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使用電子計算器,須詳列解答過程。
不必抄題,作答時請將試題題號及答案依照順序寫在試卷上,於本試題上作答者,不予計分。
一、分別於 A、B兩個已知點(坐標如表 1)架設電子測距儀與反射稜鏡,往返檢測 A、B
的水平距離(假設往返檢測獨立不相關),得到結果如表 2,則:
依據表 2,請以直接觀測平差法計算此段檢測距離最可能值(或稱最或是值)的
標準誤差(或稱中誤差)。(5分)
若電子測距儀出廠檢定的測距精度為 3 mm + 2 ppm,並假設反射稜鏡與儀器的檢
定對點誤差均為
1.5 mm,請以誤差傳播法計算此段檢測距離最或是值的標準誤
差。(10 分)
請論述比較 與 最或是值的標準誤差計算結果之意義。(10 分)
依據表 2檢測結果的最或是值,其與已知距離之間是否存在差異?請論述差異的
可能原因。(10 分)
二、在測量的觀測作業中,請論述:
多餘觀測量的意義。(5分)
一段距離若僅以電子測距儀施測 1次得 S電子測距(公釐等級),請論述此結果。
(5分)
延續 ,若另以個人步幅方式加測 1次得 S步幅(公寸等級),請論述此步幅測距
結果對於整體測距成果的意義。(10 分)
三、若已知
zyf
yxf
zxf
32
54
23
3
2
1
,向量
的變方-協變方矩陣
,請計算:
向量
的變方-協變方矩陣 DF。(15 分)
f2與f3的相關係數。(5分)
四、假設兩段無刻劃的繩索長度分別為
與
,若量測得其函數關係為
m03.904
m96.493
m05.1025
21
21
21
,請以最小二乘法計算
與
長度的最或是值以及其標準誤差
(或稱中誤差)。(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