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實踐與教師行動研究探析

格式
doc
大小
35 KB
頁數
6
上傳者
美女
收藏 ⬇️ 下載檔案
提示: 文件格式为 Word(doc / docx),轉換可能會出現排版或格式的些許差異,請以實際檔案為準。
此檔案建立於 2002-05-03,离现在 23 178 天,建議確認內容是否仍然適用。

教師研究

台北市光復國小

五年三班實習教師

林美汝

壹、前言


這是一個要求教育積極改革的時代,擔任教職工作的我們,必須具有研究的能力,自我省思提出教學上的成果與改革的領域,證明自己是具有專業能力者,使我們的專業資格受到社會的肯定與認同;再說身為老師的我們,早就是一個行動研究者,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教學生涯中,也是不斷地在成長,同樣的課程會因所教的時代、對象不同,而不斷地在修改教學方法、內容與教學設計,只是我們憑著直覺在判斷自己教學成果的好壞,修改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而已;未能以客觀的、科學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教學成效,提供大家作為教師研究的參考。


貳、對教師研究的概念澄清


教師研究的目標是要讓學校及教室裡的做法有所進步,並提供教學方向研究的知識;是使每一位教師更仔細檢驗教學和學習歷程,而不是像不願思考與反思的知識販售者,只管教「知識」而不管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研究使教師成為有反省能力的專業者。

教師研究的類型可分成經驗型及概念型兩大範疇。

    1. 經驗型-收集分析和解釋說明資料

包括教師的日誌、口述詢問、教室研究。

    1. 概念型-理論上行為或思想的分析、是指教師論文

教師概念性研究使用活生生的、具體的經驗,建立關於教學和學習的評論。

參、檢視自己曾經嘗試過的教師研究


身為五年三班實習教師的我,教導資優生時,必須先掌握住教育的教學目標為何?教育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觀念,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繼而培養主動學習的意願和技能,與他人合作學習的團隊精神,進而選擇有興趣的主題深入研究,成為樂於學習的主動學習者。故每當進行教學時,我第一考量的是這個教學活動的目標是什麼?它培養學生何種能力?如何進行教學活動較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評鑑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等。

現在分別說明教學研究的原因與研究結果。

一、資優生EQ成長活動設計(民88 楊麗華)


任教二十年來,發現資優生在日常生活的處理能力方面,與人際關係的知覺、相處能力方面,和面對困難的應變能力、挫折容忍力都比普通班學生還弱,故設計資優生EQ成長活動單實施情意教學,並於進行教學一年後探討其實施成效。


二、充實制數學教學對資優兒童數學能力影響之研究(民87 楊麗華)


為了了解資優班充實制數學教學模式是否能增進資優生的數學能力,並深入探討資優生與普通班學生的數學能力差異,所進行的立意抽樣準實驗研究。以作為改進資優班數學教學的參考。


三、資優學生的遊戲教學(民86 楊麗華、薛惠美)


為了了解資優班學生所喜愛的學習方式,與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否因年級、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以作為自己設計教材與教學方式的參考,故進行本校資優生學習方式問卷調查研究報告

調查結果發現資優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遊戲,也因此與本校資優班教師合作,設計一套適於引導資優生學習的遊戲教學單,作為資優教學暖身活動或獎勵學生認真學習的結束活動。


四、資優學生專題研究教學設計(民85 楊麗華、薛惠美)


為了培養資優學生獨立研究的技能、方法、學習態度,參考國外學者崔分格(Treffinger)的自我引導學習模式(Self Directed Learning Model),設計了資優學生專題研究教學設計,分成四個階段,教師引導自我引導1 自我引導2 自我引導3,分別引導資優生獨立研究,報告類別有訪問、參觀、實驗、閱讀、傳記、分類、採集、統計、調查等十幾種,經由老師餵食法選擇性餵食法選擇性覓食法獨立性覓食法的教學,引導學生學習如何找研究主題、擬定研究問題、蒐集資料、分析整理資料、完成報告、評鑑報告等,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研究能力並能獨立完成報告的主動學習者。

五、資優班學生學習適應狀況調查(民84 楊麗華)


為了了解本校資優生的人格特質、適應情況、對課程安排、上課時間安排等,所實施的問卷調查,以提供教務處、輔導室、資優班教師、原班導師、家長等,做教學安排與輔導的參考,以幫助資優生有良好的適應與成長。


六、「發現式教學法」在資優教育的運用(民82楊麗華)


由閱讀文獻資料中-布魯納(Bruner1961)在他有名的論文<發現的行動>(The act of discovery)的說法,原則的發現造成學習較好的結果,因為學習者已將這些教材組織成為有用的形式,學習者有較好的保留(記憶)與遷移效果;且原則的發現也使學生成為一般問題的解決者。由此了解到「發現學習」的教學策略可以作為培養與訓練資優生基本能力的教學策略,因此設計作業單,引導學生學習填數、一筆畫的原則發現與歸納原則,並加以驗證原則的可行性,並觀察教學過程將其整理紀錄提供自己下次教學的參考同時也作為其他資優班老師的教學參考。


七、資優生生涯探索教學設計-好夢成真(民82 楊麗華)


為了協助資優生深入的去分析自己的興趣領域,輔導學生重新對學習加以定向,並發展新的學習技能、觀念、態度,成為一個獨立主動的終生學習者,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將教學內容、教學流程、教學單整理出提供他人參考。


八、資優生自然科專題研究教學設計(民81 楊麗華)


為了增進資優生科學概念與知能,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熟練科學方法與記憶、理解、預測、、、等學習策略,所設計的活動單。


九、資優生社會科專題研究(民79 楊麗華)


為了幫助兒童了解目前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及其因應之道,並培養資優生調查、觀察、訪問、統計的研究技能,從報章雜誌取材所設計的活動單。



肆、教師研究的心得分享


一、日誌


日誌的功能在提供教師覺察學生學習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和評鑑學生的反應。所以我認為可由老師定題,如數學課、你認為數學課應如何上、XX事件、、、,讓學生寫出上課的情況與過程,並寫出個人對數學課(XX事件)的看法或意見,以便蒐集教學或研究資料。

我的輔導老師曾經讓資優班學生,每週寫一篇週記紀錄資優班這週的學習中,讓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學期末則要求資優班學生寫出一學期來資優班上課情況的總檢討,內容需包括自己的上課、作業、報告、學習態度、學習成果、、等,同時也可寫出對老師課程內容、安排、上課方式等的意見、建議與滿意度,或下學期上課所希望的課程內容、上課方式等等,這樣可讓自己在下學期教學上做個調整,讓學生樂於到資優班學習,學得快樂又有成果。


二、教師共同合作研究


我發現很多教學研究專輯,都是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一個人單獨從事教學研究,常有盲點、力不從心,無法突破;如能尋找理念相同,又能專長互補的同仁,一起研究相互支援、相互打氣;共同討論教學上的所得與發現,或教學上、研究上的困境與迷思,就能減少教學研究上的困難與挫折,讓研究順利進行而不輕言放棄。

教學設計上我發現向有經驗、有創意的老師請教,在教學研究上尤其是統計上的難題則向校內具碩士資格或做過論文的同仁請益;如需參考書籍、人力支援時不拒絕,不吝惜將自己在校外的研習或進修的資料提供給同仁參考,幫老師們解決難題;不獨占研究成果,樂於將研究功勞與他人分享;這樣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互動,且同時獲得同事的熱心協助教學或研究,教學研究才能愉快又有所成。

三、教學研討會的舉辦


教育局每年舉辦北市資優教學研討會,由負責承辦學校聘請大專院校專家學者,指導承辦學校資優班教師進行某教學模式或教學理論的教學研究,再於一年半載後舉辦教學觀摩會,讓資優班老師觀摩研討;由具有豐富理論的大學教授帶領有經驗的實務老師進行教學研究,也是一種教師研究的方式。


伍、教師研究的困境與突破


要求小學老師從事教師研究有其困難,我個人認為要從「教師的心」先去改變,因為唯有讓教師具有研究能力且願意樂於去從事教師研究,才可推動教師研究。個人覺得有下列幾點因素,需去考量與改變:


一、許多老師因為忙碌缺乏反思與覺察力,缺乏一再回流進修的動力,未覺察到「教學的知識」永遠不是絕對和完整的,教師必須不斷地為他的教學工作去準備與進修,以適應不斷改變的社會情境、教學情境與教學知識等。


二、教學是一種專業,有知識的老師是專家,不是技術員;老師要能有反省能力的決定與判斷,以及從自己的教學情境、受教學生,特殊的經驗,自我的洞察、知識、價值等,去做教學研究,才是一個具有專業能力的老師。


三、研究能力的不足是小學老師最惶恐的地方,不知從何研究起,如何培養小學老師的研究能力也是需要考量的。

(一)利用寒暑假,培訓老師的研究能力。並由專家學者或有經驗的教師帶領一般老師去做教學研究。

(二)定獎勵辦法,鼓勵老師研究與進修。


四、教師平日忙於教學、批改作業與處理班級雜務,缺乏教學研究的時間,可由教育當局規定老師利用寒暑假擬定與修訂研究計劃,方便開學後從事研究。


五、由教育當局給予經費推動教師研究,如目前推動的行動研究、九年一貫課程研究、小班教學研究、行動研究、、等。並由學校當局擬定計劃按進度推展,聘請專家學者蒞校指導研究。



陸、結語


律師、醫師、會計師、、等都必須考取執照,才能具有資格服務社會大眾,唯一不需經由國家資格考試就有資格的專業人員是老師,老師如果不積極進修,而以大學畢業後所學得的「教學知識」,一再重複教學,教育出來的未來主人翁,將無法適應變化多端、快速變遷的社會,也無法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與認同;故老師一方面為了提昇自己的專業形象,一方面為了不誤人子弟,更需積極進修、從事教學研究,證明我們是與時俱進、積極成長的專業者,這樣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育出二十一世紀卓越的一群「世界人」。


參考書目:


  1. 林清山(民8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2. 毛連塭(民77):綜合充實制資優教育。台北:心理。

  3. 楊麗華.薛惠美(民88):資優生EQ成長活動設計。台北:日新國小。

  4. 楊麗華(民87):資優教學研究。台北:日新國小。

  5. 楊麗華.薛惠美(民86):資優學生的遊戲教學。台北:日新國小。

  6. 楊麗華.薛惠美(民85):資優學生專題研究教學設計。台北:日新國小。

  7. 楊麗華.薛惠美(民81):自然科專題研究。台北:日新國小。

  8. 楊麗華等(民79):資優生社會科專題研究教學設計。台北:日新國小。


6


版權說明: 檔案資源由用戶上傳,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尊重著作權。 若您認為內容涉及侵權,請點擊「侵權舉報」提交相關資料,我們將儘快核實並處理。