、製成粗茶 2.分站活動、追蹤遊戲 | 1.茶園健行 2.解說製茶過程 | 1.欣賞客家採茶歌曲 2.學唱「採茶謠」等歌謠 | 1.學生分組討論製茶的重要步驟 2.學生分組合作 3.進行分享活動 | 1. 與同學分享觀察製茶活動的心得 2. 與同學分享泡茶、品茗的心得 | 1.上網蒐集有關「茶」的資料 2.實地觀察茶樹的生長及地形環境 |
評 估 量 數 | 展示詩文作品 作文 | 展示泡茶活動成果 學習單 | 展示所寫或所畫的文章與圖畫作品 | 唱出相關的歌曲 學習單 | 完成分工計畫表 | 完成學習單及分享心得 學習單 | 完成學習單.紀錄表並仔細的觀察景物學習單 |
「大家來喫茶」教學活動學習單
( )年( )班 第( )組
1.可愛的成員:
組長姓名:( )
組員姓名:( )、( )、( )、
( )、( )、( )。
2.決定做的小點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配帶的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畫出茶相關的農特產品
「大家來喫茶」教學活動學習單
請小朋友將茶葉蛋殼黏貼成畫:
將
餐桌禮儀寫出三項禮儀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2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國語、數學、生活 | 主題名稱 | 戶口普「查」 | |||
教學年級 | 【 二 】年級【上】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邱秀珠 李佩怡 江玉妙 陳美智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教 學 目 標 | 能瞭解茶的相關知識。 透過單槍投影機介紹,認識與感受茶的文化。 能養成學生感恩、惜福、愛物的態度。 | 能 力 指 標 | 7-1-9學習運用合適的語彙,來表達所觀察到的事物。 8-1-4觀察現象的改變,察覺現象的改變必有其原因。 9-1-7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泡一壼茶,與孩子共同沈浸在茶香中,分享茶的點點滴滴。
(一)認識台灣的茶區---參ppt檔 (二)四季的茶---參ppt檔 (三)茶的分類---參ppt檔 (四)茶葉的外觀與形狀---參ppt檔
| 80分 | 老師: 收錄音機、 CD 、 茶葉、 湯匙、 學習單 茶壼、 單槍投影機 學生: 茶杯 一顆愉悅的心 | 學習單 實作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戶口普「茶」教學活動學習單
二年____班____號__________
*四季的茶:
茶 | 茶 | 茶 | 茶 |
*茶的分類:茶葉依加工方式及發酵程度可分為
不發酵茶
部分發酵茶
全發酵茶
如:
如:
如:
*茶葉的外觀與形狀:依茶葉的形狀可分為(請畫出形狀)
球形、半球形茶葉 | 條形茶葉 | 碎形茶葉 |
*鬥茶遊戲:
遊戲方式:將下列三道茶湯依其香氣、湯色、茶味等方法找出其正確答案並連起來。
烏龍茶 紅茶 綠茶
A B C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二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國語、數學、生活 | 主題名稱 | 茶香Q Q蛋 | |||
教學年級 | 【 二 】年級【 下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邱秀珠 李佩怡 江玉妙 陳美智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教 學 目 標 | 能瞭解活動需準備的相關器具與材料。 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體驗製作過程並學習用火安全問題。 能養成學生感恩、惜福、愛物的態度。 | 能 力 指 標 | 4-1-4正確、安全、有效的使用工具或道具。 7-1-2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變因改變而發生變化。 9-1-5學習安排工作步驟。 9-1-7喜歡探討,感受發現的樂趣。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大廚裝扮的老師與孩子分享注意事項。
(一)取出老師指示的茶葉量 (二)在鍋子中裝入適度的水量 (三)將清洗過的雞蛋、茶葉和調味包輕 輕放入鍋中 (四)觀察與記錄
| 80分 | 老師: 收錄音機、 CD 、 瓦斯、學習單 學生: 瓦斯爐 鍋子、 湯匙、 茶葉、 雞蛋、調味包 一顆愉悅的心 | 學習單 實作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茶香Q Q蛋」教學活動學習單
二年________班 第( )組
1.可愛的成員:
組長姓名:( )
組員姓名:( )、( )、( )、
( )、( )、( )。
2.
茶香Q Q蛋觀察記錄 | |
水的高度 | |
水的溫度 | |
水的顏色 | |
水的氣味 | |
雞蛋的顏色 | |
時間 | |
爐火 |
3.請畫出你們所完成的茶香Q Q蛋作品: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三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綜合領域 | 主題 名稱 | 認識茶藝文化 | |||
教學年級 | 【 三 】年級【 上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簡瓊珠 鄭祐群 吳佳芬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認識茶具。 2.認識泡一壺好茶的技巧 | 能 力 指 標 | 11- 2-1-4-2認識並欣賞周遭環境。 12-6-2-1-6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 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事先搜集相關茶具圖片。 2.介紹一些家庭常用的茶具。 學生:分組收集有關茶具的資料。
(ㄧ)茶具---見附件一 1. 請學生口頭表達茶具的種類。 2.認識茶具的種類及功用。 (二)泡茶的步驟---見附件二 1. 請學生分享泡茶招待客人的經驗。 2.認識泡茶的步驟,知道泡一壺好茶的 技巧。 | 40 分鐘 40 分鐘 |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講義 圖片 茶具 | 實作方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三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
學習單
三年 班 號 姓名:
1
請寫出3種茶具的名稱及功用
2
請設計2個茶杯及一個茶壺
3
寫出你參與活動後的收穫與心得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三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綜合領域 | 主題 名稱 | 認識茶藝文化 | |||
教學年級 | 【 三 】年級【 下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簡瓊珠 鄭祐群 吳佳芬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認識泡茶的三要素。 2.認識泡茶息與茶具的擺放。 | 能 力 指 標 | 11- 2-1-4-2認識並欣賞周遭環境。 12-6-2-1-6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事先搜集相關茶藝比賽的訊息 及資料。 2.準備相關的圖片。 學生:分組收集有關茶席及泡茶技藝的 資料。
(ㄧ)泡茶三要素---見附件三 1. 請學生口頭表達泡茶的簡要流程。 2.認識正確泡茶的流程及泡茶三要素。 (二)茶席與茶具的擺設---見附件四 1. 請學生在黑板設計茶席。 2.認識茶席及茶具擺設的技巧。 3.完成學習單並分享。 | 40 分鐘 40 分鐘 |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講義 圖片 茶具 | 實作方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三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
學習單
三年 班 號 姓名:
1
請設計你心目中的茶席。
2
寫出你參與活動後的收穫與心得。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四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健康與體育 | 主題 名稱 | 如何泡一壺好茶 | |||
教學年級 | 【 四 】年級【 上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謝雨恬 黃靜音 蔡茗卉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認識泡茶流程。 2.學習泡茶技巧。 3.學習茶湯評鑑。 | 能 力 指 標 | 1-3-1,1-3-3,1-3-7,1-3-8,2-3-1,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透過問答方式,聯結學生日常生活喝茶 經驗,切入介紹中國茶藝。 2.利用電腦軟體介紹茶具,以及正確的擺設方式。 3.利用電腦軟體介紹泡茶的步驟:取茶>賞茶>溫壺>溫杯>溫盅>泡茶>奉茶>賞茶底>整理茶具歸位。
1.小組進行泡茶場地佈置【課前請學生分 組(三人一組:一位主泡者與兩位茶侶】 。 ---第一節結束--- 2.教師示範泡茶的步驟與方法,及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學生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完成泡茶程序) 3.品嚐茶湯:藉由分辨茶湯的顏色,品嚐味道,判斷茶湯的好壞。 4.場地整理: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場地整理。 ---第二節結束--- | 5’ 10’ 10’ 15’ 20’ 15’ 5’ | 講義 附件 茶具 電腦 電腦 茶具 圖片 茶具 茶具 茶具 講義 附件 | 口頭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四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健康與體育 | 主題 名稱 | 如何泡一壺好茶 | |||
教學年級 | 【 四 】年級【 下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謝雨恬 黃靜音 蔡茗卉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學習泡茶禮儀風範。 2.學習泡茶之茶侶搭配技巧。 | 能 力 指 標 | 1-3-1,1-3-3,1-3-7,1-3-8,2-3-1,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活動一 1.學生跟隨老師唸的步驟,完成整個泡茶程序。 2.各組的主泡者與茶侶交換練習。 ---第一節結束--- 活動二
---第二節結束--- | 20’ 20’ 10’ 20’ 10’ | 講義 附件 茶具 茶具 茶具 茶具 |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實作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一、泡茶基本流程
1.準備茶具、茶葉、水及快樂的心情。
2.取茶、賞茶,和茶侶分享。
3.溫壺,溫茶盅、聞香杯、就口杯。
4.置茶、溫潤泡。
5.沖第一道茶後倒入茶盅分杯完成後,示意茶侶奉茶,茶侶回座位後再一起喝茶,喝完再沖第二道,以茶盅去奉茶。
6.第三道茶喝完後先掏渣再賞茶渣,先讓茶侶享受聞茶渣香,是慰勞茶侶的辛苦再請茶侶收杯。
7.收杯洗壺、洗盅、洗杯,茶具歸位如初,完成後結束。
二、如何泡一壺好茶~泡茶技巧
潔方式小壺泡法:
1.茶具準備:拿取茶具動作要輕巧小心茶具擺設,主
泡者與茶侶要互相幫忙不可遊玩,避免動作粗魯。
2.取茶:拿茶劍取茶宜緩和轉動茶倉避免碰撞茶具,
依所需的茶量取茶置於茶荷內。
3.賞茶:賞茶時先告知茶侶茶性品種,觀賞茶乾及外
觀了結茶性。
4.溫壺:目的是燙壺去除壺壁的寒氣提昇壺的溫度,
使其沖泡時達到需要的溫度。
5.溫茶盅及溫杯:利用溫茶盅的水溫杯可使茶杯去除
寒氣,此為泡茶重要步驟。
6.置茶:將茶荷的茶用茶劍慢慢撥入茶壺內。
7.溫潤泡:注入適當的水馬上倒出茶水讓茶葉含有水
分,有利沖泡第ㄧ道茶湯的香氣滋味發揮出來,再注水沖泡第一道茶。
8.投湯:將沖泡出來的茶湯倒入茶盅後分至聞香杯,
再請茶侶奉茶,依此沖泡三道茶。
9.去渣:將茶葉以茶劍取出於渣盤,再讓茶侶先賞茶渣後請茶侶收杯。
10.洗壺、洗杯:將茶具歸位後洗壺、洗杯即完成泡茶流程再與茶侶一起敬禮結束。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五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彈性課程 | 主題名稱 | 茶葉的製造 | |||
教學年級 | 五 年級 上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葉琬琦、湯淑頻、林振鵬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資料來源 | 網路及書籍資料(如附件) | 教學時間 | 4 節課 | |||
教 學 目 標 | 1.認識茶葉的基本製造流程。 2.了解製茶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3.能與同儕分享資料。 4.能製作一份茶葉資料。 | 能 力 指 標 | 國語文領域 B-2-2-7-8能簡要歸納聆聽的內容。 B-2-2-10-12能從聆聽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C-2-2-2-2能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 C-2-4-10-4能與人討論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E-2-4-7-4能將閱讀材料與實際生活情境相聯結。 綜合領域 1-3-4舉例說明社會中的各種文化活動,並分享自己參與這類活動的體驗。 2-3-3規劃改善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 策略與行動。 3-2-2參加團體活動,了解自己所屬團體的特色,並能表達自我以及與人溝通。 自然領域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5-3-1-2知道經由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 提出解決方法。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事先搜集製茶資料。 2.準備教學用教具。 學生:蒐集家中製茶相關器具名稱。
(ㄧ)製茶流程之相關名詞介紹 1、茶菁2、萎凋 3、炒菁4、揉捻 5、乾燥6、發酵 7、不發酵8、部份發酵 9、全發酵10、焙火 ----------第一節課完---------- (二)製造過程與茶葉的分類
(三)製茶形狀分類 1、散茶2、壓緊茶 3、束茶4、竹筒茶 ----------第二節課完---------- (四)校外教學參觀
(五)課後作業:製作參觀報告 ----------第三節課完---------- (六)各組報告分享
----------第四節課完---------- | 40 分鐘 40 分鐘 40 分鐘 40 分鐘 |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講義 圖片 茶葉 茶具 圖片 電腦 相機 筆記本 | 聆聽評量 討論評量 實作評量 聆聽評量 筆記評量 報告評量 討論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五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彈性課程 | 主題名稱 | 茶藝與生活-- 品德、行為、環保與宗教文化的影響 | |||
教學年級 | 五 年級 下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葉琬琦、湯淑頻、林振鵬 |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資料來源 | 網路及書籍資料(如附件) | 教學時間 | 4 節課 | |||
教 學 目 標 | 1.茶藝文化的起源。 2.認識茶藝與品德陶冶。 3.認識茶藝與行為的關係。 4.認識茶藝與環保的關係。 5.認識茶藝與宗教文化的關係。 6.了解茶藝與生活的關係。 | 能 力 指 標 | 國語文領域 B-2-2-7-8能簡要歸納聆聽的內容。 B-2-2-10-12能從聆聽中,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C-2-2-2-2能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 C-2-4-10-4能與人討論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E-2-4-7-4能將閱讀材料與實際生活情境相聯結。 綜合領域 1-3-4舉例說明社會中的各種文化活動,並分享自己參與這類活動的體驗。 2-3-3規劃改善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 策略與行動。 自然領域 1-3-5-4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 1-3-5-5傾聽別人的報告,並做適當的回應。 1-3-4-1能由一些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 1-3-5-1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 5-3-1-2知道經由細心、切實的探討,獲得的資料才可信。 6-3-1-1對他人的資訊或報告提出合理的求證和質疑。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 提出解決方法。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事先搜集相關資料。 2.準備教學用教具。 學生:蒐集相關資訊、書籍。
(ㄧ)泡茶文化的起源
----------第一節課完---------- (二)茶史
(三)家課作業 1、整理課堂資料。 ----------第二節課完---------- (四)以茶代酒的文化 2、西方人喝咖啡,東方人喝茶。 3、兩者有何不同? (五)有關茶的美詞佳句分享 ----------第三節課完---------- (六)茶與生活
(七)家課:「茶與生活」報告 ----------第四節課完---------- | 40 分鐘 40 分鐘 40 分鐘 40 分鐘 | 圖片 講義 電腦 茶具 咖啡 圖片 講義 | 聆聽評量 討論評量 聆聽評量 實作評量 討論評量 實作評量 學習單 報告評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年班號姓名
你喜歡喝茶?還是喝咖啡?
你覺得咖啡和茶的滋味如何?(請試著寫寫看你的感覺)
咖啡:
茶:
你覺得生活中什麼時候會喝咖啡或是喝茶?
喝咖啡的時機:
喝茶的時機:
你覺得西方人的咖啡和東方人喝茶的感覺一樣嗎?
請你嘗試著寫出平時觀察到、讀到的或是一些諺語,是用來形容喝茶、品茶,或是其他與查相關的語句。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6上-【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領域 | 健康與體育 | 主題 名稱 | 健康的茶食製作 | |||
教學年級 | 【 六 】年級【 上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連玲莉 陳怡如 潘俊安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認識茶的種類。 2.展現茶的多元及健康新生命。 3.在合作中健康成長。 4.分享與品嚐自製茶食。 | 能 力 指 標 | 15-1-1-3認識食品衛生與安全的重要性 15-1-1-4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15-1-1-5製作簡易點心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教師:1.事先搜集相關茶葉圖片。 2.介紹一些市面上已有的茶食。 學生:分組協調個人攜帶器具。
(ㄧ)先將三班學生分成三組,由一組製 作一種茶食。 1.製作茶凍(紅茶和綠茶)。見附件一。 2.製作紅茶餅、綠茶餅。見附件二。 3.煮茶葉蛋。見附件三。 (二)分享與品嚐自製茶食 | 120 分鐘 | 電腦 單槍投影機 講義 圖片 茶壺 卡式爐 小烤箱 | 實作方式 |
教學組長: 教務主任: 校長:
附件一
※綠茶餅
ㄧ、材料:
白油、細砂糖、蜂蜜、高筋麵粉、
低筋麵粉、蛋、綠茶粉
二、器具:
小烤箱、白鐵托盤、大碗、各式模型
三、步驟:
◎白油300克
◎細砂糖300克
◎蜂蜜30克
◎高筋300克
◎低筋300克
◎雞蛋3個
◎綠茶粉30克
全部放入碗中攪拌均勻 → 利用模型製出可愛形狀的餅乾 →
放入烤箱中烤→ 顏色焦黃即可(10分鐘左右)
附件二
※茶香梅凍
ㄧ、材料:
茶梅、細砂糖、吉利丁、茶葉、
熱水
二、器具:
卡式爐、各式模型杯、造型杯、大湯匙
三、步驟:
◎取熱水3450克將茶葉泡開出味,去茶葉渣
◎加入74克吉利丁軟化浸泡,等待全部溶解
◎加入細砂糖混合拌勻
◎將茶梅放到造型杯中
◎將溶液倒入造型杯中,約八分滿
◎放入冰箱冷藏或陰涼處
◎等待凝固後即可食用
附件三※茶葉蛋
ㄧ、材料:
雞蛋10個、紅茶茶葉半杯、八角4粒、
水10杯、鹽1小匙、醬油1杯、五味粉半匙
二、器具:
卡式爐、深鍋、大湯匙、夾子、筷子
三、步驟:
◎雞蛋洗淨,放入深鍋中,
◎加入半鍋水,中火煮到水滾
◎改小火煮12分鐘
◎撈出雞蛋,以筷子將蛋殼輕敲出裂痕備用
◎鍋中放入滷料煮開,加入雞蛋以小火滷約1小時
◎熄火悶2小時
◎待食用時,撈出雞蛋,乘盤端出。
教學領域 | 綜合活動 | 主題 名稱 | 感恩與祝福的謝師茶會 | |||
教學年級 | 【 六 】年級【 下 】學期 | 教案設計者 | 連玲莉 陳怡如 潘俊安 | |||
教材來源 | 自編 | |||||
教 學 目 標 | 1.利用茶會方式,讓學生透過奉茶,表達對師長的感恩心。 2.學生送老師茶壺,代表對師長的深深祝福。 3.師長送畢業生茶杯,期盼每位孩子將來都能成材成器。 | 能 力 指 標 | 11- 2-1-4-2認識並欣賞周遭環境。 12-6-2-1-6參與藝術活動,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特質。 | |||
教學活動流程 |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教學評量 | |||
靜心畢業生入會場前,先用桂花水洗滌,淨化心靈。 | 120 分鐘 | 茶藝 教室 音響 茶壺 茶杯 | 實作方式 |
『學校本位特色課程』6下-【茶藝】融入教學活動設計
由畢業生代表,請老師進會場。
由畢業生代表手持薰香,由校長代表 點燃薰香,象徵薰陶。
由畢業生代表向師長奉茶,象徵謝師。
邀畢業生家長代表上台致感謝詞
扇音同散,代表即將離別的時刻,由 師長給予祝福(師長致祝福詞),希望 畢業生能珍惜這段難得的緣分。
| 120 分鐘 | 茶藝 教室 音響 茶壺 茶杯 | 實作方式 |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計畫實例---茶藝社團
學校推展茶藝文化社團,培訓小小泡茶師,由陳錦昌先生16帶領的師資團隊,每週四上午七時四十分開始,在學校的茶藝教室進行授課,此乃進階課程(五、六年學生為主),初學者則必須見習一年,而且必須經過連續五週的初階課程,初階課程則是星期三下午下午一時至三時。
(一)學生本位課程和教師本位課程進修研習
以下乃為教師本位研習內容以及學生的課程
「以學校為本位」鄉土教育研習茶藝文化教學課程教材
教材來源-弓鞋國小茶藝社課程教材
一.認識茶具名稱 二.茶具安全使用方法
三.茶席佈置-如何擺設茶具 四.泡茶基本流程
五.泡茶安全方法 六.如何泡一壺好茶
一.認識茶具名稱
1.燒水壺、壺座、酒精燈、奉茶盤
2.潔方巾、擦壺巾、水方、茶倉、茶荷
3.茶壺、壺承、茶盅、五套杯(聞香杯、就口杯)、杯墊、杯置、茶則、茶劍
二.茶具安全使用方法
1.提燒水壺方法及注意酒精火焰不可太大
2.拿壺技巧,單手或雙手拿法
3.拿茶盅的方法—如何倒入茶杯
4.聞香杯、就口杯拿法
5.開啟茶倉蓋及取茶技巧
6.如何拿茶荷賞茶葉
三.如何擺設茶具
1.先將潔方巾處理平坦,放在茶桌中心。
2.茶壺、茶承放置在潔方巾中心點,然後再擺茶杯,第一杯以茶壺為中心放置,然後在左、右各排二杯杯具。
3.水方放在潔方巾右邊,杯托在水方後面內側排好。
4.茶倉放在潔方巾的左邊,茶荷放在茶倉後面內側排好。
5.茶則或茶劍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
6.擺設茶具時,應小心拿取,收茶具時也要小心收好。
四.泡茶基本流程
1.準備茶具、茶葉、水及快樂的心情。
2.取茶、賞茶,和茶侶分享。
3.溫壺,溫茶盅、聞香杯、就口杯。
4.置茶、溫潤泡。
5.沖第一道茶後倒入茶盅分杯完成後,示意茶侶奉茶,茶侶回座位後再一起喝茶,喝完再沖第二道,以茶盅去奉茶。
6.第三道茶喝完後先掏渣再賞茶渣,先讓茶侶享受聞茶渣香,是慰勞茶侶的辛苦再請茶侶收杯。
7.收杯洗壺、洗盅、洗杯,茶具歸位如初,完成後結束。
五.泡茶安全方法
1.打開燒水壺,壺蓋要小心水蒸氣。
2.拿起茶倉要小心,開啟蓋子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3.拿茶杯時,先拿聞香杯再拿就口杯。
4.去渣時茶壺要小心拿,洗壺洗杯注意重點技巧。
六.如何泡一壺好茶-潔方式小壺泡法:
1.茶具準備:拿取茶具動作要輕巧,小心茶具擺設,主泡者與茶侶要互相幫忙不可遊玩,避免動作粗魯。
2.取茶:拿茶劍取茶宜緩和轉動茶倉,避免碰撞茶具,依所需的茶量取茶置於茶荷內。
3.賞茶:賞茶時先告知茶侶茶性品種,觀賞茶乾及外觀了解茶性。
4.溫壺:目的是燙壺去除壺壁的寒氣提昇壺的溫度,使其沖泡時達到需要的溫度。
5.溫茶盅及溫杯:利用溫茶盅的水溫杯可使茶杯去除寒氣,此為泡茶重要步驟。
6.置茶:將茶荷的茶用茶劍慢慢撥入茶壺內。
7.溫潤泡:注入適當的水後,馬上倒出茶水讓茶葉含有水分,有利沖泡第ㄧ道茶湯的香氣滋味發揮出來,再注水沖泡第一道茶。
8.投湯:將沖泡出來的茶湯倒入茶盅後分至聞香杯,再請茶侶奉茶,依此沖泡三道茶。
9.去渣:將茶葉以茶劍取出於渣盤,再讓茶侶先賞茶渣後請茶侶收杯。
10.洗壺、洗杯:將茶具歸位後洗壺、洗杯即完成泡茶流程,再與茶侶一起敬禮結束。
附
圖:
上圖為泡茶茶具的基本擺法及茶具名稱(圖/陳錦昌先生提供)
教師的本位課程研習則是安排在週三進修為期四周,目的乃在加強教師該方面的認知情意技能更方面的能力,從認識社區的產業文化、泡茶技巧、課程規劃等等。
(二)茶藝社團的功能和成效
經過幾年茶藝社團的經驗,會長認為學習茶藝課程的同時,能讓孩子有別於其他課程的收穫,有助於自己家鄉社區產業文化發展,從南投縣政府觀光局舉辦相關產業文化活動,校方都獲邀表演泡茶可見,學校配合社區文化產業而發展本位課程,彼此之間皆有相輔相成的成效。陳錦昌會長進一步表示,學生學習泡茶能夠達到:
1、學生達到靜心功效,有禮貌儀態優雅
2、增加學生自信心
3、解說泡茶技巧及台風訓練
4、推動地方產業,認識產業
5、協助推廣參加農會活動(比賽茶時,展售會)
6、參與地方社團活動(會長交接、成果展、年度大會)
7、參訪表演,將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陳會長也提到茶藝社目前遭遇的困難點在於;
1、取得家長認同(年紀小、時間配合、流派)。
2、上課時間不足。
3、暑假放假太久銜接困難。
會長也提出建議
1、星期三下午在集中加強訓練。
2、暑假期間能夠不間斷2-3星期一次的上課訓練。
從上述的內容可見對於茶藝課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正面,學習上不但不影響其他課程的學習,在修身養性上也達到功效。
第四節社區家長對於校方發展茶藝文化的社團和課程的看法分析
學校在發展本位課程尚可分成兩部分,一是每一學期至少兩節課的協同茶藝文化相關主題教學;二是茶藝社團,本研究訪問對象以參加茶藝社的學生家長為主要訪問對象,其他從事茶葉相關產業的家長為輔,進行田野調查:問卷內容如下:
(一)、家長國小推展茶藝社團的看法問卷調查
整理:連玲莉
1、參加茶藝社團的學生家長,您是否從事跟茶相關的行業?是什麼?
(1)茶葉製造,自產自銷。
(2)種茶、製茶、賣茶。
(3)烘焙精緻茶買賣。
(4)目前雖從事與茶無直接關係的工作,但還有茶園從事生產,銷售部分還又老顧客,或許跟茶這字眼還沾得上邊。
(5)本身是松嶺茶藝協會的會員,家裡從事製茶業。
(6)從事茶園管理、製茶、烘焙、產銷多元經營。
(7)炒茶、簡茶、背茶菁。
(8)茶葉包裝。
(9)否。家庭主婦、護理師、小吃店、電子業、上班族、美髮業
2、您對學校茶藝社團的期待?
(1)推廣松嶺茶藝全國化、普遍性。
(2)授予小朋友泡茶的基本原則,讓孩子喜愛自己周遭生活所能碰到的茶藝禮儀,而能不怯場的在客人面前泡茶。
(3)泡茶的技巧、禮儀。
(4)讓孩子們出去比賽。
(5)希望能陶冶小朋友的性情。
(6)了解茶葉之生產製造及茶道之沿革與精粹。
(7)培養優秀的小小泡茶師。
(8)結合地方產業發展茶藝,培養孩子的禮儀態度和泡茶技巧。
(9)發揚茶葉傳統的文化,認識各地茶葉的故鄉。
(10)希望孩子能變得更聰明、懂事,將來做一個好大人。
(11)希望對茶道有更進一步瞭解。
(12)希望對外交流。
(13)能給小朋友對茶葉的認知,與學習的空間。
(14)可以學會泡茶。
(15)茶藝傳承。
(16)從小培養對茶的興趣。
(17)懂得基本茶藝精神。
(18)能學習很多生活小細節。
(19)能把茶帶入生活。
(20)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耐力、氣質。
(21)體悟茶道之真義。
(22)可以辦理小小泡茶師檢定,並發與證書,以資鼓勵。
(23)多辦理一些活動。
(24)不要中斷,要繼續辦下去。
(25)學習在地事物,可以跟家人分享心得。
(26)維持地方特色。
(27)帶動整理社區意識,從小培養小朋友愛土愛鄉愛家國的精神。
(28)沒有。
3、您希望您的孩子在茶藝社團可以學到什麼?
(1)基本茶藝知識、技巧、品茶。
(2)基本禮儀風範、談吐。
(3)讓孩子自然發展。
(4)關於茶的各種經驗。
(5)陶冶身心、修身養性。
(6)認識各地茶葉的品種及特性。
(7)靜心、耐心、恆心、端莊、穩重、信心、體態、氣質、尊重、專心。
(8)溫文儒雅的氣質。
(9)與同學的互動相處、人際關係。
(10)懂得合作、及互相尊重的精神。
(11)如何挑選好茶具。
(12)對茶的認識及製茶的過程。
(13)茶道精神。
(14)泡茶的樂趣。
(15)培養秀外慧中、合群、文靜的氣息。使得農家子的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16)對茶文化的了解。
(17)應對進退的態度及待人接物的方法。
(18)優雅的言行舉止。
(19)做任何事能不急躁、不慌張,溫和的個性。
(20)生活態度的轉變。
(21)自由發揮。
(22)都可以。
(23)沒有。
4、您的孩子參加茶藝社團後,有什麼轉變?
(1)對於泡茶的技術更加精進,且對於茶方面的知識更加深入。
(2)懂得泡茶的程序、茶具及禮節。
(3)剛參加,尚有任何轉變。
(4)剛學習,還有待加強。
(5)變乖巧,更努力泡茶。
(6)對泡茶充滿興趣、樂趣。
(7)喜歡泡茶,並開始欣賞茶藝。
(8)對於茶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及求知慾。
(9)比較溫柔、文靜、細心。
(10)開心期待下一次的茶藝課程。
(11)在複雜的程序和儀式達到追求幽靜、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12)會幫忙泡茶招待客人。
(13)比較有耐性。
(14)較穩重、知所分寸。
(15)待客禮儀更好。
(16)較懂事,家事也做得更好。
(17)泡茶的熟練度增加。
(18)變得敢喝茶。
(19)較有氣質,較少發脾氣。
(20)較懂得茶禮儀,較得體。
(21)能適應社團的教學活動。
(22)會自己拿茶具練習。
(23)會注意坐姿,並提醒妹妹注意。
(24)乖巧、活潑。
(25)不知道。
(26)沒有。
5、您對於課程跟時間的安排,有何建議,請告訴我們?
(1)對現階段的上課時間可以接受,以不影響上課課程為優先。
(2)目前各方面的安排還不錯。
(3)可以聽聽孩子們的意見。
(4)尊重學校安排。
(5)如不影響課業,有可持續加強。
(6)能利用課後時間教學。
(7)可多利用午休或彈性時間教學。
(8)希望能訂團體活動時間。
(9)如果能增加為兩堂課會更好。
(10)適時的活動安排,讓孩子和鄉親能參與其中,且可適時展現茶藝特色。
(11)單次課程可增加至一小時。
(12)可安排參觀茶園、了解茶的品種特色。
(13)希望有長期計畫,並盡量利用休閒之餘參加。
(14)提早讓孩子實際動手演練。
(15)可把時間挪至星期三下午,才不至於影響孩子早自習時間。
(16)課程很充實,但希望能多點變化,或提升更多非技巧性的學術課程,如茶的故事、茶葉的傳播等有趣的深度介紹,讓小朋友對茶藝不只是技巧性的訓練課程。
(17)沒有意見。
6、您覺得學校推展茶藝社團對您有何幫助?
(1)讓孩子對於茶可以更加了解。
(2)教孩子更了解泡茶的要領及茶道之美。
(3)了解地方產業文化,培養藝術與人文的素養。
(4)讓孩子更懂得茶,也不會與茶脫節,更能從中培養下一代的興趣、樂趣。
(5)讓更多人體會到茶的美好。
(6)孩子學得很快樂,也比較有耐性,更能學習泡茶技巧、待客禮儀。
(7)家裡多個泡茶高手,也可以讓家長有機會喝到孩子泡的茶。
(8)對於自身及松嶺茶業名聲都有很大助益。
(9)對於以後是否從事茶葉生意幫助很大。
(10)可以將所學與家人分享。
(11)帶動飲茶風氣。
(12)了解茶對家鄉的重要性。
(13)幫助小孩成長。
(14)讓孩子可以更有氣質。
(15)家長也可以藉此了解茶的深奧。
(16)孩子的人際關係更拉近、且更能明白應對進退。
(17)親子間有共同話題,能加強親子關係。
(18)客人來時,可以招呼客人、泡茶給客人喝。
(19)讓社會大眾了解茶道是一門藝術。
(20)能將茶藝社所學帶回家。
(21)讓孩子多學一份才能。
(22)沒有太多幫助,但還是希望將地方特色延續下去。
(23)沒有相關。
(24)沒有。
(25)不知道。
(二)、從事茶相關產業民眾對國小推展茶藝社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問卷調查
整理:連玲莉
1.姓名:連振松身分背景:茶商從事茶文化多久?6 性別:男年齡:30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因為在茶鄉推廣茶藝,對社區相當有幫助。
1.姓名:陳文魁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0 性別:男年齡:40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可以提升兒童對茶藝的興趣,對社區跟茶這個行業都有幫助。
1.姓名:陳建豐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2 性別:男年齡:38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及生活水準。對茶行業及社區產業有正面幫助。
1.姓名:呂文芳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30 性別:男年齡:52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有四年級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對故鄉產業有正面幫助,可以推廣茶,茶好,家鄉才會有錢賺。
1.姓名:蔡明欽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31 性別:男年齡:50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孩子可以學才藝很不錯,對家鄉多少都有幫助,因為出去泡茶可以為家鄉的茶打廣告。
1.姓名:林明炤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2 性別:男年齡:32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有四年級和三年級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多少都有幫助,因為從小接觸,學泡茶可以學定性,多學多看看以後可不可以不要做茶,因為很辛苦。
1.姓名:連榮正身分背景:茶商從事茶文化多久?30 性別:男年齡:50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值得提倡的作法,因為可以向下紮根,從小對茶業有基礎認識,不但對社區有幫助,孩子對未來也比較有想法。
1.姓名:陳碧娟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0 性別:女年齡:54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教了以後,才知道茶的真正內涵,對社區有正面幫助。
1.姓名:陳珠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3 性別:女年齡:56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如果學會泡茶的方法,可以泡好喝的茶,從小就訓練培養,對社區跟茶業都有正面的幫助。
1.姓名:陳志榮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5 性別:男年齡:34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男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不錯的作法,如果孩子可以延續茶鄉的文化,對茶農很有幫助。
1.姓名:阮氏嬌豔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8個月性別:男年齡:22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
1.姓名:蔡明璋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3 性別:年齡:28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泡茶不但可以修身養性、培養興趣,還可以將社區的產業延續下去。
1.姓名:林啟裕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2 性別:男年齡:40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不但可以增加台灣泡茶的人數,更可以讓外界多認識我們的茶葉文化。
1.姓名:陳碧嬉身分背景:茶商從事茶文化多久?25 性別:女年齡:55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喝茶不但對身體好,對社區文化也有正面的幫助影響。
1.姓名:周姍紅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7 性別:女年齡:32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不錯好的作法,因為名間以茶為主,可以讓孩子知道知道製茶的步驟,製茶的辛苦,對社區茶藝的傳承有很大的幫助。
1.姓名:陳淑寶身分背景:茶商從事茶文化多久?20 性別:女年齡:44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對社區有幫助,對社區文化、農業發展都有正面的提升。
1.姓名:張瓊月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8 性別:女年齡:54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不錯的作法,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學習茶藝。
1.姓名:張國銅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5 性別:男年齡:45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不錯的作法,對地方有建設,可以推廣茶文化,對
1.姓名:連大慰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3 性別:男年齡:25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對茶農子弟作文化傳承,可以幫助孩子從小認識茶葉和茶葉產銷過程。
1.姓名:SUKINI 身分背景:製茶師從事茶文化多久?1.5月性別:女年齡:25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讓孩子知道茶文化,不會只會喝茶,卻不知道茶是從哪裡來的。
1.姓名:陳燦峰身分背景:茶枝揀選從事茶文化多久?20 性別:男年齡:53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可以加深孩童對茶業的認識,而且茶鄉子弟本來就應該對茶要有基礎的認識。喝茶對身心有益,但要特別注意農藥問題,也要教導孩子有正確認識。
1.姓名:詹啟明身分背景:茶枝揀選從事茶文化多久?10 性別:男年齡:58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不錯的作法,可以讓孩童認識茶鄉文化,可以鼓勵學生多認識、熟悉。
1.姓名:曾玉堂身分背景:茶枝揀選從事茶文化多久?10 性別:男年齡:58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這是很好的作法,可以從小教導學生認識茶、如何泡茶,這樣對故鄉有較深的認識。
1.姓名:詹啟仁身分背景:茶枝揀選從事茶文化多久?10 性別:男年齡:63
2.有無孩子就讀弓鞋國小?無
3.您對學校茶藝推展茶藝社團跟茶藝文化教學的看法?你覺得對你的行業有無幫助?或對社區產業有無幫助?
※可以鼓勵孩子喝茶,不但對身體有益,還可以傳承茶文化,很棒!
第五節產業文化和學校本位課程現況分析
(一)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困境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配合社區產業文化發展有許多優點:一、提供適當課程,以符合社區學校及學生的需要。二、提昇教師參與課程的滿足感與成就感。三、降低課程發展與課程實施的差距,促進課程的實施的落實。四、提高學校課程自主權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黃政傑,民74;王文科,民86)五、社區家長認同,推行較少阻力。然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在現階段實施有許多困難需待突破,才能發揮其功能。其困境歸結有下列各項:
1、時間不足:對多數教師而言,教學時數及行政工作即占去大部分時間,幾乎無空餘的時間,從事課程發展。
2、資源不足:學校的資源、設備、經費不足,且教師負擔極重,編制又不足且缺乏彈性自主空間。
3、學校組織及社區環境無法配合:學校組織及行政人員,社區家長的專長興趣、認知是否配合支持,在發展本位課程乃具重要地位。
課程發展中,落實課程自主,教學自主及維護教師專業與學生學習權益的保障,確有其意義。如上例松柏嶺地區以茶業為產業,該區學校以此發展本位課程內容,在推展上較少家長社區阻力,甚至家長認為發展此項課程有助於茶產業的推廣深耕,多持贊成的立場。
(二)透過總體課程規劃,推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提供學校教育人員更多專業自主的空間,使其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各種人力資源,進行學校課程總體營造,從事學校整體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鑑。
1、結合整體學校人力資源,組成課程發展委員會
學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其成員包括學校行政人員代表、年級及學科教師代表、家長及社區代表等,必要時亦得聘請學者專家列席諮詢,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 (教育部, 1998)。特別是:
(1)考量學校條件、社區特性、家長期望、學生需要等相關因素,結合全體教師和社區資源,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並審慎規劃全校總體課程方案和班級教學方案。
(2)訂定學年課程實施計劃,其內容包括:「目標、每週教學進度、教材、教學活動設計、評量、教學資源」等課程實施相關項目。
(3)學校必須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行發展合適的教科用書和教材,以及設計彈性教學時數所需的課程。
2、建立回饋機制
以學校為本位所發展的課程需建立合宜的回饋機制,隨時評鑑課程的品質,使課程能確實顧及社區、家長與學生的需求,並和國家、地方層級的課程發展進行良好互動協調,方能兼顧學校本位與績效責任。
3、提供學校職工之專業進修與成長機會。
(1)提昇教學專業知能
為了提供教師各項有關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知能,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皆須重視以收互補之效。教學知能的進修可透過常短期的學分研習,或辦理各種校內外的研討會、小組會議、課堂觀摩,校外參觀活動等型態進行。
(2)建立合作教學的共識與習慣
學校組織中,教學系統一向強調專業自主,教師彼此間採取合作教學的培養不易,為提供教師問相互學習的情境,透過學校教務部門刻意安排的協同教學觀摩或採取同擠視導的模式,應可逐漸使教師們習慣相互支援與合作教學。
(3)提供事宜進修的物理環境與氛圍
學習的氣氛與場所並不應硬性限制,反而應加以規劃與佈置,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習成為樂事。如本校全體同仁利用每週三的下午進行泡茶技巧的演示。
(4)發揮教評會實際的考評功能
未來配合專師專業評鑑的推行,對於教職員工的學習程度與課程發展的投入狀況,均應列入考評的部分。如此,方能發揮教評會之實質功能以及提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
(5)鼓勵教師教學與行動研究
配合教師進修的成果,加強行動研究的能力,鼓勵教師在實際教學環境的週遭,從群體或部分個案,從事有關課程與教學之研究,除了幫助教師專業成長,研究的過程也有助於成為發展本位課程的基石。
4、學校與社區關係層面
(l)互為服務的對象。社區需要學生表演泡茶才藝,推廣相關農特產品;學校則需要社區提供相關人物、物力、經費補助社團發展。
(2)妥善運用社會資源提供師生學習素材
學校所在地區之社會資源,除了家長資源外,尚有許多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社區人士,以及在社區中經營許多不同產業的人士及場所,亦可提供師生學習時的必要協助與支援。如此,學校和社區則很容易結合,地方特色與風俗將成為「學校本位課程」的重要內容,並進一步建立本土性的教材。
5、教育行政機關的配合層面
教育行政機關的支持,對於學校轉型與發展本位課程而言,是一項重要的助力,因此,教育行政機關宜推動下列各項實際配合措施:
(1)經費的實質補助
(2)採取激勵措施
(3)落實授權與責任績效
(4)加強宣導,拓展理念
第肆章 結論與建議
學校發展本位課程如能配合地方產業,社區特色加以運用,易能達成相輔相成的功效。學校與社區成為教育事業的夥伴。學校成立課程發展委員會及各學習領域課程小組,課程委員會組織成員由校長、全體教師、家長代表及社區人士組成;各學習領域小組則是針對課程目標、基本能力、學習領域等進行研究規劃實施並適時增添新資訊。於學期上課前整體規劃設計教學主題與教學活動,由教師依其專長進行教學;在符合基本教學節數原則下,打破學習領域界限,彈性調整學習內容及教學節數,實施大單元教學或統整主題式的教學活動。這種配合產業文化特色發展的本位課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後,將形塑出自己的特色,在鄉土教學上頗有心得;教師們跨出學科,走向加強學科之間協同教學,規劃出循序或共同的主題、單元來統整各學科領域的內容;教師們亦走出教室堡壘,整合教室內、外資源,提高教學效果與品質。
二、形成教師團隊,教師必須學習改變既有的心智模式,能運用系統性、邏輯性的思考方式,進行自我超越;教學不再單打獨鬥而須彼此團隊合作。教師們為了統整課程、設計教學活動,需要有時間共同討論、研究、分工及檢討,為了取得家長的共識,利用寒暑假時間開學前做好課程規劃,準備教學資源,共同為目標努力。
三、落實協同教學,教師必須共同設計該年級的環境佈置、主題教學、評量方式等,這時老師之間的互動增加,可以自然地形成教學研究團體。
四、落實多元評量,教師必須運用各種教學法,幫助學生培養基本能力,而基本能力乃指學生應該具備之重要知識、技能和素養。因此,教師在評量方式上亦有所調整,不再以紙筆測驗為唯一方式,並強調問題解決、資訊處理、以及分析判斷等能力。
未來學家杜佛勒(A.Toffler)曾指出:「假如我們從歷史上獲取不利教訓,那麼我們將被迫再活一次相同的歷史;假使我們不去改變未來,則我們將會被迫去忍受未來,並且,那時可能會更糟。」楊智穎(民89,頁226-227)對於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位,曾提出以下五點呼籲,讓學校本位課程獲得應有之效果與支持:
1.培養教師具備課程改革的文化觀和歷史觀;
2.進行整體性的課程改革;
3.建構一個對話分享的課程實踐脈絡;
4.建構民主賦權的學校本位課程;
5.釐清每個課程語詞所指涉的實質內涵。
最後,本文無法免俗地期盼主管單位與相關機構,在結合社區產業文化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的同時,在可能範圍內提供適當的配套措施,使站在前線的教育工作者明顯感受強而有力的支持系統;也希望社會大眾能夠體察小型學校進行課程改革點滴工程時,面臨人力、時間或資源不足的困境,對於默默從事教育的所有夥伴,在制度與信心上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鼓勵,讓理想與實務間的對話與互動生生不息。
參考書目
http://www.dces.tpc.edu.tw/~tea/index.html(茶與食衣住行)
王文科 (1997)。學校需要另一種補充的課程:發展學校本位課程。發表於「中日課程改革國際學術研討會」。1997年3月22至23日。南投日月潭中信飯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明清 (1999) 國民教育的發展方向與重點措施。本文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八十七學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國民教育革新與展望」研討會。教育部指導。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辦。1999年3月22日。嘉義民雄。
吳清山(民88)。教育革新與發展。台北市:師大書苑。
呂木琳 (1999) 教學視導與學校九年一貫課程規劃。課程與教學季刊, 2(1), 31- 48。
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李永識,〈茶、茶道與日本文化〉,當代,第一三四期,1998年10月,頁46-59。
李浩成編譯,《談茶說瓷》,台北:長春樹書房,1987年4月 。
林偉人(民89)。學校本位管理的成效與限制。學校行政,5,63-71。
林清江 (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台北:教育部。
林清江與蔡清田 (1997)。國民中小學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
林清江與蔡清田 (1999)。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課程發展之共同原則。師大校友, 295, 4-10.
林雍智(民89)。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鴻章(民89)。台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正奎,《中韓兩國飲茶禮俗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6年。
施淑華 傅榮珂,〈唐代茶道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六十五期,1999年8月,頁127-150。
胡俊媛,《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茶藝與信仰:吳淑玲著,道聲出版社。
康才媛,〈陸羽「茶經」煮茶法趣味之探討〉,歷史文物月刊,七卷七期, 1999年12月,頁48-55。
張弘勳(民86)。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明輝(民88)。學校本位管理。【線上查詢】http//web.cc.nvnu.edu.tw/~minfei/schoolbasedmanage.htm
張嘉育 (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 (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伯璋 (1999a)。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 7(1), 1- 13。
陳伯璋 (1999b)。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及理念分析。本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1998年3月10日。台北。
陳伯璋、周麗玉、游家政 (1998)。國民教育階段課程綱要草案:研訂構想。作者:未出版。
陸羽撰,《茶經》,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曾燦金(民8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5.6.),21-29。
黃光雄 (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與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台北︰五南。(出版中)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政傑 (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國珍(民90)。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的組織要素。教育研究,9,275-283。
黃敦岩 《中國茶道》,台北:暢文出版社,1999年12月。
歐用生 (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9a)。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 7(1), 22-32。
歐用生 (1999b)。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本文發表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主辦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 1998年3月10日。台北。
歐用生 (1999c)。新世紀的學校。台北:台灣書店。
蔡清田 (1992)。從課程革新的觀點論教師的專業角色,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 教育專業 (Pp. 129-154)。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 (1999a)。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行動探究。台灣教育,1999(581), 9-21.
蔡清田 (1999b)。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發展之探究。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 (1999年刊)(pp. 145-170)。台北:揚智。
鄭培凱,〈人間相約事春茶〉,當代,第一三四期,1998年10月,頁22-45。
1南投名間鄉最為有名的產茶地點,即為松柏嶺。因松柏嶺屬於丘陵地形,故茶園是如梯田般,高低相連,綿延不絕,而四周也會種植成排的檳榔樹,構成此地獨特的茶園景觀。
2松柏嶺,當地人稱「松柏坑」,位於八卦山台地尾段最高峰,因附近多有茂盛的松柏,故得此名。早期茶園種植的最高點是埔中村,對外以埔中茶為名。
3「松柏長青茶」原名「埔中茶」,產於「松柏嶺」。1975年蔣經國先生對於此地的茶葉香郁芬芳讚譽不已,特命名為「松柏長青茶」。主要品種有台茶12號、武夷、台茶13號、四季春、烏龍等。
4我中華民族是最早發現茶樹及利用茶葉的民族。我們的祖先在造「茶」這個字的時候,就隱含了茶有益身心的含意;「茶」字拆解,可明白「茶」字有二個含意,其一為:「人在草木之間」,這表示飲茶的心情,就好比人處在草木自然界之中,心曠神怡,清風拂去愁慮,鳥鳴虫聲,花草芬芳,怡然自得,心情自然愉快。其二為;「二十加八十八,活到一百零八」,表示飲茶有益身體健康。
5曹寅奉敕撰,《全唐詩》,台北:商務,1960年。
6封演著/嚴一萍選輯,《封氏聞見記》,板橋巿:藝文印書館,1966年。
7金正奎,《中韓兩國飲茶禮俗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6年。
8胡俊媛,《台灣茶文化的萌芽與發展--兼論本土文化之形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9施淑華傅榮珂,〈唐代茶道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第六十五期,1999年8月,頁127-150。
10康才媛,〈陸羽「茶經」煮茶法趣味之探討〉,歷史文物月刊,七卷七期,1999年12月,頁48-55。
11「無我茶會」是台灣當代茶思想所研發的茶會形式之一。1989年在台北由蔡榮章先生創辦,注重無尊卑之分、無報償之心、無好惡之心、無流派與地域之分、求精進之心的一種茶會形式。
12李永識,〈茶、茶道與日本文化〉,當代,第一三四期,1998年10月,頁46-59。
13鄭培凱,〈人間相約事春茶〉,當代,第一三四期,1998年10月,頁22-45。
14蔡清田/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副教授
15教師法中便規定教師評審委員會之組成應包含家長代表一人;國民教育法亦規定校長遴選委員會應有家長會代表參與,其比例不得少於五分之一;而國民中小學設校務會議,議決校務重大事務,亦要包含家長會代表;教育基本法更規定,家長有參與學校事務之權力
16陳錦昌先生,弓鞋國小第21任家長會長,曾獲得神農獎、十大青年楷模,目前擔任弓鞋國小茶藝教師團隊總召集人,對於推廣茶藝文化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